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青铜器艺术鉴赏(青铜器鉴赏视频教程)

生活常识 2023-04-16 14:00生活常识www.baidianfengw.cn

青铜器鉴定 及鉴赏 鉴赏中国古代青铜器

◆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器的简史

中国古代的青铜文化十分发达,并以 精良,气魄雄伟、技术高超而著称于世。 奴隶主把青铜器作为宴享和放在宗庙里祭祀祖先的礼器。 青铜器不是一般人可以拥有的,它作为一种权利和地位的象征、一种记事耀功的礼器而流传于世,并非使用品。青铜,是以铜为主,配以一定数量的锡、铅等其他元素制成的合金,中国商周时代的青铜古称吉金。在人类技术发展的阶段中,使用青铜兵器和工具的时代,称为青铜时代。大约从公元前2000年左右形成,历经夏、商、西周和春秋时代,经历了15个世纪。

青铜文化在世界各地区都有发展,这是因为青铜作为工具和器皿的原料有其优越性

,自然界存在着天然的纯铜块(即红铜),铜也是人类最早认识的金属之一 。但红铜的硬度低,不适于 生产工具,所以,在生产中发挥的作用不大。后来,人们又发现了锡矿石,并学会了提炼锡,在此基础上人们认识到添加了锡的铜即青铜,比纯铜的硬度大。经过测定红铜的硬度为布林氏硬计的35度,加锡5%,其硬度就提高为 68度;加锡10%,即提高为88度。而且经锤炼后,硬度可进一步提高。

在中国古代人们已经能够准确的掌握青铜的锡铅比例。可根据铸造期望的不同,按比例加锡、铅。《周礼__考工记》里明确记载了 不同器物的不同合金比例

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齐(剂)。

五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斧斤齐(剂)。

四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戈戟齐(剂)。

三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大刃齐(剂)。

五分其金而锡居二,谓之削杀矢(箭头)之齐(剂)。

金锡半,谓之鉴燧(铜镜)之齐(剂)。

一般加锡越多,铸好的青铜器就越硬,但青铜也会变的更脆。

,青铜溶液流动性好,凝固时收缩率很小,,能够铸造出一些细部十分精巧的器物。

,青铜的化学性能稳定,耐腐蚀,可长期保存。

,青铜的熔点较低,熔化时不需要很高的温度。所以青铜器用坏了以后,可以回炉重铸。

考古证明中国 青铜器源远流长,其历史可以上溯到公元前三千年左右。大约二千年以前,自奴隶社会的夏代开始中国进入了青铜时代,到春秋时代结束。经夏、商、西周、春秋到封建社会的战国、秦汉,每一时期都有着前后承袭的发展演变系统。我国古代青铜器种类繁多、形制多样,包括礼器、生产工具、兵器、车马器和其他用具。其中礼器又包括了食器、酒器、水器和乐器。

礼器

青铜礼器十分发达是中国古代青铜文化区别于其他国家古代青铜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之一,这也是中国古代青铜文化的本质特点 。礼器的发达是由中国古代奴隶社会异常强大的“宗法血缘”关系决定的。人们对祖先、对神灵的崇拜远远超越了对于自身的认同。

夏代已出现了青铜礼器。到了商代,特别是商代晚期青铜礼器已十分发展成熟,主要的器类都已具备,主要有食器、酒器、水器、和乐器

食器

鼎是青铜礼器中的主要食器,在古代社会中,它被当作统治阶级等级制度和权利的标志。《史记--封禅书》记载“(夏)禹收九牧之金(铜)铸九鼎”,从此九鼎成为王权的象征、传国的宝器。后来,“桀有乱德,鼎迁于商。”周灭商,成王又迁九鼎于洛邑(今洛阳)。春秋时期周定王元年(公元前606年)楚庄王伐陆浑之戎,陈兵于洛邑附近,定王派王孙满前去慰劳,楚庄王乘机探问九鼎的“大小轻重”,遭到了王孙满的有力驳斥“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左传?宣公元三年》)。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问鼎”的故事。

目前考古发现的时代最早的青铜鼎是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的商代早期的青铜鼎。1939年安阳殷墟武官村出土的商代晚期后母戊(司母戊)鼎长方斗形腹,口沿上有两个直耳,腹下有四个圆柱足。腹部四周饰以兽面纹和夔[kui葵]纹,耳外侧饰以双虎食人头纹,足上部亦饰以兽面纹,并皆以云雷纹为地纹,神秘而繁缛。腹内壁铸有铭文“后母戊”三字,据此可知为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而作。形体巨大,高达1.33米,大长1.10米,宽0.79米,1994年经中国历史博物馆科技部与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进行标准计量,实测重量为832.84公斤,不仅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古代最重的青铜器。 精美,系用多块陶内范和外范拼合浇铸而成,代表了中国古代青铜冶铸业的高水平和中国古代人民无以伦比的智慧与创造力。

青铜鼎是在新石器时代广泛使用陶鼎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目前发现最早的青铜鼎出现于商代早期,即商二里冈文化期,历经各个朝代,一直沿用到两汉,乃至魏晋,是青铜器中行用时间最长的,因而变化也很大。属于商代的有圆鼎、鬲鼎、扁足鼎、方鼎等。

商代用鼎制度,中、小型墓陪葬的一般是一具或二具。无论是殷墟或殷墟以外的地区大都如此。王室的陵墓则悬殊甚大,商晚期殷墟妇好墓出土方鼎二、扁足方鼎二,大小不同的圆鼎三十二具,还有少数残破的碎片,可见中、小型墓和王室墓等级差别的森严。表现等级秩序明显的,是西周的列鼎制度。宝鸡竹园沟西周早期1号墓已出现大小相次三具一组列鼎,和另二具配合的鼎。奴隶主贵族等级愈高,使用数愈多,就是说享受肉食品亦愈丰富。

据礼书的记载,西周时天子用九鼎,之一鼎是盛牛,称为太牢,以下为羊、豕、鱼、腊、肠胃、肤、鲜鱼、鲜腊;

诸候一般用七鼎,也称大牢,减少鲜肉、鲜腊二味;(但东周时诸侯宴卿大夫也可用九鼎);

卿大夫用五鼎,称少牢,鼎实是羊、豕、鱼、腊、肤;

士用三鼎,鼎实是豕、鱼、腊,(士也有用一鼎的,鼎实为豕)。

◆对于初学者应从以下几方面掌握鉴定手法

目前市面上有许多这方面的专著与图书资料可供参考,但对于初学者来说甚有难度。笔者愿从以下几方面和读者共同交流

青铜器的类别可分为生产工具、兵器、饮食器、酒器、盥器,乐器、杂器等等,常见的有鼎(锅、煮肉器)、豆(食肉器)、尊(容酒备斟器)、壶(长颈容酒器)、鬲(炊煮器)、簋(盛饭器)、簠(盛稻梁器)、盨(盛稻梁器)、卣(盛酒器)、罍(酿酒器)、甗(蒸煮器)、匜(洗手器)、弓(奇特盛酒器)盉(调和酒器)、敦(西瓜鼎)、匕(取食器、汤匙)、鉴(盛水器)、爵(饮酒器)、斝(盛酒器)、胍(饮酒器)、洗(盥洗器)铙(乐器)、戈(兵器)、舟(盛水、酒器)等。

青铜器铸造精良、技艺高超、内涵深广,不少器物上铸刻着铭文,为今天白癜风网小编的人们研究先秦时代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生活方式提供了可信有证的历史文献。青铜器还以其优美的整体艺术造型展现了古代辉煌灿烂的艺术水平和技术水平。历代富有的人家常以珍藏一件青铜礼品引以为荣,视为传家宝。正是由于青铜器身份的宝贵,后世才出现了许多仿造和作伪。

当前我们所能见到的市场上青铜器物,既有真器,也有假器,而且伪品、仿品相当之多。各地区作伪各具特色。目前有河南造、苏州造、西安造、北京造,潍县造等,有的伪器 水平相当之高,没有相当鉴赏水平的爱好者,是很难辨真伪,常常会被假器所蒙骗,甚至花许多冤枉钱,买了赝品。

我们鉴定青铜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观察器物自身的性质、艺术价值、工艺特点、铭文内容,二是判定真伪。青铜器的伪劣之作与历代优秀的仿古作品不能同等看待。特别是宋、明、清宫廷的仿古铜器也代表一个时代的工艺水平,从收藏和观赏的意义上讲,同样是非常珍贵的。在我们许多国家博物馆中,这样的馆藏品同样属于珍贵文物。

我们鉴定青铜器,既要辨明真伪,又要弄清价值,要对青铜器真器的本色,年代,形制,纹饰和铭文特点具有深切的了解,这是鉴定者的基本功。这就要多看多参观博物馆实物,将青铜器不代、类型的真品在自己头脑中树立一个标准器的概念样品。还要具备深厚的文化知识积累。因为它涉及到历史学,考古学、文字学、金属工艺学等多种学科领域,几个方面的知识缺一不可。

青铜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形制、纹饰均有变化且因地域不同而存在差异,特别是东周以后,几乎一个地方一个样。我国青铜文化源源流长,地域宽广,器物多样,特色又是如此鲜明,作为青铜的鉴定者,若仅死记几个条目套用几个框框,决不会有什么成效。,搞鉴定就得结合考古发掘的实际,对不同地域青铜器的形制、纹饰、铭文、工艺特点搞的很熟,深切认识各类真器的具体面目及外延和内涵,这样在辨别真伪时才有坚实的基础。

青铜器的纹饰、形制、铭文应当是统一的,不应有矛盾。一般青铜作伪者,在炮制假器时,全面考虑构成器物各种因素间的一致是很难做到的。如铭文与器形的不符,一般情况下,器物是真,铭文是后铸上去的。,对古文字知识和青铜器的形制都应较为熟悉。清代青铜的作伪主要按照宋代图录,设计的器形和纹样有的也不伦不类,一看便不是三代真器,因为先秦的青铜器均有其鲜明的时代风貌。而宋仿、明仿、清仿的器物大多板滞无神,与三代真器无法相比的。

对于青铜的鉴定者来说,通过读书学习、增强文化修养、了解历代青铜器的发展演变、铭文及工艺特点是必要的;掌握种种作伪的手法,从每一个细微之处发现疑点,找出破绽,揭穿赝品的伪装,同样需要下一番功夫。如云雷纹是青铜器上一种典型的纹饰,基本特征是以连续“回”字形线条所构成,常作为青铜器上纹饰的地纹,用以烘托主题纹饰。真正青铜器的云雷纹,云纹是圆的,雷纹是方的,交待的非常清楚,而且绝不刻板。伪器上云雷纹规规矩矩,排列的整整齐齐,如现在人打方格一般。这说明作伪者只理解古代青铜器一部分,并未理解全部,没有很好钻研青铜器的纹饰规律,如翻模,尽管现在翻模技术高明,假器的器形、纹饰与真的大体相近,但因真器上往往有锈,塑胶压上纹饰后必然不够清晰,所以器物表面的纹饰总显的模棱不清。实际上中国青铜器的纹饰是一丝不苟、决不含糊的。假器在细部上绝对达不到真器的水平,看起来总是“气味不对”,不舒服。

关于青铜器的锈蚀问题。因出土的商周青铜器长期埋在地下,各地的土质成分,地下水及墓葬内有机物腐蚀所产生的化学成分不同,它们共同作用于青铜器的表层,青铜本身引起质变,青铜表面就会附有各种铜锈,犹如矿藏一样,是一层一层长出来的,坚固致密,不易剥落。作假者为了给人假象,往往在伪器上作假锈,也有的用锈斑掩盖其接补的部位。作假锈的 多种多样,但假锈总易剥落,不结实,不象真器的地子,锈是自发生出来的,牢固地附着在铜的表层,更不象真器的地子、颜色、层次那么错综复杂。

鉴定一件青铜器物必须从器型、纹饰、铭文、锈色等各个细微处进行全面衡量。如▲掂一掂器物是否沉重,一般情况假器沉重真器重;▲闻一闻器物的气味,新出土的真器土气浓重,伪器有酸气味;▲用手轻轻敲一下,真器发声轻脆,伪器声较嘶哑。这些感性的鉴别 均可借鉴。

常见青铜器的鉴定应重点掌握以下要点

一、 青铜器铸造工艺的要点1、三足器的鼎、鬲、甗、爵\角、盉等器壁通常为三块外范,器底大多有“ ”或“ ”形的范痕;簋、盂、盘等无耳 时均为三范法,器外底有“”或“”或“”或“”的铸痕。2、内外范之间的铜垫片,一般是有规律的。一般都要避开花纹和铭文部位,以器物的底部和下腹部的垫片居多。3、合范铸造的青铜器有以下特点A、器壁厚薄不匀;B、器腹、底、足等部位有铸痕,范与范合拢处的花纹部位有错位现象;C、耳、足、?内残存有红或灰色的坚硬范土,用指甲很难抠掉;D、腹、底部有较规律的垫片。4、战国、秦汉以后铸造青铜采用的失腊法,铸造的铜器既无范痕,有无垫片,更无范土,这是与泥范铸造铜器的区別。,春秋之前的铜器不采用失腊法。

二、 青铜器造型的时代特征及鉴定要点

鼎园鼎始于商早期,盛行于商后器至西汉时期。正方鼎始铸于商前期,长鼎流行商后期,战国及两汉皆不见方鼎。商代方鼎发展规律为腹由深至浅,体由正方变常方。西州方鼎的两耳上下等宽,西州后期以附耳独具特色,春秋时期偶见兽纹方鼎。战国至汉代少见方鼎,宋元明青有仿器。商中期的园鼎,体薄、口宽、小立耳呈半圆状;深腹、腹下肥大,三锥足短矮,足空外撇与鼎腹相通。一耳与一足对应,三足成等边三角形。商初鼎光素无纹。中期兽面纹为粗线条,尾角上卷。商早期鼎尚无铭纹,中期始生铭纹,多为象形字或族徽。商早中期铸造粗糙,有明显的铸痕。商后期鼎体厚重,口近似方唇,直立耳稍大,尖足消失,出现稍高的柱足。圆腹变浅,圜底,变单叠纹饰为三叠,兽面纹的卷角向下。其旁无附设的纹饰。偶有细小的纹饰。西周早期与商后期无大变化,仍为足形鼎,而款足、扁足及方鼎基本消失。西周中期鼎腹横宽,腹较浅,底较平,直耳较大且外撇,柱足上微粗。西周时期铭文于单足那側腹内壁上,长篇铭文渐多。西周晚期,鼎体近半圆形,腹底收敛,由立耳逐渐演化为附耳,由大鸟纹变为简单的环带纹、鳞纹等,三足肥大似蹄扉棱是西周的一个特点。春秋时期,鼎耳有两种沿耳直立微立微外斜和附耳外撇。鼎腹变圆,近似平面形盖,盖上三矩形或圆握,蹄足内空。其上端饰兽头。春秋后期出现了蟠螭纹、蟠虺纹。铭纹字体变瘦长,之后又出现了鸟篆体,体宽,底圜形。战国时期,多为附耳外侈有盖鼎,子母口,盖上多置三环、三犀或三鸟钮。此时期鼎大且薄。以蟠螭纹、蟠虺纹和綯纹为主。铭纹多刻于器物外表,笔画纤细。秦汉时器,的鼎与战国鼎铜质差不多,唯造型不同,腹扁圆,蹄足变粗矮,熊足为此时期的风格。光素无纹的鼎具多,铭纹多为隶书,有方形字体,较规整,刻于器腹外面。

2、鬲仿新石器时代陶鬲而铸,流行于商至春秋时期。断代条件主要有(1)直耳鬲盛行于商至西周前期,无耳鬲流行于西周中期至春秋前期。1)直鬲盛行于商至西周前期,无耳鬲流行于西周中期至春秋前期,附耳鬲流行于西周时期。(2)商和西周前期流行撇口沿和卷口沿,西周中后期至春秋流行板沿鬲,但春秋鬲板沿比西周时期宽大,板沿外围大于腹围。敝口沿和方沿盛行于整个西周时期。圆而深腹的分裆鬲流行于商至西周时期,而扁圆体、 弧裆或平裆流行于西周中期到春秋时期。专家断代的顺口溜为锥足早,柱足中,半圆、半空盛东西周商无扉,周有扉、扁圆长方盛于西、高又大的盛东周。

3、甗 断代的明显特征有三甑、鬲(釜)合铸早,分铸晚;腹深者早,浅者晚;口小直耳者早,口大附耳者晚;

4、簋(盛饭器)

商代簋体厚重,口微侈,颈微敛,腹微鼓,无耳又无盖,圈足;晚商出现双耳簋。西周早期沿袭晚商后期双耳簋的形制,出现双耳有耳(即耳下部双垂一小耳),这是区别于商簋的显著标志。此时期簋为敞口翻唇,还有双耳带方座簋和四足簋,但均无盖。西周中后期,簋有盖且出现四耳有盖簋,盖口上多为圆握。圈足下有三足或四足。纹饰除夔纹、饕餮纹等,还有鸟纹、凤纹和瓦纹。春秋时期,还出现了三足簋,省去了圈足变为三足,有的两耳变为环钮。于西周簋明显的区别是口敛,以蟠虺纹、蟠螭纹为主。战国时期,以圈足簋、圈三足簋和三中簋共存,但及少。战国以后簋变罕见了。簋的断代无耳者早,耳下垂珥者为西周及春秋;无盖者早,有盖者晚。

5、豆(食肉器)

青铜豆源于新石器时代的陶豆。始于晚商时期,盛行于西周至战国时期。晚商时期,铜豆上部呈圆钵状盘,下部为筒形高足,无盖。西周时期,铜豆盘形浅腹、壁直、底平、柄粗、不高,多无盖,无耳。春秋时期,铜豆渐多,柄渐高,有盖,盖上有钮。有的腹侧有环耳,出现了方形豆。战国时期,铜豆腹变深,腹侧有两环耳,盖上有捉手或长钮,豆柄细长,下有圈足。盖器合之多为环形。,铜豆断代明显的特征有(1)铜豆无盖者早,有盖者晚;(2)豆腹浅者早,腹深者晚;(3)豆柄短者早,柄高者晚。

6、壶(长颈容酒器)

壶的形状多种多样,有圆形、方形、扁形和瓠形,还有贯耳形、蒜头形。商代壶为直口,长颈,圆腹下鼓,低圈足,贯耳,多无盖。西周前期,承袭晚商的长颈椭圆贯耳壶。中后期椭圆变略扁圆,贯耳变衔环耳且多有盖。西周时期壶贯耳少而兽耳衔环居多,方壶为椭方形,盖多为莲瓣状。春秋战国时期,壶体多是圆角方体。圆壶腹的更大径上移至中部或偏上部颈且短。战国时期圆壶多为铺首衔环耳。汉代壶一般圆颈大腹,圈足,腹两侧有铺首衔环。此时圆壶称为“钟”,方壶则称为“钫”。战国与汉代圆壶的区别是汉壶比战国壶口侈腹大圈足高;战国壶铺首呈方形,汉壶铺首呈扁长方形。从壶的形制上断代有明显的特征

(1) 壶无盖者为商,有盖者为周后,莲瓣者多为春秋。

(2) 贯耳早,环耳中,兽首衔环盛战、汉中。

(3) 椭圆体为商,扁圆体为西周,圆角方体是春秋。

7、尊(容酒备斟器)

尊的断代在于口、颈、腹要留意细微差别。殷商早中期,尊为大侈口,属长颈,广肩,鼓腹,高圈足。晚商至西周早期,尊多为觚形,呈圆筒状,口、腹、足径差距逐渐缩小。西周中晚期出现了侈口,颈缩短,腹下垂,圜底,低圈足的尊,,动物尊增多。春秋战国时期,尊仍为侈口,鼓腹,圈足,而腹的更大径比西周晚期还上移,此时期以鸟兽形尊居多。青铜尊断代特征(1)肩折、口越侈者,时代越早;(2)圈足越高,颈越长者,时代越早;(3)尊腹越下垂者,时代越早。

以上几种青铜器是我们常见的,在鉴定中它们既有共性又有特殊性。,我们不仅要从理论上弄清楚它们的区别,更重要的是多看实物,反复揣摩,才能由浅入深逐步认识和掌握中国古代青铜器的鉴赏知识。

青铜器鉴赏视频教程 古代青铜器鉴赏文章

Copyright@2015-2025 白癜风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