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水店为刷客致大量游客耳膜穿孔
一、体验背后的隐患
潜水,作为一项刺激又充满性的运动,近年来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体验。在这背后,一些现象和操作手法却让人心生警惕。
快速下潜,是许多游客在潜水过程中可能经历的一种体验。为了缩短服务时间或追求某种刺激,部分教练可能会故意以极快的速度带游客下潜。这种极速下潜导致耳压失衡,引发剧烈疼痛,迫使游客主动要求上浮。对于一些无法适应的游客来说,甚至可能出现耳膜穿孔的情况。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教练通过让游客面镜进水、呛水等方式,制造不适感,以此促使游客提前终止潜水。这种人为制造的不适感,不仅影响游客的潜水体验,还可能对游客的健康造成潜在威胁。
在旺季时,部分教练的日均接待量更是高达30人以上,远超其正常服务能力。在某大型景区的潜水公司,每月都会发生因过快下潜导致的耳膜穿孔案例。这些现象背后,反映出的是行业乱象和风险。
二、行业乱象凸显,风险不容忽视
潜水行业的快速发展,吸引了众多商家的加入。一些野潜店未取得《高危险性体育项目经营许可证》,雇佣无资质教练,设备简陋且安全培训缺失。这些野潜店的存在,不仅影响了行业的良性发展,也给游客的安全带来了极大的隐患。
价格战和二次消费陷阱也是当前潜水行业存在的问题。部分商家以低价噱头吸引游客,实际却通过强制拍照、装备租赁等二次消费牟利。服务质量严重缩水,让游客的潜水体验大打折扣。
安全隐患的突出,更是让人不容忽视。除了耳膜损伤外,快速下潜可能导致肺部气压伤、呛水引发窒息等更严重的事故。对于无经验或体质较弱的游客来说,这些风险更是高得吓人。
三、监管与整治步伐逐渐加快
面对潜水行业存在的问题和隐患,监管部门也开始加强整治。尽管法规执行仍有一定困难,如《三亚市潜水旅游服务规范》明确要求的下水前手势培训环节多数被“刷客”省略,但海南省文旅、公安等部门已经开始联合开展排查,重点打击无证经营、强迫交易等违法行为,强化资质审核与消费透明度。
四、消费者需注意自我保护
对于消费者来说,选择正规的潜水场所至关重要。在潜水前,一定要确认潜店是否公示《高危险性体育项目经营许可证》及教练资质。避免选择低价“野店”,以免遭受不必要的风险。
在潜水过程中,消费者也要警惕异常操作。若教练未进行基础培训、下潜速度异常或面镜频繁进水,应立即终止体验并向相关部门投诉。
对于应急处理措施的了解也十分必要。耳道进水时可用棉签轻吸或按压耳廓排水;呛水后避免用力擤鼻,建议用生理盐水冲洗鼻腔。
潜水行业的快速发展背后,存在的问题和隐患不容忽视。消费者在选择潜水场所和体验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自我保护。也期待相关部门能够加强监管和整治,为游客营造一个安全、健康的潜水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