昆山历史的传说(踏迹寻音:在昆山寻觅遗落的“文化”)
阳澄湖大闸蟹姗姗来迟,但它 很难再找到声音寻找失去的 文化与艺术。在昆山
在昆山寻觅遗落的“文化”
曾经有人问我,昆山除了锦溪、周庄,还有其它值得欣赏的地方吗?我想也没想,回答昆山有许多值得去的地方,我相信对旅行者来说昆山一定是一次与众不同的文化发现之旅。昆山素有“鱼米之乡”之称,有2000多年悠久历史,古为吴王豢鹿狩猎之地,故又名鹿城。昆山地杰人灵,明代散文家归有光,爱国思想家、文学家顾炎武,著名教育家朱柏庐都是昆山人;昆石、琼花、并蒂莲是昆山“三宝”;而古朴静谧,小桥流水的古镇周庄、锦溪、阳澄湖等湖光水色更是昆山的骄傲。
寻觅“百戏之祖”的踪迹
说到昆山,就要说到昆曲,它诞生在这片富饶的土地上。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昆曲的前身叫做 昆山腔;,这是一首民谣。明代中期,魏良辅结合南北两种唱法的长处并加以改造,使 老声音辐射 形成一个新的咏叹调,即 昆曲与京剧;of 水墨戏与京剧;。
一部戏剧。昆曲与京剧;作为它的唱段,综合了宋元以来戏剧舞台表演艺术遗产的精华,创造了一个完整的表演艺术体系,称为 昆曲与京剧;。的之一个剧本。昆剧和昆曲;is 《浣纱记》作者梁晨宇,昆山庐阳人,与明代魏良辅代。
昆曲流传已久,尤其是在知识分子中,享有很高的声誉和独特的魅力。从音乐的角度来看,它的旋律流畅而委婉,尤其是 水磨腔 (即花腔)使音乐形象丰满、深刻、优雅。以笛、箫、笙、琵琶为伴奏,富有音乐美,善于表现剧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从字面上讲,昆曲不仅演元杂剧,还演明清传奇,剧本本身的文学价值不言而喻。改编自昆曲曲调的歌词也是字字炼成,句句留香,文艺味很高。从中国传统戏曲的表演来看,昆曲的特点是风格优美,舞蹈性强,感染力大,集唱、舞、诗、画于一炉。即使没有布景和道具,光靠演员和道具也能令人兴奋和着迷。表演。昆曲之后,各种剧种都以其精华而诞生,所以昆曲被称为 数百部歌剧的鼻祖。。
昆曲的诞生和在中国的流行,说明昆山是一座文化积淀深厚的城市。在昆曲逐渐衰落、濒临衰落的时期,在昆山依然可以听到优美的昆曲,看到与昆曲有关的东西,当地市民都会自豪地谈起昆曲。
昆山市 视昆曲为珍宝和昆山的骄傲,为保护和发展昆曲艺术做了大量工作,昆曲博物馆就建在昆山最美的林挺公园里。这个博物馆主要由一个舞台和一个表演建筑组成。馆内走廊错落有致,曲折蜿蜒。舞台三面环水,这意味着 水磨调 。博物馆的名字是由昆曲大师俞振飞题写的。博物馆还陈列了大量的昆曲史料。博物馆建成后,昆山还成立了昆曲艺术研究会,在挖掘、整理、推广昆曲艺术,促进昆曲艺术交流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中国首届昆曲艺术节也在昆山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昆曲艺术家汇聚一堂,为昆曲的发展和保护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近年来,昆山科技博览中心建立了昆曲艺术档案馆,以进一步推广昆曲艺术。
吃大闸蟹听“阳澄渔歌”
阳澄湖大闸蟹早已名扬海内外, 羊城渔歌;鲜为人知,但从字面上看肯定与阳澄湖有关;没错,就是阳澄湖渔民的山歌。是吴歌的一种,吴歌是以苏州为中心的江南无棣民歌民谣的总称。自古以来,吴歌以其清新的风格、委婉的曲调、柔和的吴侬软语形成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它清新简单,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愿望和情感,被称为 自然之声 。
吴歌 其细腻委婉,含蓄缠绵,语言优美,比喻巧妙,对中国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楚辞招魂》年屈原描述宫廷声乐的时候,吴歌就记录下来了。李白和刘禹锡都是典型的吴歌。 远听如银铃,近听不如细听
当地一位朋友告诉我,昆山相城区阳澄湖镇有一对老夫妻,33,354朱文华和蔡金地,都60多岁了。他们对吴歌有着深厚的感情,是唱羊城渔歌的代表。
朱文华小时候经常和父母在阳澄湖上摇着船钓鱼,一边钓鱼一边哼着优美的吴歌。聪明的是,当他回到家时,他能够记录下他听到的所有吴歌。他仍然记得他学唱的之一首吴歌《子夜曲》。
朱文华和蔡金地年轻时都在乡镇当过宣传队队员。他们有扎实的表演艺术基本功,经常去县里做报告和表演。后来,他们通过唱歌结婚,被称为吴歌夫妇。
90年代初,蔡金娣和丈夫商量。夫妻俩带头,把10多名青年文艺骨干聚集在一起,成立了业余文艺队,在中秋、春节等传统节日走上街头,为乡亲们唱吴歌、打莲盒、摘花篮。还成立了妇女和儿童协会。谢湘华龙队,并获得省舞龙比赛银牌。
自华龙队成立以来,每年中秋节前夕,他们都要自费为乡亲们举办一场文艺晚会,已经连续六年不间断,成为当地的一大盛事。晚会上,除了表演沪剧、锡剧、越剧等地方戏曲外,他们还表演了唱吴歌、打莲乡、舞龙等民间艺术。夫妇 的名气越来越大,他们已经成为一个 王牌 在他们遥远村庄的邻居的业余文化生活中。大家开门办红白喜事,都喜欢请朱文华、蔡金娣唱吴歌助兴。既丰富了精神世界,又改善了生活条件,夫妻俩常常乐此不疲。芗城区 和阳澄湖镇高度重视民间文化遗产的保护,给予最有力的支持和
帮助。近年来,夫妻俩在走村串巷传唱吴歌的,还注意吴歌的搜集整理。听说,陆巷村一位80多岁的龚老太能唱许多吴歌,老朱便骑车赶去向老人请教,收集到了《十条毛巾》、《十条扁担》等一批脍炙人口的吴歌,激动不已的他连夜整理成文。他们还自编自演了吴歌新篇——《湘城十个好》等几十首曲目。目前,他们搜集整理了200多首流传在阳澄湖地区的渔歌,并着手出版《阳澄渔歌集》。
年前,央视《见证·发现之旅》栏目播放了《探秘阳澄湖》专题片,从头到尾都有这对夫妇唱吴歌的情景。江苏省吴歌协会会长马汉民听了他们演唱的吴歌,评价说这才是原汁原味的吴歌,很有原生态韵味,令人回味无穷。在朱文华、蔡金娣夫妇的带动下,阳澄渔歌这支队伍正在壮大,现在阳澄湖镇已经有几十人能够唱出韵味十足的吴歌。
邂逅巴城老街
巴城是昆山的一个镇,因为拥有阳澄湖、傀儡湖、巴城湖、鳗鲡湖、雉城湖等众多湖泊,又盛产大闸蟹、清水虾、桂花鱼等在美食家心中“垂涎欲滴”的地方。
走进巴城老街,会迷醉在那一面面斑驳的墙体、青与灰的江南色调,一条并不宽敞的青石板路弯弯曲曲地向前延伸,踩上去都是带着水的湿度。仰头望去,那只露出一条线的天空显得特别蓝。老街的人不多,足以贪婪地享受宁静的滋味。
走着走着,一定会走进玉峰文物馆,陆游有诗道“雁山菖蒲昆山石,陈叟持来慰幽寂。寸根蹙密九节瘦,一拳突兀千金值。”陆游一生只是反复地在梦里“铁马冰河”,而这洁白美丽的昆石,借他片刻的“胆气”,让旅行者能够想一番“王师北定中原日”的痛快。文物馆里面陈列着各式各样的昆石,这些石头都是一个个带着故事的个体,它们内敛但骨子里面却透出一股傲气。那攒聚在一起的颗粒,像是一个个桀骜不驯的斗士,总给观赏的人以继续战斗的鼓舞。一路欣赏过来,对昆山的精神“敢于争之一、勇于创唯一”也就不陌生了,连这一簇簇石头都透着那股劲。
走着走着,还会走一遭巴城蟹文化博物馆。不是阳澄湖蟹好,人生何必住苏州?去一趟昆山,要是不吃上几只阳澄湖的大闸蟹,哪好意思对人说自己来过这儿。从“蟹的传说、生长、起源”到“养殖捕捞、蟹诗歌文化、烹饪品尝、蟹经济、产业”,从古至今,足够让旅行者了解巴城,说不定还能爱上巴城。
要是幸运,还能在醐途楼邂逅杨守松。2009年杨先生就在醐途楼里写下了30多万字的《昆曲之路》。几百年前,梁辰鱼在巴城写下了昆剧的开山之作《浣纱记》,成为昆曲源泉喷涌的之一眼泉流。而几百年之后,杨先生在巴城为昆曲的泉池注入新的水源。
在巴城老街,还有很多文化名人的工作室,文人雅集,昆山自古有之,玉山雅集的盛况已是无法亲临。而在巴城老街,能够遇见那么多优秀的文化人,也是对自身文化修养的一次熏陶。
去过了巴城老街,一定是收获颇丰的,一路的闲逛,踩出的是一路的文化印迹、一路的欢声笑语,回荡的是一路的历史回音。
忘了,这条老街,还是 目前正在打造的昆曲一条街。
昆山民歌的代表作
昆山市是苏州市的县级市,阳澄渔歌不仅是昆山的,更是苏州地区的,而昆山民歌中的代表作《搭凉棚》则是地地道道的昆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宝贵财富。
1954年,著名音乐家费克和路行先生深入巴城地区采录后,挑选了孙小妹、熊月英、李惠琴、徐巧金等六位年轻的民歌手去省城集训,然后将《搭凉棚》搬上舞台,使这首优秀的民歌走出昆山,走向全国。
昆山周市的唐小妹人称“民歌王”,也是当时唱响另一版本《搭凉棚》的“有功之臣”。虽然已是90多岁的耄耋老人,但她还在为传承昆山民歌作出不懈努力。
《搭凉棚》被发现后,就不径而走,曾入选《中国民歌集成·江苏卷》。其歌词中运用了农村中常见的昆虫动物——螳螂、蜻蜓、蚱蜢、叫哥哥、织机娘、蝴蝶、梁山伯、祝九娘、蜜蜂(其中叫哥哥、织机娘、梁山伯、祝九娘都是某种昆虫小动物的本地俗称),通过拟人手法,寄托了生活中的各种美好追求。如“螳螂叫船游春坊,蜻蜓摇橹蚱蜢把船撑”,描绘出了一幅春意盎然、热情好客的和美图景;“叫哥哥夜夜做情郎,结织私情织机娘”,描绘出一幅追求爱情、企盼圆满的甜蜜图景;“蝴蝶生病在绣房,梁山伯买药就为祝九娘”,描绘出一幅体贴关怀、互敬互爱的和谐图景;“大风大雪天气冷,蜜蜂长藏寒雪粮”描绘了一幅勤俭持家、安居乐业的幸福图景。四段歌词虽没有连贯性,但全方位地表现出农村生活的丰富多彩,充满着泥土芬芳。
景点
1.昆山唯一入选中国传统村落的江南水乡古村落歇马桥村值得一逛。
它位于昆山市千灯镇东南,苏虹机场路、苏沪高速纵贯其中,水陆交通十分便捷,村内至今还保留着完整的古石板路、明清建筑、亭台楼阁等,很休闲的一个古村落。
2.其他的如亭林公园融自然景物与名胜古迹于一体,玉峰山#34百里平畴,一峰独秀#34;千年古镇锦溪被誉为“中国之一博物馆之乡”;古镇周庄以#34中国之一水乡#34闻名海内外,赵陵山良渚文化遗址被誉为1992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顾炎武墓、秦峰塔、文昌阁等历史名胜广受注目;以及千灯、淀山湖等地均为广受欢迎的旅游目的地。
交通
各种交通工具应有尽有,极为便利。
越声/文图 黄真/编辑
关于昆山的故事 昆山的历史古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