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城高考电影,全城高考电影免费观看
随着2020年高考钟声的不断临近,高考的紧张氛围愈发浓厚。尽管新冠疫情的阴霾使得高考的脚步推迟了一个月,但国家的周到安排与关怀,仍然让这场国考充满了温暖与安心。
回想起2013年上映的电影《全城高考》,这部励志影片如同时间的画卷,再现了高考冲刺阶段的紧张氛围与热血青春。影片讲述的是一个高三班级在冲刺阶段所经历的一系列感人故事,每一次回忆都让人感慨万分。
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高考已经承载了一代代学子的梦想与追求,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轨迹。在这其中,高考不仅仅是一场考试,更是青春的记忆,是追求路上烙在心底的岁月印迹。
电影中的角色,如贺帆、林叶、任雪和秦鹏,他们来自不同的家庭背景,拥有不同的青春底色。他们面对高考的挑战与困境,但始终不放弃追求梦想的决心。班主任范一本的悉心教导与关怀,如同阳光雨露,滋润着每一个学生的心田。
回想起自己1985年参加高考时的年代,虽然物质与精神生活不如现在丰富,但那段求学的时光依然令人难以忘怀。那时的思想纯洁,没有手机的干扰,打开世界的大门除了课本就是图书馆。绝大多数学生可以做到心无旁骛,专注于学习,大家普遍觉得学习是最重要的事。
同学间的情感真诚,学习互相帮助,生活上互相照顾。那一代的老师非常负责,同学们对老师的学习要求从不怠慢。那时的氛围轻松自信,学校提供了一个清净向上的环境,老师与学生之间形成了良性互动,使大家始终保持轻松的心理状态面对高考。
电影中的范老师与我们当年的老师一样,都是学生的引路人。他们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人,更是心灵的守护者。他们及时的鼓励与关爱,成为了学生们前进的动力。就如同教我们物理的连老师,她常常鼓励我们,“你这个成绩高考没问题”,这样的激励成为了我们面对高考时的精神支柱。
如今,当我回忆起那段时光,都充满了感动。那时的青春、那时的梦想、那时的奋斗,都已成为了我生命中宝贵的财富。虽然时间已经流逝,但那段美好的回忆将永远伴随着我们,成为我们前行的动力。回首高考之路:一段人生体验与心灵历练的旅程
有人说,没有经历过高考的人生是有缺憾的。确实,高考不仅是一场考试,更是人生的体验。它承载了所有寒窗苦读、努力与积累,如同迎接新生命的一朝分娩,痛楚与欢愉并存。
回想那段日子,虽然生活艰苦,但我们从未觉得。那时的我们,住在校园宿舍,每周带着粮票买饭票,一周生活费不到一元五角,一个月全部生活费十元便足够。食堂的饭菜简单,主食以玉米面窝头、小米饭为主,偶尔才能吃到馒头和大米。副食以大白菜、萝卜、土豆为主,有时甚至是食堂师傅直接煮的干萝卜条。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吃完饭的饭盒底下常常沾满泥土。
宿舍是20人的大平房,每到冬天洗漱时,脚下都是水。即使现在,同学聚会的场合,我们仍然会清晰地记得那些细节。我们互相调侃,那种苦我们都能吃,还有什么吃不了的苦。这是一种心灵的历练,让我们更加坚韧。
学习是自觉的,我们互相比着学。离家远的同学一学期只回家一次,期间没有特殊情况一般是不回家的。每天除了正常上课,晚上还要上晚自习。教室的窗台上摆着一排煤油灯,油灯闪烁,照亮着一张张青涩而坚定的脸。我们加班到深夜,第二天早上又要早起上早自习。
在拼搏的日子里,我们过得充实而快乐。每当解决了一个问题,或是考试成绩有所提升,我们都会非常开心。我高中阶段最自豪的就是英语学习。在初中时英语基本没学过,但到了高中后,我投入大量精力自学补回了初中的课程并学习了高中的课程。最终,我的高考成绩在年级名列前茅。
高考是一种懵懂的启航。当时我们都明确要考上大学,但关于考学什么学校、什么专业,我们并没有过多的想法。那时家长的要求也很简单激励好好学,东西装进自己脑子里是真本事。
如今回想起那段日子,虽然艰辛但充实。那种生活之苦、学习之累、进步之乐都是我们人生中宝贵的经历。这种体验让我们更加坚韧、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高考不仅是一场考试更是一场人生的历练让我们更加成熟、更加自信地面对未来的挑战。在高考录取的历程中,曾经有三个层次:本科、大专、中专。对于当时的同学们来说,谈论理想似乎有些遥不可及。设计师、科学家、医生、警察等职业,仿佛是遥不可及的梦想。因为,每个人都不知道自己高考能考多少分,只能根据分数去选择学校。
那时的我们,可以说是目标模糊,定位清晰。我们都想考上大学,跳出农门,吃上商品粮,远离土地。因为当时的大专院校毕业后,国家还会进行分配工作,只要考上了,就等于有了国家的饭碗。
影片中的任雪选择报考北大,秦鹏成为签约撰稿人,这些在我们看来都是不敢想象的事情。我们就像贺帆一样,有着自己的小目标,小愿望。
我的目标很简单,能考上中专就行。中专毕业后,到县城的商场当个售货员,这就是我理想的生活。我渴望无论风雨,都能在商场里卖货,那种生活在我看来是如此幸福。
当年的心愿并非不崇高,只是实在是不愿再回到祖辈的生活轨迹。我记得有一年暑假,和家人一起到田里劳作。大夏天的,蹲在谷子地里锄草,腰酸背痛,满身大汗。我告诉父亲,无论如何都要考上学,这种活不是人干的。父亲说,只要上了大学,就不用干这些活了。
这就是当年的初心,也是最大的奋斗动力。
高考成绩下来时,我正在和父亲在田里干活。大舅在镇上工作,他打电话告诉我成绩后,舅妈一路跑着到田头告诉我考了470分,本科没问题。当时我并没有感到特别高兴,可能是觉得自己能考到这个分数是理所当然的。后来收到了一所提前录取的院校通知书,家人听到院校名字时还担心是不是中专,经过打听才知道确实是本科,一家人这才放下心来。
回想当年走过的高考之路,我感慨万千。那时全国参加高考的学生有176万,录取率只有35.23%。作为一个农村孩子,能从千军万马中冲出来,跃上另一个人生阶段,也算是一种成功。
我也有些许遗憾。如果当时再认真一些,可能成绩会更好;如果当时多涉猎些知识,开阔一下眼界,我的认知能力会更高;如果当时注重综合素质的提升,我的理性思维和适应性可能会更强。
没有如果,青春的遗憾也许就是如此。高考虽然是当今比较公平的进阶之路,但并非唯一。无论哪个年代,总会有不少学生无缘走进大学校门。
现今时代,人生的选择有很多,实现的路径也不少。只要用心专注地做有意义的事,最终都能走向成功。
7月8日,是今年高考的一天。每一个考生背后都承载着家庭的牵挂和亲友的期盼。他们将是明天国家的栋梁。祝愿所有考生都能正常发挥,实现自己的愿望。
(文章来源:山哥书影视界)
愿此文对读者能有所启示和帮助。高考之路不易,但只要我们用心努力,终究会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