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中医学“方法论”

健康新闻 2023-05-29 11:23健康新闻www.baidianfengw.cn

  辽宁中医药大学教授 董在权

  我校早年曾有过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可反映一部分人久远的心态。一天,一位资深西医与中医午餐时调侃,西医说你们中医说五色五味入五脏,那么我们吃的豆腐入哪里?你们还说肝左肺右,是不是古时的人体跟现在不一样?还有,你们还说心火下降,肾水上升,那么排尿怎么解释?老中医以其木讷的性格回答说一顿饭工夫跟你说不清楚,说了你也不懂,反正我能治你们西医没辙的病。

  时至今日,中医和西医,这两种文化坐标有别的医学体系,依旧在一条战线上“貌合神离”、“同床异梦”,难以在理论与实践上实现真正意义的“结合”。所能做的,多是临床互用、取长补短,两条腿走路而已。人们对日新月异的现代技术总能认同,因为它摸得着、看得见。而对“谈天说地”的中医理论,常觉云山雾罩,不可思议。

  阴阳五行与“肝左肺右”

  故事一 早年,我校老中医孟宪民教授接诊了一位18岁的高二女学生。言其右半额头汗出不止半年有余,遍访沈阳各大西医院,皆谓之学习较累,植物神经失调所致,予维生素、谷维素调理,不愈。无奈,嘱其寻访中医试试。孟老师诊罢,言此人系阴阳失调,属阳气偏旺,但左升有余,右降不及。治则调整阴阳,治以敛肝左,降肺右。方用白芍酸寒敛肝左以苏子、沉香沉降之性降肺右;又以甘草一味走十二经者调诸药,取其和谐之性。四味药,开三剂,汗止。效不更方,又三剂,病愈。半年之疾,三天止,六天愈。这就是中医学的“肝左肺右”。

  究其理,肝左肺右,左升右降,是怎么来的?《内经》说“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中国地处北半球,天地方位,九宫八风,古人求证认为坐北朝南乃合于道。人面南而立,左为东,东主阳升,方位属木,木气生肝,故曰“肝左”;右为西,西主阳降,方位属金,金气通肺,故曰“肺右”。

  在临床实践上,药物性味各有归经入脏,所以在理法方药上,必须把阴阳五行、脏腑气血融为一体,才有中医“肝左肺右”的天地哲思。中医在古时既然有五脏六腑的概念,所以他必然有脏腑的形体解剖基础,这在《内经》中已讲得比较清楚。中医学所要的,是天人关系,整体联系,是宏观掌控、顺势调整。还有一点,中医学的脏腑概念常与“五行”概念混用,相互指代,也成为了哲学思辨上的说理工具,这是中医学的表达方式。

  天地交泰与“阴阳互济”

  故事二 1975年,学校当时学“朝农”在外地办学。一位26岁男生,结婚4年多没孩子,经多方检查,夫妻双方均无恙。暑假前,学生找当时教学的崔扫尘老师诊治。崔老师摸着脉问道睡觉好不?答不好,睡不实。问闹心不?答闹心。问不?答挺酸的。问腿凉不?答腿脚总是凉的,没劲儿。崔老师说你心烦不寐,腰膝酸软,下肢发凉,是典型的心肾不交,心火不能下降以温肾,肾水不能上升以济心,所以它影响你的生命活力。崔老师以交通心肾为治则,开出方药交泰丸加味。此学生暑假带回汤药六服。第二年,儿子问世。此事,当年在中医班内是一次非常良好的中医信念教育。

  “交泰”理念,取《易经》中“泰卦”本意,即上下相交,天地沟通,阴阳合和,万物安泰。究天人之际,探宇宙人生。中医学依“天理”用药,引肾水上升,引心火归元,使心肾相交,阴阳互济,使生命活力归于本然。这是中国人的天地智慧,也是现代医学所无法理解的东西。,它有临床实效。

  因势利导与“祛邪扶正”

  故事三 故事发生在今年四月。我校早年毕业学生贾永刚,现在沈阳为医。他在外地的一位亲属,几年前已因病死了一个两岁的孙子,又生一个今年也两岁,因患普通住进当地最大的医院。住院9天每天输液7瓶,每瓶价格近百元,说是最好的消炎药。第10天,患儿不但高烧不退,反而呼吸急促,危在旦夕。急用120星夜来沈阳。贾永刚见状,艺高人胆大地说这孩子千万别住院了,住院还得输液。遂住进宾馆。贾急回诊所,以“其在表者汗而发之”之理,熬得清热解表剂一服,晚10时给患儿服下,夜12时患儿汗出不已。凌晨4时汗止热消入睡。早10时,患儿喊饿要饭吃了。

  审时度势,因势利导,顺其自然,使用汗法,“开鬼门,洁净府,去瘀陈挫”祛邪扶正,妙手回春。这是中医学的一种清明智慧和理想境界。

  今时的人们,没有多少人能真正读得懂“岐黄对述”的《黄帝内经》。有学生说“它写的是中国字儿,但不知说的什么事儿。”读不懂又怎么信呢?不信,又怎么学,怎么用呢?

  所以我想,我们中医的传承者们,要学点国学,要用中国人的世界观、方法论学习中医,理解中医。古代先贤们朴素的唯物观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充满智慧,他们的“天人合一”的哲思一旦被你理解并确立,你就会对中医学术感兴趣。中医学把人体的生命现象放到宇宙间去考察,和用天地自然广泛联系、运动变化的思想来解释人体的生命现象和疾病现象。这种整体的、联系的、变化的思维智慧,可规避现代医学技术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缺欠。中医学一再告诉人们,不要忽视了人体自我调整和自我康复的自然本能。建议我们的中医教师,也要学一点国学,传统文化底蕴对理解中医文献,探究中医机理,讲懂一门课程,剖析一个论断,是大有裨益的。教师不可以“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古来人们学习中医,提倡“背书”和“悟道”。“背”的好处就是“吃”进去了,然后慢慢消化,就像牛吃草后“反刍”一样,你肚子里先要有东西。否则,必“开卷了了,合卷空空”,囊中无物,是掌握不了中医“真经”的。所谓“悟道”,就是勤思考,练“心性”。中医的缺欠就是缺少可重复性,叫“有成方,没成病”。每一个病人都是新的,中医临证需要“知道”而“达变”,不要指望你搞到几个“好方”就能成为“名医”了。凡名医开方都有自己的“感悟”,“加减临时在变通”。好的中医,都是对理法方药有着自己的“独到”体会的。当今社会,人间万象太浮躁。如果你有志做一个好中医,就要学会“淡定”下来。以某种途径,学会“恬淡虚无”,学会“精神内守”,它有利于修炼人的“心性”,使你“宁静致远”,提升智慧潜能。好的中医多是平心静气的,具“仙风道骨”之性的。

  一段时间以来,中医学术在临床应用上遇到了麻烦。在形形色色的医院里,市场竞争的某种规则在诱导着某些开方人的神思。两岁男孩一天输液七瓶的故事,或源于此。特别是有的医生不辨证了,卖成药了,用西药了,开大方了,亵渎了中医学术。

  就像西方文化取代不了东方文化一样,西医是取代不了中医的。中医的存在,有着它存在的价值和理由,它的理由就是社会需要,它的价值就是它能解决许许多多现代医学解决不了的问题,特别是人们较普遍存在的亚健康状态及功能性疾病。在指导思想上,中医学的朴素的唯物观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有时要比机械唯物论正确得多,智慧得多。因为中医治病求本,老百姓叫“去根儿”。实际上,就是调整和调动人体的生命活力,康复潜能,这是最重要的。所以,我们应当懂得中医的长处,有志让这种民族的、古老的、智慧的医学文化源远流长,发扬光大,造福民生。

 

Copyright@2015-2025 白癜风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