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不让座”是对道德实践的解剖

健康新闻 2023-05-29 03:12健康新闻www.baidianfengw.cn

  近日,7名中学生在南京公交车上“集体不让座”,漠视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大爷站在身边的照片在网上受到广泛关注。媒体报道后,更引起“口水战”。有人说,“90后没素质”;有人说,“他们该好好教育一下”;有人说,“我从来没有在公交和地铁上,看到学生主动让座的,他们的漠然让人吃惊”。

  但学生也有话说,“确实不想让座,我们书包很重的。一路到学校大概要二三十分钟,如果站着,肩膀上压着包带,还挤来挤去,头都晕”,“我不是不想让,我有时太累了!你们来拎一拎我们背的书包,有一二十斤!两手空空什么都不拎的老人,早锻炼的时候,劲头比谁都大,我为什么要给他让座?”记者随机采访了几名中学生,他们的态度一律是“不愿意让座”。

  不给老人让座,怎么说也不对。但听了学生的解释(或许有强词夺理之嫌),设身处地地换位思考一下,似乎也不能简单责骂学生没公德、素质低。社会舆论在看待这类事情时,最好不要动不动就给出“道德判断”,多让当事几方讲情况,多听他们的辩解,多反思事情出现的原因。

  如果把公交车座位比做资源的话,这件事就像一个标本,能让我们看看有限的社会资源如何在需求者中间分配。特别是当这种分配关乎道德的时候,更有价值。

  道德,在说教的时候,总是很有“力量”的。然而当真正的实践起来,总会碰上麻烦的情节。比如前些日子的“血荒”报道,对一些人来讲,谴责人们缺乏爱心,很容易;但让他真正挽起袖子去献血,恐怕就不那么容易了。有报道称,血荒出现后,昆明血液中心负责人到医院了解情况,被病人家属围住质问为什么不发血给医院。他问:“你们平时献血吗?”结果都说“不献”。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句话好说,但做起来难免重前者、轻后者。当个口头上纸面上的“道学家”很容易,而将道德付诸生活实际、在日常的生活中体现出来时,却往往不那么容易。

  我们不需要 “叶公好龙”式的道德。基于自身立场,谁都有理,但实践中却满不是这么回事。所以我们都该反省:在最需要道德的关键时刻,怎么去践行道德?如果你是背着沉重大书包的学生,你看到老人会让座吗?如果你是老年人,看到背着大书包的学生会埋怨他们不懂事吗?

 

Copyright@2015-2025 白癜风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