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固撰写汉书的经过(汉书作者班固评价史记)
汉书的作者是谁写的 《汉书》作者班固认为汉初富庶自困、辱商贾始,王夫之为之点赞
汉初富庶自困辱商贾始 (总第五十五)
《资治通鉴》里更具鉴戒意义的这些事儿
后汉学者班固在的《汉书》里,记叙有西汉王朝初期天下如何富庶的内容,他说得很详细。归纳一下,大致有如下原因
汉王朝继承了秦灭六国后的天下家当,此时,天下已合而为一。战争结束了,战后恢复快;官吏减少了;下级向上级的馈送省略了;邮驿站点的设置,也更为简便了;,中国合天下之力所需侍奉者,天子一人而已,而四海天下仅以一个共主俯临天下;粮食布帛的贸易流通便利,关塞畅通毫不紧张。
汉书者》作者班固的古画像
班固此言不假,汉初情形确如此,上至国家,下至平民,都能够富足有余,是必然之事。
只可惜,西汉后期的天下,也还是那个大汉王朝,为何却总是不得不忧患衣食的不足,而上至国家,下至平民,都会想方设法地从别人那里去索取一点儿呢?
对于汉初国强民富,班固推本溯源,认为“富庶源于节俭,”他这样描述道“汉高帝命令商人不得穿丝绸乘马车,并以加重他们的租税,让他们不至于太过富裕,让他们不可以炫耀财富;以后,孝惠帝和高后虽然放松了一些限制,,商人的子孙不可以入朝为官这一点,始终没有改变。向人民征收赋税,须严格计算官员的薪资,估量国家开支所需费用。至于山、川、园、池,以及市场的租税,无论是天子,还是有封地的贵族,都只能取食取用于规定的食邑范围,此后,不得再行领取公共经费。”
商贾大行其道,源于春秋战国时诸侯间的互通有无。
这真是知事明理的说法呀。尤其重要的,则是自那时起,朝廷开始困辱商贾!
封建时代,商贾的骄奢,全都建立在他们对平民的坑蒙拐骗及掠夺平民的合法资产之上。这种状况,是自七国形成时期开始的。春秋战国之时,不像实现了郡县制的大一统天下,国民经济调度一盘棋。那时,诸侯各自治理自己国家,各有属于自己的领地,生产能力不足,而且,物产因地而异,当一些地域物产迁出产地后,生长、生产都不能正常,且在当时,战争频繁,加之戈甲、旌旄之类的军用物质,诸侯使用过滥;馈送行贿之风日盛,奢侈品之类如珍珠、象牙和贝壳等,而变成稀缺物质。君主们则在宫廷里供养的一些游走于各诸侯之间的谋士,格外注重一些外在的,声音入耳而鲜艳夺目的东西;会在在游乐宴会时,刻意追求山珍海错这一类的珍异食品;而更加能够让诸侯们生活得放荡奢侈的东西,比如后宫妃子装饰用品,还有狗、马、雁、鹿,以及鲜亮服饰和古董、殊玩等,花样日益翻新。而此类产品,总会有一些是非产自本地商品。于是,商贾大行其道,他们偷越国境,冒险行走于各诸侯国之间,他们把这些东西收罗齐全,以满足人们对奢侈品日益增长的追求。
君主和大臣们,为了追求这些让他们可以彰显排场欲望的物资,而不得不放下架子,对商人表示尊重。从而,造成商人对天下人肆无忌惮的态度。所以,那些想要穷尽耳目之玩,以满足他们短暂需求的人,更好的办法,莫过于奖借给商贾一些必要的权利,,一些贫寒的读书人也为此沾了光。
商人一日比一日尊贵荣耀,,他们获利,靠的就是剥削他人的衣食, 是明着给,暗地里夺。于是,天下人的利益,天子的权益,如同把决定着国家富裕之利器的权柄,倒了过来,授给了商人,如此一来,天下还能够不会而日益贫穷吗?
并且,因为商人获得财富无需付出劳动,所以,他们挥霍财富时,毫不在乎,他们相互攀比奢华,暴殄天物;食用不完,就任其糜烂。
如果, 不对他们的作为给予限制,让他们的可耻行为受到约束,那么,愚蠢的平民,都会以此为荣而以他们为师,效法他们的做派,乃至于家里哪怕没有了哪怕一小撮箕的粮食,在外也还要穿上一套光鲜的衣裳,也要吃上一碗上等的白米饭,极端到即使饿毙道旁,也不知悔。
综上,王夫之点评为“故生民者农,而戕民者贾。”大意是“让人民休养生息的,是农民;危害广大人民生活的,往往是商人。”
国家政治混乱,世情沦丧而不可救药,于是,国家和百姓都会而备受贫穷之苦,,各大利益集团,甚至朝廷和它的人民对立,不得不兵戎相见。
如果,不对不良商贾实施必要的“困”、“辱”等惩罚措施,国家就难以步入正确的发展轨道。因为人主把事关国计民生的注意力都转移到商人身上,那么,国计民生就必然会受到影响;士族官员把注意力都放在商人身上,求富心切自然就会丧失必要的廉耻心。
身为儒家大学者的许衡,居然说出了这样的话“士大夫如果想要不贪腐,更好办法就是经商。”
蒙元时期的那个大学者许衡,自以为是儒学家,但身为儒家的他,居然说出了这样的话“士大夫如果想要不贪腐,更好办法就是经商。”受他的影响,分别是所谓“元末三高士”之一的杨维桢、顾瑛,他们名为文人,实则是商人。他们生活豪放不羁,沉湎酒色,败坏了三吴地区的风俗,,推翻了旧政权的新兴君主朱元璋一上台,迅速对他们做出处罚,他们分别被流放到濠、泗地区,然后,天下得以太平。移风易俗,古今一个道理。
汉书作者班固评价史记 汉书作者东汉班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