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西城15.6万家庭有了家庭医生
在基层
周大妈先在门口的触摸机上刷卡,家庭医生樊立的信息马上显示出来。随后,周大妈挂了樊大夫的号。
和一般医院不同,挂完号周大妈并没坐在诊室外干等着,而是走进了挂着“健康管理小屋”牌子的房间,大妈轻车熟路地一一测量身高、血压血糖、骨密度等。这些最新出炉的数据,此时已经显示在隔壁樊大夫的电脑上了。
“家庭医生配了"健康通"手机,24小时开机。如有空巢、行动不便的老年人不适,骑上自行车就能提供上门服务。”西城区卫生局局长边宝生介绍说,去年西城区在全市率先启动家庭医生式服务试点工作,即根据辖区内居民的户数和健康状况,成立社区卫生服务团队,一个团队至少包括全科医生、社区护士、预防保健人员各一人。团队与社区居民建立“契约式”服务,与有意向的居民签约,免费提供健康评估、科普指导、慢病用药优惠等服务。
服务内容包括为病患者建立健康档案、医生定期主动联系居民为其测血压、血糖等;帮助居民调药,制定合理膳食食谱等。该负责人表示,目前,家庭医生主要对老年人、婴幼儿、孕产妇、慢性病患者四类人群优先签约、优先服务。
经过居民们口耳相传,家庭医生越来越抢手。目前,西城区15家社区服务中心有257个家庭医生服务团队;签约家庭已经有15.6万户,共26.7万人。其中老年人14.7万人,慢病患者11.7万人。边宝生表示,每个团队可为600户家庭提供服务,最多不能超过800户,因为医生还要接诊常规的社区病人,不能过度透支,目前西城也正在着力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人员收入。
“家庭医生式服务不同于国外的私人医生服务,不能将开展家庭医生式服务理解成就是医生常规性到家里提供诊疗服务。”北京市卫生局局长方来英解释说,家庭医生式服务与私人医生之间存在着根本不同。
家庭医生式服务是以自愿为原则,以政府投入为保障,由社区医生、护士、防保人员组成的健康管理团队。开展家庭医生式服务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这种服务模式的改革和实施,畅通社区医生与居民联络渠道,建立稳定的、信任的服务关系,让居民享受到更为便捷、贴心的社区卫生服务。
方来英说,每个社区家庭医生团队,都由全科医生、社区护士、预防保健人员3人组成。在服务方式上,家庭医生团队改变了过去“坐等病人”的做法,通过签订健康管理协议,实现了契约式健康管理,建立了相对稳定的自愿服务关系,为居民提供主动、连续的健康服务,家庭医生团队和社区居民“亦医亦友”。
北京市卫生局负责人称,未来北京市将采取签订合同、解决户口的方式,面向全国医疗卫生机构和普通高等医学院校,引进本科以上白癜风网毕业生及中级以上白癜风网、年龄45岁以下卫生专业技术人员。
对医疗资源较为丰富的城区,在保持机构性质不变的情况下,试点开展将部分二级医疗机构转为康复医疗机构。划转机构的部分人员可在身份不变的前提下,到社区卫生服务岗位工作,人员收入标准按照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相关收入标准执行。此外,北京市将面向所有农村地区开展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同时,启动市级社区卫生服务人才培养“十、百、千”工程。即培养10名社区卫生首席专家,100名社区卫生学科带头人,1000名社区卫生业务骨干,并建立本市社区卫生境外培训机制。
据悉,按照规划,2012年底,家庭式服务模式覆盖全市有意愿接受服务的家庭。每一个在北京生活的家庭,都可自愿选择、签约并免费拥有一支24小时待命的社区家庭医生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