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自学「高考自学复读」
高考生的心灵航程:如何在风浪中保持积极心态并收获成长
专访中国积极心理学发起人、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彭凯平
光明日报记者 邓晖
每年的高考都是一场知识与心态的较量,对于今年这批经历特殊时期的高中生来说更是如此。居家复习的静默岁月,部分省市延迟的高考日程,这些都在无形中给这群年轻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压力。那么,如何在这样的背景下保持积极心态,收获成长呢?让我们跟随彭凯平教授的脚步,一起答案。
彭凯平教授作为积极心理学的领军人物,对高考生的心理状态有着深入的观察与研究。在他看来,疫情给高考生带来的不仅仅是焦虑和压力,更是一种成长的契机。长时间的线上学习让他们更加明白主动精神的重要性,自我控制能力和集体意识也在悄然增强。居家隔离的日子里,孩子们重新认识了家庭、亲情与健康的意义,开始思考集体的价值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性。这种思考让他们对未来有了更清晰的规划,也更加珍惜当下的每一刻。
高考结束后,考生们往往会陷入新的焦虑中。对此,彭教授建议,首先要学会放松自己,可以尝试冥想、培养运动习惯等方法来舒缓压力。也要学会欣赏生活中的美好,建立紧密的社会关系网络。交替兴奋也是重要的方法,考生们可以尝试培养多重爱好,让自己的大脑得到充分的休息。
谈及高考成绩和人生规划时,彭教授指出考生们容易陷入的几个思维误区:灾难性思维、控制幻觉、犬儒主义和过度完美主义。他认为,面对成绩时最重要的是接受现实,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调整和规划。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ABC”原则中的“A”即accept(接纳)。接受成绩是第一步,只有接受现实,才能更快地调整自己的状态,走出幻想中的困境,迈向未来的道路。同时他也强调未来的人生规划需要考生们根据自身情况理性考量,明确自己的兴趣和方向,知道自己未来要做什么、还能做什么。
高考生们要明白人生的航程中总会有风浪,但正是这些挑战让他们更加坚强、更加成熟。保持积极的心态是他们在航程中最重要的导航仪。无论面临怎样的困难与挑战只要保持积极的心态坚定自己的信念他们都能顺利度过这个阶段迎接属于自己的美好未来。在我们的生活中,面对各种挑战和不确定性时,如何保持一颗积极的心态显得尤为重要。尤其在人生的关键时刻,如备考、面对未来的职业生涯等阶段,积极的心态是助力我们克服困难、追求更高目标的动力源泉。接下来,让我们跟随彭凯平教授的理念,深入如何培育并积极应用这种积极心态。
在面对挑战时,我们的身体会自动进入一种应激状态,全身充满斗志。这时候,我们需要行动,用行动去应对焦虑、恐惧、担忧和愤怒。考生们需要行动,不仅仅是埋头书本的复习,更是为了迎接未来的大学生活做好准备。这就是“B”,即behavior,行动的力量。
“C”即communication,沟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无论是喜悦还是困苦,我们需要一个畅通的渠道去倾诉、交流。因为,积极的心态不仅需要自身努力,也需要与他人分享、交流,从而得到更多的支持与鼓励。
那么,如何培育这种积极心态呢?彭凯平教授为我们揭示了积极心态的奥秘。积极情绪,如自豪、平静、感恩、满足等,是我们提升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的重要能力。当我们处于积极情绪时,自我认同感会提升,更愿意去追求人生目标,智力也会得到加强。相反,消极情绪会让人思维狭窄,甚至变得愚蠢。
要培育积极心态,关键在于我们自身。我主张“五施培养法”,其中包括颜施、言施、眼施、身施和心施。颜施是展示感染力的笑容,把天性中的快乐呈现出来。言施则是积极沟通,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喜悦与困扰。眼施是用慧眼去发现身边的美好,用心去感受每一刻的喜悦。身施是行动,用行动去证明自己的价值。而心施,则是学会体验“福流”,那种全身心投入时的心理体验。
当我们谈及教育时,如何融入这种积极教育的理念,培养孩子面对未来的心态呢?人生如同一场马拉松,除了前期的体力,还需要中期的脑力、后期的心力。那些能在毕业后长期保持竞争力并取得更大成就的学生,除了智力,还拥有诸多积极的品格优势与美德。我们需要用积极心理学赋予孩子们获得幸福的能力,教会他们乐观地看待世界。
为了落实积极教育,有几个方面值得我们关注。首先是情商教育,教会孩子们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其次是幸福教育,让孩子们体验“福流”,感受生活中的美好。还包括利他教育、乐观的性格教育、美德和价值观教育等。社会关系建设教育和健康生活习惯的培养也是至关重要的。
为了更好地将积极教育融入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有三个建议值得参考。一是将积极心态教育和思政教育相结合,让思政教育更加可感知。二是将积极心理品质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结合起来,让道德教育更加现代化。三是及早进行心理知识的大众教育,让心理教育普及化。
培育积极心态需要我们自身的努力和他人的支持。让我们从现在开始,用行动去证明自己的价值,用沟通去建立支持自己的社交网络,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每一个挑战。因为未来的社会需要的不只是会考试的人,而是有灵性、悟性、感性和德性的新人才。让我们快乐积极地生活,哪怕面对压力与困难,也要活出心花怒放的感受。《光明日报》:点亮智慧的明灯(2022年6月7日第三版)
源自光明网的一篇报道,今日在《光明日报》上引起广泛关注。这篇文章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的智慧之路,为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引人入胜的文章。
文章开篇引人入胜,立刻吸引了读者的目光。它以一种亲切、诚恳的语气,向我们传递着积极向上的力量。作者巧妙地运用生动的语言,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文章中所蕴含的情感与智慧。
文中内容丰富多彩,涵盖了多个领域的知识。无论是历史、科学、文化还是社会热点,文章都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述。作者在保持原文风格的将复杂的概念和理论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文章还融入了许多真实案例和故事,使得内容更加生动、有趣。这些故事不仅丰富了文章的内涵,还让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文章所的主题,从而深入思考并汲取其中的智慧。
文章结尾处,作者用流产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作为结语,既表达了对读者的关心与祝福,也体现了文章的主题。这个结尾简洁明了,让人印象深刻。
《光明日报》上的这篇文章如同一道智慧的火花,点亮了我们的心灵。它用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知识,为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无论你是求知者还是思考者,这篇文章都将为你带来无尽的智慧与力量。希望这篇文章能对你有所启发,让你在人生的道路上更加坚定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