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学生跳江2017「高考学生坠江事件」
每个人都会在成长的道路上,与父母经历一场较量。这场战斗的结果,若是孩子获胜,便会成为一场喜剧;若是父母胜出,则成为一场悲剧。
近日,在湖北武汉的江夏一中,发生了一场令人痛心的悲剧。一个14岁的初二男生因玩扑克被请家长,其母亲在班主任面前训话后,竟然在走廊上公开扇了他两个耳光。男生默默忍受了两分钟,随后转身从五楼跳下,当场身亡。据爆料,当时母亲的声音大到连隔壁班的同学都能听到。画面中的男生似乎异常冷静,尽管被母亲责打和羞辱,他并没有激烈反抗或争辩。尽管有老师和同学试图上前阻拦,但这一切都来不及了。
这是一场令人扼腕的悲剧。男生张某锐的脑海中究竟闪过了怎样的画面?他在那短短的几分钟内,感受到了怎样的绝望和黑暗?为何他会做出如此决绝的决定?在这场悲剧中,母亲的言行无疑对张某锐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当众羞辱打骂,对于已经觉醒自我意识的少年来说,是对尊严的践踏。尊严大过一切,当尊严被剥夺,他们的世界仿佛也随之崩塌。
类似的境遇并不罕见,无数小孩都曾经历过一模一样的情景。家长们可能永远不会理解,为什么现在的孩子这么脆弱,为何说几句重话、扇个耳光就会选择死路一条。但事实上,孩子们并非真的因为几句话而自杀,而是常年累积的不理解和失望,如同气球一样,最终撑不住的时候,就会爆发。
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他们的世界仅限于学校和家庭。如果在学校不被理解,在家也被父母误解,那就仿佛被全世界背叛。自杀者,往往都是被杀的。每个案例中孩子表现出的状态高度一致。他们或许在父母面前尝试过无数次想象自己血肉模糊躺在地上的样子。就像去年某个城市的案例,孩子因母亲在高架上的激烈训斥而瞬间选择跳桥。
还有云南的17岁留守少年小宝,他在死前留下了一封遗书,质问为何只有他没有好的家庭和童年,为何他要遭受欺凌。他渴望好的生活,不再受气。他的父亲在外地打工,一年只能见一次面。小宝的死,与其父亲有关。这些悲剧都在警示我们:父母的教育方式、与孩子的沟通方式亟需改变。我们不能让悲剧再次发生。
深藏在山路六十里的悲情父子情
在漫长的山路上,来回要走六十里。一位少年每周只能以三十元的预算度日,生活之艰辛不言而喻。而他,却从未向家里抱怨过。他懂事得让人心疼。
他的生活并非毫无波澜。那个被视为依靠的父亲,给予的“疼爱”却以另一种方式展现每年一次的相见,竟是以一顿毒打作为见面礼。打完之后还要追问每一分钱的去向。父亲为何生下一个如此“无能”的儿子,成为了永远的疑问。
那是一个心碎的2016年,刚熬过高考的小斯,却在家庭失望的阴霾下选择了跳江自杀。在QQ空间里留下的长达两千八百多字的控诉,揭示了那对父子间无法弥合的隔阂。父亲的教育方式,在他看来不过是可笑的。无论他如何表现,都无法得到父亲的认可。
小斯曾坦言,他从未感受到父母的爱意。父亲的责备和母亲的指责,让他无法呼吸。他的预言成真了,对于这样的家庭,他不知是该哭还是该笑。
在接受采访时,小斯的父母表示对儿子的管教确实严格,但都是为了他好。他们没有想到的是,这份爱已经变质,成为了孩子心中的枷锁。青少年自杀已经不再是少数家庭的问题,而是整个社会必须面对的伤疤。
中国的青少年自杀率居全球之首,每年有数以万计的青少年选择结束生命。除了已经逝去的生命,还有更多的青少年在自杀未遂的痛苦中挣扎。这其中,教师、医生和公务员家庭的孩子尤为突出。
这群绝望的孩子们,在寻找生命的出路时选择了彼此呼应。输入关键词“相约生死”,就能轻松找到上百个QQ群,每个群都充满了等待救赎的呼喊。早在2016年,就有记者在这些自杀群中,见证了孩子们的困境和绝望。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来自不幸的家庭,渴望得到理解和帮助。
在自杀群中,孩子们用轻松的语言谈论死亡,仿佛是在计划一场欢乐的聚会。他们中的许多人出身单亲家庭或者面临家庭暴力。对于这群孩子来说,生命已经变得没有意义,他们渴望解脱,甚至愿意用死亡来换取家人的道歉和改变。
他们的父母往往无法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他们的掌控欲和标签化行为让孩子背负沉重的压力。孩子渴望得到理解和尊重,但父母却以供给吃穿、给予生命为由,无视孩子的感受和需求。这种沟通不畅和误解导致了孩子心中的孤独和绝望,让他们选择了走向不归路。这个故事揭示了中国式家庭的痛点,呼吁我们重新审视家庭教育方式和亲子关系的重要性。在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微妙互动中,有时会发生一种刺痛心灵的碰撞。当家长被孩子的行为触动,却转而责备孩子不听话时,他们可能忽略了每个孩子内心深藏的渴望和挣扎。回想起前年春节,一篇关于家庭教育的自述文章在网上引起了广泛关注。主人公王猛是北大的优秀毕业生,留美深造的他无疑是许多家庭眼中的楷模。尽管有着如此光鲜的履历,他却与父母之间矛盾重重,几乎走到了断绝关系的边缘。
王猛的自述揭示了被父母控制三十年的经历。从小学到中学,他的生活轨迹被严格规划在父母的单位学校内,仿佛被束缚在一片狭小的天地之间。他的心理状况被忽视,即使面对来自亲戚的嘲笑和学校中的压力,父母也未能给予足够的理解和支持。他们的回应往往只是空洞的说教和对孩子的苛责,而不是真正的沟通和关怀。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孩子们往往被期望成为符合父母期望的标准产品。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们需要的是自由成长的空间和自我的机会。如同钢铁在变形时产生的应力,如果长时间得不到释放和调整,最终可能会导致关系的破裂。
鲁迅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文中,对家庭教育提出了深刻的思考。他强调父母应该尽力教育子女,赋予他们自立的能力,同时也要解放他们,让他们成为独立的个体。每位父母都应该认识到,孩子们是一个既独立又与我们紧密相连的存在。我们的责任不是强迫他们成为我们期望的样子,而是引导他们发现自己的潜能和兴趣,帮助他们成长为独立自信的人。
刘瑜在《愿你慢慢长大》中的观点也值得我们深思。她认为,孩子让父母的生命更完整,他们的存在让我们体验到生命的神秘与欣喜。作为父母,我们更应该珍惜这份信任与陪伴,尊重孩子的个性和选择,给予他们自由成长的空间。
今日新闻评论区中,不少人为家长对孩子的误解而感慨。每个家长也曾是孩子。他们也曾渴望独立、自由和思想被尊重。要想成为孩子心目中的榜样,父母首先需要自我成长和改变。因为父母的前半生如何度过,往往影响着孩子后半生的成长轨迹。
家庭教育是一门深奥的学问。父母需要用心去理解孩子、陪伴他们成长,并给予足够的自由和支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健康、自信、独立的孩子。希望本文能为大家提供一些启示和帮助。在此也祝愿每一个家庭都能营造出一个和谐、温馨的成长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