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开物的秘密(天工开物历史贡献)
天工开物的作者是谁?这部巨著有怎样 真有“不朽之术”?《天工开物》坎坷命运
上古有炎帝神农氏教民农作,作耒耜(lěi sì) ,专门用于农业生产中翻整土地、播种庄稼,北齐贾思勰作《齐民要术》,明代宋应星著《天工开物》,现在又有袁老为代表的一批农学家呕心沥血、死而后已。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为了人民丰衣足食的美满生活。
《齐民要术》——益国利民,不朽之术
《齐民要术》一书系统地了秦汉以来我国黄河流域的农业科学技术知识,其取材布局,为后世的农学著作提供了可以遵循的依据。该作品不仅是我国现存最早和最完善的农学名著,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名著之一,对后世的农业生产有着深远的影响。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最完整的大型农业百科全书。
那何谓“齐民要术”呢?“齐民”,指平民,“要术”,为从事生产生活重要事项的技术。
据史料记载,贾思勰曾任北魏青州高阳郡太守。因其生活的年代正值北魏由经济繁荣、社会安定走向经济衰落、政治腐败,社会动荡、战乱频仍。虽然北魏孝文帝在社会经济方面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更是 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进步。,当时的农业生产还没有达到很高的水平,有待于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贾思勰深感恢复国民经济、保障人民生活对巩固政权实为必要。,他十分注重对农业生产技术和经验的,并萌生了撰写农书的想法。
自高阳太守卸任后,贾思勰就开始致力于农学研究,他的足迹遍及今河南、山西、河北、山东等地。他对农业的研究,绝不是纸上谈兵,或是道听途说。而是亲力亲为,并将自己的真实体验,记录下来。
贾思勰为了掌握养羊的经验,他买了二百头羊,自己亲自去养。对种地,他更是不辞辛苦,到田头,住老农的窝棚,虚心向老农求教。对如何提高土地的地力,使农作物不断从土地得到充足的养料,更有独到而精辟的见解。
后来经过多年的努力,贾思勰认真吸取并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前人典籍和农书中的精华,但却不拘泥于前人的见解。还搜罗了大量农谚歌谣和自己实地考察的代农民的生产经验,以此为基础,结合了自己的生产知识以及对农业生产的亲身实践与体验,认真分析、系统整理、概括,完成了《齐民要术》这部伟大的著作。
《齐民要术》为何成为我国古代农业科学技术典籍中影响深远之作呢?这恐怕与作者开阔的思路、明于哲理并怀有济世救民的理想抱负是分不开的。
贾思勰在《齐民要术》“序”中指明,学习古圣先贤的教导,其根本目的是“要在安民,富而教之”,即如何让民众生活安定,使他们富足和得到教养。对待历代人们提出的兴农主张和具体措施,他总是给予很高评价,称之为“益国利民,不朽之术”。
该书自出版后,受到了历朝帝王的重视,后来还传遍了海外,亦常常成为研究古物种变化的经典。达尔文研究进化论时,曾参考一部“中国古代百科全书”,有人说此书正是《齐民要术》。
《齐民要术》作为一部科学技术名著,经历约l500年的时间,至今为止,仍被后人们奉作古农书的经典著作。农史学家称颂《齐民要术》使中国农学之一次形成精耕细作的完整体系;经济史学家认为将《齐民要术》可以看作是封建地主经济的经营指南;还有人提出应该称它为全世界最早、最完整的封建地主的家庭经济学……
《天工开物》——贵五谷而贱金玉
《天工开物》由明代著名科学家宋应星所著,全书内容涵盖之广,收录了农业、手工业等领域的生产技术。是世界上之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有人也称它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作者宋应星出生于江西士大夫家族,从小就在教育氛围很浓厚的环境中成长。加上他自身的勤勉,使他成为了有着较高文化素养的文人。但激烈的科场竞争,曾留给他屡次不中的阴影。往后的仕途生涯也未达到决策圈的显赫地位,但其对于学问的追求却从未而松懈。
宋应星更大的特色在于治学遵循“新”和“异”的原则,其最主要的治学途径就是走出书斋,接触社会。游历考察的体验和自己作为底层官员的仕途经历,为他接触并了解基层群众生产领域的工艺流程提供了更多的便利。
明代是中国古代农工商都较为发达的阶段。《天工开物》出现在中国封建社会中最为灿烂的科学活跃期。它既是对古代科学传统的有效继承,也与当时兴起的各种实学意识和民生意识息息相关。
最值得一提的是该书记录了农民培育水稻、大麦新品种的事例,研究了土壤、气候、栽培 对作物品种变化的影响,又注意到不同品种蚕蛾杂交引起变异的情况。这一切的客观事实说明,通过人为的努力是可以改变动植物的品种特性的。还提出了“土脉历时代而异,种性随水土而分”的科学见解,为人工培育新品种提出了理论根据。
宋应星在编著《天工开物》时,将关于粮食的“乃粒”篇放在之一,将关于金银珠宝的“金玉”放在,取“贵五谷而贱金玉”之意。而“贵五谷而贱金玉”不正是袁老等一批农学家们一生的真实写照吗?
宋应星素来关注水稻栽培技术,他在《天工开物》中把《稻》作为全书之首,详细记载了水稻品种、耕作 、农具功用、防治稻灾、水利应用等内容。
今天白癜风网小编,袁隆平用杂交技术培育的“超级水稻”,极大程度地提高了产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两位科学家以共同的追求,实现了穿越和传承。
《天工开物》在明末商品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横空出世后,却在清代中后期近200年间,因不被掌权者重视而濒于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无数收藏者、记诵者、传抄者、刊刻者、影印者、整理者、研究者、传播者用生命守护,孤本得以世代相传,不曾断绝。他们守护的不单单是一部典籍,更是奋力延续着著者的生命。
关注民生、立意深远、科学求实的名著,最终会在大浪淘沙中脱颖而出,闪耀光芒。当《天工开物》在近代回归中国人的视野时,其价值再一次得以彰显。一座高山让人肃然起敬,一盏孤灯化为无数星火,其中教训经验,足以启迪今人。
让我们回顾历史,永远记住这几位关键人物和他们不平凡的传承往事。
1、出版宋应星全部著述的涂绍煃(kuǐ)。他是宋应星的一位同代知音,帮助宋应星刻印了《天工开物》。可以说,没有涂绍煃的青眼义举,就没有宋应星《天工开物》的传世。
但可惜的是,涂本存世不过三,珍稀孤罕,除国图这部外,还在法国国家图书馆和日本静嘉堂文库各有一部收藏。这三部典籍仿佛三座灯塔,在历史上分别照亮过中国、日本和欧洲。这是科技之光、文明之光,也是《天工开物》曾经传播世界的轨迹。
2、发掘《天工开物》价值的杨素卿、柏原屋左兵卫、儒莲。
涂本之后,约明末清初间,书林(“书林”多为建阳书商称号)杨素卿刊刻《天工开物》(以下简称“杨本”)。书商刻印《天工开物》,说明当时社会对该书有需求,需求之一就是作为技术典籍、生财之书输往海外。目前杨本传世者只有三部,分别收藏在国家图书馆、台北史语所和法国国家图书馆。其中国图和台北史语所藏杨本都来自日本,说明杨本早已在国内失传,近代能从日本寻回,幸运之余,也令人叹息!
那《天工开物》为何会在国内失传呢?
究其原因一是书中多有犯讳,如《古今图书集成》引用《天工开物》,就把原书“北虏”一律改为“北边”;二是宋应星在《天工开物·自序》中说“此书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也”,自然也不会受到清代士大夫和功名学子的关注;三是清代不重视科技工艺的发展。
但与国内完全不同的是,《天工开物》的涂本、杨本从清初陆续传入日本。学者竞相引用,使得该书名声大振。日本实学派学者佐藤信渊甚至依据宋应星《天工开物》的思想,提出了富国济民的“开物之学”,他说“夫开物者,乃经营国土,开发物产,富饶宇内,养育万民之业者也。”这种具有现代科学精神的思想对日本的强盛发挥了重要作用。
据考证,日本大阪传马町书林菅生堂主人柏原屋左兵最终将《天工开物》成功出版,该书在江户时代发挥了巨大的影响力,也未曾从人间散佚流失。不得不说,在保留《天工开物》上,日本学者和出版商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二个发现《天工开物》价值的是欧洲。其中,法国巴黎皇家文库(今法国国家图书馆前身)早在十八世纪即入藏《天工开物》涂本。被称为法国“汉学三杰”之一的儒莲曾担任法兰西学院教授和国王图书馆“助理馆员”之职,利用藏书之富、取用之便,陆续翻译了一批中国典籍,《天工开物》也在之列。
儒莲称其为“技术百科全书”,将“天工开物”四字理解为“对自然界奇妙作用和人的技艺的阐明”。他根据当时社会的需求陆续将《天工开物》部分内容译成了法文,开创了《天工开物》西译之始。
就这样,儒莲把《天工开物》中的生产技术信息不断翻译出来,应用于实践,促进了欧洲的技术革新。
3、把《天工开物》和宋应星科学精神找回来的丁文江
当《天工开物》在日欧传播的时候,这部典籍的出版在国内中断了200余年。清末民初,伴随着西学东渐,有识之士开始关注宋应星和《天工开物》。
直到1914年,机缘巧合,丁文江偶然看到了《天工开物》的炼铜内容,十分惊喜!他回到北京后,遍寻图书馆查阅该书未果。后从地质学者章鸿钊处得知日本帝国图书馆藏有《天工开物》。经过几年的努力,他历尽艰辛,终于在1927年出版了《天工开物》石印本。从1914年到1927年,丁文江用13年寻找《天工开物》,终于使这部典籍重新回到国人视野中。
在丁文江眼里,具有现代科学精神的宋应星仿佛是独自穿越到“干燥荒芜”的明代社会。他阐述了宋应星《天工开物》的创作精神、求实精神、破除迷信精神,以及应用统计学、物理学、经济学观念的特点,并列举书中事例加以说明。
丁文江是《天工开物》价值的发现者,也是宋应星科学思想、求实精神的推崇者。他把宋应星和《天工开物》重新请回中国,使这盏孤灯终于变成无数星火。中国知识分子素以爱国、奉献、吃苦、求实精神著称。
4、在贫困战乱中守护孤典的蔡鸿鉴、李庆城、蔡敬襄
清中期以后,宋应星《天工开物》早已不在国内传播,但收藏者仍然坚持不懈地守护着宋应星著述中仅存的两盏孤灯。
宁波藏书家蔡鸿鉴好藏书,先后收集了镇海姚燮大梅山馆藏书、抱经楼卢氏藏书,以及因太平天国战乱中落的江浙巨家大户的藏书2万余册。鸿鉴去世后,其子蔡和霁继承父志,又先后购藏200种5000册明代典籍。蔡和霁去世后,墨海楼书2879种30441册抵押给甬上李氏,其中就有国内仅存的《天工开物》涂本。
这个时代,正是中国积贫积弱、战乱频仍、民不聊生的历史阶段。宁波藏书家们细心守护着《天工开物》,使其渡过了多重艰难险阻。1951年,李氏嗣子李庆城将全部古籍捐献国家,庋藏于浙江图书馆。其中涂本《天工开物》,在郑振铎的专门安排下,调拨于北京图书馆(今国家图书馆前身),由国家典藏。
民国时江西新建藏书家蔡敬襄在清末保守观念十分顽固时,于1905年,毅然创办江西义务女子学校。蔡敬襄在学校南隅创建蔚挺图书馆,将多年收集的地方志、乡邦文献、金石文字等万余册,以及矿物标本百种收纳其间,向公众开放,享誉赣省,其中就有《宋应星四种》。蔚挺图书馆在战乱中历经坎坷、勉强维持。日寇占领长沙7年间,女校被烧成焦土,蔚挺图书馆留守者趁乱监守自盗,抗战胜利蔡敬襄回来时已是人去楼空。幸好他在1938年撤往赣州时,将部分珍贵典籍随行携带,幸免于难。他赋诗说“监守不忠被盗尽,伤心亦是劫同遭。”深感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1952年,蔡敬襄临终前,嘱咐将全部收藏捐献国家。
不知哪位收藏者用墨笔曾书写道“书有益、有无益者,穷理有得,传之后世。”也许正是这句话,使这部“穷理有得”的“有益”典籍传了下来。我们体味收藏者的苦心孤诣和艰辛历程,心中怎能不油然升起对这些典籍守护人的崇敬之情呢。如今,秘本走出册府,实现了继绝存真,传本扬学的宗旨,宋应星著述最终得到了安全传承。
5、《天工开物》卓越研究者潘吉星
在现代科学史家里,潘吉星可谓国内研究宋应星和《天工开物》的翘楚,取得了多方面的显著成绩。为了深入研究,潘吉星亲自去江西考察宋应星生活的地方,沿着宋应星的足迹探访传统工艺。他还提议在中科院成立宋应星研究组,组织不同领域的科学家,分工负责不同篇章,从专业角度对《天工开物》整理、今译、注释。潘吉星还不断挖掘新资料,了解宋应星其他著述存世情况,他靠熟练运用多种语言文字,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在历史传承中几乎湮灭的坎坷命运,是旧中国不重视科技人才和科学技术,最终走向积贫积弱、被动挨打的缩影;其价值被重新发现、传播弘扬的历史,也是国人筚路蓝缕、艰苦奋斗、逐步找回文化自信的现代中国的缩影;而我们现在对典籍传承的探索,则是一种更高意义上的文化自觉,其中包含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典籍,寻找中华民族“根”与“魂”,思考我们走向何种未来的多重意义,这正是新时代的国人建设文化强国的缩影。
古往今来,正是有了一代代、一批批这样致力于国富民强的中国科学家们的不懈奋斗,才使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变得不再渺茫。
时下,袁老这位全球农业领域的领军人物已与世长辞。但他立志用农业科学技术,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改变人类的饥荒威胁,一生主要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的事迹将会永远被世人所铭记。他克己奉公、鞠躬尽瘁、不断攻坚克难的精神将会一直薪火相传。“国士无双,稻香永存”。袁隆平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彪炳千秋,在人类发展史上留下了光辉一页。
他曾说过“人要有理想,不能什么都向钱看”。他穿着几十块钱的衣服和鞋子,却为世界创造了无限的价值。
天工开物历史贡献 典籍里的中国天工开物最震撼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