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万个小时定律是如何做到的(比一万小时更重要的定律)

生活常识 2023-04-16 12:34生活常识www.baidianfengw.cn

一万小时定律的含义 著名的“一万小时定律”,在低效率的勤奋面前会失效,为何?

天道酬勤的这种说法,似乎一个人只要足够勤奋努力,就一定能获得成功。英国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一万小时定律”。格拉德威尔认为,任何人做一件事,只要经过一万小时的锤炼,都能从普通人变为某一领域的顶级人才。

按照一万小时定律的说法,一个人一天工作八个小时,一周工作五天,只要他坚持在一个岗位上工作五年,就能成为那个领域的专家。事实是,很多人的工作经验早就超过五年了,却还是一个普通的员工。

为什么有时候,一万小时定律会失效呢?

1933年,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他在音乐学院选了几十个学小提琴的学生,按“卓越”“优秀”“良好”的标准,将他们划分为三组,并分别记录下这三组学生在练习时间上的区别。实验的结论是练琴时间越长的学生,演奏水平越高超。

这个实验似乎是一万小时定律的更佳案例。,2019年,心理学家马克纳马拉和梅特拉重复了埃里克森当年的实验。他们也在音乐学院里招募了一些学小提琴的学生,同样将他们分为三组进行研究。

这次实验结果表明,卓越级小提琴手的练习时间,明显少于优秀级小提琴手。这个结果,有力地反驳了一万小时定律。这也说明了一个问题,一直以来,人们高估了勤奋对成功的作用。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在一个工作岗位上干了几十年,甚至更久,但他们并没有成为那个领域的专家。他们如同笼子里的仓鼠,每天在齿轮上拼命奔跑,但无论他们多么卖力,都依然是在原地打转。

我们的勤奋没能换来相应的回报,问题很可能是因为勤奋的方式不对。雷军说过一句话“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如果是低效率的勤奋,即使有一万小时的累积,也很难让我们获得成功。

那么,我们要怎么做,才能让一万小时定律发挥效果呢?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成功有两个必要条件,一个是勤奋,而另一个,就是反思。如果我们只是机械性地去做事情,却从不进行反思,那么无论我们做多久,都不会有真正的进步。

相反,只有坚持不懈地努力,再加上不断反思,二者结合才能让一万小时定律真正发挥作用。

古今中外,凡是有所成就的人,都有反思的习惯。圣人孔子、晚清名臣曾国藩、日本企业家稻田和夫、美国政治家富兰克林等,都是非常善于反思的人。是否善于反思,才是“一万小时定律”能否发挥作用的关键因素。

如何才能培养反思的习惯呢?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反思的之一步是回忆。

学习上,我们可以经常回顾我们学习的内容是什么;技能上,我们要在脑中回放我们当时是如何做的。每一次会议,就是对我们已学知识和技能的巩固。回忆的次数越多,对知识和技能就越熟悉,对知识回忆的路径也就越熟练,运用时才能信手拈来。

反思的第二步,是细化知识。

以教代学,就是细化知识的一种方式。如果你经常听 课程,你就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满口术语的老师,往往教学水平并不怎么样。相反,那些能将晦涩难懂的知识讲得深入浅出的人,才是真正厉害的老师。

当一个人能将难懂的知识,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讲出来,说明他已经完全理解并掌握了这些知识。

把知识运用到真实的场景中,也能细化知识,强化记忆。打个比方,我们学英语单词时,可以将单词和生活场景结合起来记忆,这样记单词,更容易记住,而且很难忘记。

细化知识时,我们会发现有些地方讲不清楚,说不明白,而这些地方,恰恰是我们记忆的盲区。每到这种时候,我们都需要回过头去,再认真回顾我们学过的知识,强化我们的记忆。经过多次这样的训练,我们不仅能牢牢记住知识,还能随时灵活运用知识。

反思时,我们先回忆,再细化,对那些不清楚的地方重新思考,并寻找答案。久而久之,我们就会把头脑中的知识串联起来,真正做到活学活用。

反思的过程看似复杂,操作起来却并不难。我们可以用笔在本子上记下每天的反思内容。每天反思的过程,看似微不足道,却能帮助我们摆脱日复一日的机械生活,让我们生命中的每一小时,每一天都变得更有价值。一个人如果善于反思,那么他离成功的距离也会越来越近。

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说“没有反思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

反思是成功必不可少的条件,通过反思,我们能回忆起知识,并将知识细化,还能找到记忆盲区,重新复习和巩固知识,最终让知识融会贯通,为我所用。

天道酬勤没有错,但低效率的勤奋,并不能让你成功。只有努力加反思,才能让你脱颖而出。这时候,一万小时定律才能发挥出它应有的功效。

比一万小时更重要的定律 一万小时定律天才定律

Copyright@2015-2025 白癜风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