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均产值计算公式和含义(深入解析人均产值知识点)
现在很多企业都采用KPI指标衡量一个单位的管理绩效,绩效结果与单位领导的业绩挂钩。
采用KPI管理单位绩效是现代企业的通用做法,无可厚非,设计说明样的KPI需要各企业的经营管理部门花心思去设计,本人通过对很多企业的管理KPI研究,觉得采用“人均产值”来衡量效率指标不合适,具体理由如下
,我们了解一下定义
人均产值=一个时间周期内销售产值(万元)/周期内的用工人数(人),一个时间周期通常为月度或者年度。
这样一个貌似很合理的效率指标,近些年越来越跑偏了,我们先看一个整车的改装企业案例吧。
02
什么是整车改装企业呢?
就是从整车厂把底盘车买来,然后按照客户需求(用途)增加车厢或者车罐等,按说这样一类企业的产值为一个周期内增加的车厢或者车罐等增值部分产值,
然后除以周期内的用工人数才合理,很多企业不是这样统计的见(表1-1),是把自己的增值部分+买来的底盘车产值,这样就夸大了自己的业绩,掩盖了企业真实实力。
也许有人说只要统计口径一致,也没有什么大不了,其实不然,这样的统计第一数据不真实,底盘车价格高低不一,对企业本身来讲会造成效率指标忽高忽低,异常分析会跑偏;
对社会来讲底盘车产值整车企业出厂已经统计过了,改装企业再统计一次,造成重复计算,统计失真。
03
再看一个零部件企业吧
零部件企业的主要业务是原材料进厂,通过人、机等一系列的制造过程交付出合格的产品到主机厂或者配套企业的过程。
传统效率指标用人均产值来统计是没有问题的,近年来随着人工成本的增加,大量的零部件企业拿着产品路线开始走外委加工方式了,
那么问题来了:零部件企业为了控制外委厂家生产,经常会控制原材料,就是外委厂只赚取加工费,原材料由零部件企业提供。
零部件企业买进原材料到卖给外委厂计算第一次产值,到外委厂加工成品买回来再卖出厂计算第二次产值,具体见(表1-2),这样的统计造成的结果等同于第一个案例。
以上两个案例说明,大家应该理解采用人均产值来衡量生产效率,不同的统计方法带来的弊端了吧。
其实零部件企业我们采用JPMH(人均单位小时产出)、JPH(单位小时产出);装配企业采用STR来衡量效率指标是比较合适的,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具体了解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