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痛风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
痛风,这一病症在肥胖的中老年男性和绝经后妇女中更为常见,尤其男性占到了95%。若细究家族史,会发现其中有5%至25%的患者存在类似的疾病史。这并非一种短暂的病症,而是伴随着长达数年至数十年的高尿酸血症期。其具体表现如下:
痛风常常以急性痛风关节炎作为其首发症状,这一症状几乎在所有患者身上都能观察到。这是由于尿酸盐晶体沉积在关节处引发炎症反应。这些晶体的形成原因有二:一是当血尿酸过高,尿酸盐无法与血浆白蛋白完全结合时,会在关节局部形成尿酸盐结晶;二是在关节滑膜上的微小结节塌陷,导致晶体脱落并激活一系列炎症因子,如HAGEMAN因子、5-羟色胺等,从而引发关节炎发作。
这种疼痛常常在午夜时分剧烈发作,令人痛醒。最常见的疼痛部位是拇跖关节,其他如踝关节、脚跟随、腕关节和手指等也会受到影响,但较少发生在髋关节、骨盆、肩关节和脊柱等躯干关节。据一项研究,在392例原发性痛风患者中,拇趾跖关节的平均受累率高达63.7%,最高可达93.2%。初次发作时,大多数患者为单一关节受累,但随着复发次数增加,可能有2或3个关节同时或相继受到影响。关节发作后几小时内便会出现红肿、热痛和活动受限等症状。虽然发作通常是自限性的,可能在几小时、几天或几周后自然缓解,但缓解期并不确定,可能是数月、数年甚至终身。
慢性痛风性关节炎多由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而来,常见于未经治疗或治疗未达标的患者。此时可能表现为多关节受累、频繁发作、间歇性缩短、日常疼痛加重等症状。严重的情况下,还会影响肩、髋、脊柱等关节,甚至导致关节僵硬、破裂和畸形,严重影响关节活动。如果不积极治疗,慢性关节炎期仍可能反复发作,进一步加重关节损伤。
痛风石是痛风的特征性损伤,它是由尿酸单钠细针状结晶沉积引起的异物反应。这些痛风石可以出现在任何部位,最常见于关节附近和耳郭处。它们的形态有大小不等、质地柔软的黄白色凸起,随着纤维增生逐渐硬化如石。如果疾病持续发展,痛风石的数量可能会不断增加。其平均发病率为37%,与血尿酸浓度及病程有一定关系。当血尿酸浓度低于一定值时,很少发生痛风石。而如果病程超过一定年限,如10年以上,痛风石的发生率会更高。痛风石的出现可能会引发一系列并发症,如皮肤破裂、继发感染等。
痛风肾病:尸检揭示,绝大多数痛风患者存在肾损伤。临床统计显示,约三分之一的痛风患者肾组织发生明显变化。其特征性的病理改变包括肾髓质或乳头的尿酸盐晶体沉积,周围伴随圆形细胞和巨细胞反应,形成慢性间质性炎症。这一病理过程会导致肾小管变形、上皮细胞坏死、萎缩、纤维化及硬化,最终累及肾小球血管床。临床上可能出现蛋白尿、血尿等肾功能异常表现,进一步引发高血压、氮血症等肾功能不全症状。虽然有一部分痛风患者因尿毒症而死亡,但痛风的致命影响往往与其他疾病如高血压、动脉硬化、肾结石或感染等相伴发生。
另一种情况为急性梗阻性肾病,又被称为高尿酸血症肾病。这种情况主要出现在放疗、化疗后,血尿酸急剧升高,导致尿酸结晶急性梗死、急性肾衰竭。
尿酸性尿路结石的发病率大约在20%至25%之间,占所有泌尿系结石的5%至10%。尿酸的排泄量与血尿酸浓度密切相关,当血尿酸浓度超过一定阈值时,结石的发生率会显著上升。实验表明,尿酸在酸性溶液中的溶解度很低,因此尿液pH值的降低会使尿酸容易在肾脏中沉淀。痛风患者的尿液pH大多低于6,使得肾结石的可能性进一步增大。
大约80%的尿酸结石在X线下不显影,其余为含钙盐或草酸盐的混合结石,可以通过X线检测。这些结石可能是单发或多发,且累及两侧肾脏并不罕见。它们主要发生在肾盏、肾乳头和肾盂,在肾皮质中较为少见。输尿管和膀胱中也可能发生结石,但相对较为罕见。肾结石的主要症状包括肾绞痛和血尿,而肾盂和输尿管的结石可能导致肾盂积水和梗阻性肾病,容易引发泌尿系统感染,严重时甚至可能损害肾功能。
除此之外,痛风还与其他一系列疾病有着紧密的联系。肥胖、原发性高血压、高脂血症、2型糖尿病、高凝血、高胰岛素血症胰岛素抵抗综合征(代谢综合征)等疾病的发病率在中老年人中越来越高,并常伴随痛风出现。高尿酸血症已被纳入代谢综合征的范畴。据国内统计,约有40%至50%的原发性痛风和高尿酸血症患者伴有高血压和高脂血症,3%至35%伴有糖尿病。痛风还可能引发动脉粥样硬化及冠心病等。
在诊断痛风时,血尿酸测定是重要依据之一,特别是在急性发作期。检测血尿酸时应避免各种干扰因素,如近期高嘌呤饮食、药物、抽血前剧烈活动等。如果临床高度怀疑痛风而无法立即确诊,可以尝试使用秋水仙碱治疗,如果症状能迅速得到控制,则成为诊断的有力依据。
在美国,已经制定了9项痛风诊断标准。而在中国,原发性痛风的诊断尚未有统一标准,但根据我国的大量临床资料,已经提出了一些诊断依据。主要包括反复发作的特定关节红肿热痛、血尿酸浓度超过一定阈值、以及通过痛风结节或关节积液证实有尿酸盐结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