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主力红军会师歌(红军会师情景)

生活常识 2023-04-16 11:03生活常识www.baidianfengw.cn

合唱体是什么 红军根据地大合唱既显示出宏大的气魄,又散发着泥土的清香

红色经典,壮丽诗篇

——大型声乐套曲《红军根据地大合唱》创作背景及美学分析

一、创作背景

1955 年4 月,作曲家瞿希贤和诗人金帆参加由中央军委、中宣部和总政文化部共同组织的“长征采访小组”,沿着红军长征的道路,去深入生活和搜集创作素材,特别是在江西老根据地进行了重点访问,在访问中使两位词曲作家积累了许多素材。

女作曲家瞿希贤

老区人民对 反动派的血泪控诉,对 和红军的无限热爱,激发了他们的创作 ,于是决定写这部以“红军根据地”为背景的大合唱,作为对中国 成立三十五周年的献礼。1956年,《红军根据地大合唱》的创作完成,,于同年7月上旬在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办的“新歌试唱会”上演唱,8月在北京之一届全国音乐周公演,反响强烈。

作为一部现实主义的作品,它的题材有分量,布局构思缜密,表现手法多样。其中采用的一些民歌素材和从人民熟悉的革命歌曲中寻获的乐句,使人们对音乐中表现的艺术形象有着很强的亲近感。

声乐套曲《红军根据地大合唱》这部反映我国第二次革命战争时期根据地壮丽史诗的大合唱,表现了1927 年土地革命时期我国南方千百万愤怒的农民,拿起锄头梭标,跟着伟大的中国 起来闹革命,打土豪、分田地,建立了红色革命根据地,并经过艰苦的斗争,保卫了红色政权,迎来了胜利和全国解放的史实。

《红军根据地大合唱》这部作品是由情节连贯的七个乐章构成的声乐套曲,作者以满腔的政治热情、高超的写作技巧,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在中国 领导下的伟大革命斗争。

下面,仅就《红军根据地大合唱》之《革命的风暴》(混声合唱)、《送郎当红军》(女声独唱、重唱及合唱)两个乐章,和大家一起共同研究、审美与探讨。

二、美学分析

之一乐章 革命的风暴

《革命的风暴》是以卡农为主要手法创作的混声合唱——乐队引子,庄严雄伟,它作为主导主题在全曲多处变化出现,展现了一幅在中国 的领导下,千百万农民斗争此起彼伏,势不可挡的动人画面。具体地描绘了祖国南方农民奋起革命的情景,也反映了革命斗争蓬勃兴起,人民群众参加革命斗争的积极性日益高涨。

合唱的前奏,气势磅礴、激荡人心,形象鲜明,节奏刚健,旋律雄壮,充满着革命的活力,是贯穿整个合唱的主要音调

1=bA 4/4

“革命的风暴,疾卷在祖国的南方!”这个双句体的乐段,是整个合唱的序曲,作者为了表现这宏伟的气势,采用了“双四部”合唱的手法,旋律开始在主调(bA 大调)的高音区上

歌声转入B 大调,经过两小节的间奏,合唱改为四部,音乐主题出现在男低音声部

女中音声部延迟一小节出现,作高四度模仿,接着女高音声部,在高八度作不严格的模仿,以后男高音声部进入,构成了男女声双重二部模仿。音乐主题不断重复、发展,声部的逐渐增多,模仿手法的运用,形象地描述了农民纷纷起来革命,以及锐不可挡的气势,歌声在乐段的结尾“跟着 走”处转回了原调,突出了革命农民对党的信任与热爱。

1=bB 2/4

转快

汹涌澎湃的农民革命开始了,旋律是主题的变化发展,由男女声的二部模仿,发展为四部模仿,后变为四部合唱,形成了歌曲的 ,以富有号召力的旋律,高唱“工人农民起来当红军”,力度越来越强,为下面抒情性乐章的出现作了铺垫。

第二乐章 送郎当红军

《送郎当红军》为变化反复的二部曲式,是一首著名的女声合唱曲。该歌曲吸取了江西民歌《送郎当红军》的音乐素材,给以艺术化的处理。尤其独特的是每段开头音区、调式色彩的变化,这在民间音乐中叫做“换头”。到了女低音领唱的一段,不仅换头,而且换尾,由原来的G徵调变为C宫调。

这个乐章以女声独唱及重唱为主,旋律优美,描写劳动妇女送郎当红军的深情场景。为了保卫红旗、保卫家乡,青年妇女手拿草鞋,送郎参军。

四段歌词的旋律基本相似,运用了女高音、女中音独唱、女声二重唱,每段后两句歌词由女声三部合唱来重复,借以加强情感的渲染。旋律具有浓厚的江西山歌风,亲切优美,情绪乐观,并与曲首的合唱主题,有内在联系

1=C 2/4

热烈地

女中音独唱的曲调,是主旋律下五度的重复变化,蕴含着脉脉深情。女声合唱仍然是独唱情绪的继续,作曲家要求在这里用微弱的力度进行演唱,以更好地表现出发自妇女们心灵深处的情感。

这首歌曲充分发挥了女声各种声部类型与各种演唱形式的表现力,使得这支优美深情的民歌旋律与前一乐章气势磅礴的混声合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红军会师情景 红军合唱场面

Copyright@2015-2025 白癜风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