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过则勿惮改的论语(论语曾子曰慎终追远)
酒既和?下一句是什么 《论语》共读,过则勿惮改
【共读内容】
9.25 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导读学者】
陈赟华东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吴亚楠南开大学哲学学院讲师
【共读笔记】
张楠
【论语晨读】第872天
吴亚楠
各位师友,早上好。今早与大家继续一起学习《论语·子罕》第25章。(早晨有事,所以提早分享)
原文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学而篇》已有此文)
为了理解本章的内容,我们将之分为五个部分;因为夫子原话是由三个相对独立的判断构成,所以从此三句话的特点和关系入手(一),然后分别剖析每一句话的含义(二、三、四),再交待一些相关的问题(五)。
一、原文主旨和结构分析1,总体地位《大学衍义补》臣按此章程頤謂自修之道當如是,而張栻謂君子之學不越於是,則孔門之教學者其用功親切之要有在於此,所當盡心者也《集注》程子曰君子自脩之道當如是也。
2,结构关系(1)主次与始终《集注》游氏曰君子之道以威重為質,而學以成之,學之道必以忠信為主,而以勝巳者輔之,然或吝於改過則終無以入德,而賢者亦未必樂告以善道,故以過勿憚改終焉。《朱子语类》《學而》篇皆是先言自修而後親師友。有朋自逺方来在時習之後,而親仁在入則孝出則弟之後,就有道而正焉在食無求飽居無求安之後,毋友不如己者在不重則不威之後。今人都不去自脩,只是専靠師友説話。《论语解》夫重者,嚴於外者也,忠信者,存乎中者也。存乎中所以制其外,嚴於外所以保其中也。而資友以輔之,改過以成之,君子之學不越於是而已矣。《石鼓论语答问》前輩論主忠信,如扬子江中水,既入於内,外水更不可入,此是學者之一義。胷中既有所主了,然後從益友切磋講磨,見得有未是處便改此,是學者要切工夫。《石鼓论语答问》外先莊重,内先忠信,既有所本矣,然後可以資益於人,?檢於已,此其為學之次第已。若外面輕忽,裏面不誠實,如何問别人身上求益?人亦如我,何況滿身都是過,更就何處?檢人,須先有根本了,始可以遷善改過,朋友亦只是切磋琢磨,増益其所未至爾。
(2)内与外《论语意原》主忠信,尊徳性也;擇友以輔之,改過以成之,内外交相養之道。《论语全解》主忠信,則有主於内;無友不如已,則有正於外也。重以固其學,友以輔其徳,可謂善學矣。然過而憚改則不足以成君子之道,故終之以過則勿憚改也。易之要終於補過之无咎,孔子之憂終於不善不能改,與此意同。
一、主忠信1,“主”的解释(1)《论语注疏》主。猶親也。《论语集解义疏》鄭玄曰主,親也。(2)《论语集说》主者,心之所主也。(3)《论语解》主忠信,主字有力,盖斯須而不忠信,則思慮言行皆無所據(4)《四书通》陳氏曰主與賔對,賓是外人,出入不常;主常在屋裏,主忠信是以忠信常,為吾心之主,心所主者忠信,則其中許多道理都實,無忠信則一切道理都虚了。主字極有力。
2,“忠”、“信”的解释《四书通》馮氏曰忠主於存心,信主於接物,忠信則重厚威嚴而所學固矣。
3,意义解读(1)《融堂四书管见》人之心固各有所主也,惟主於忠信方是立徳之本,一失所主,横流奔放,其禍有不可勝言者。聖人所以再提此語,為一章之首而申言歟。(2)《论语注疏》凡所親狎皆湏有忠信者也。(3)《四书讲义困勉录》王宇泰曰威重非取於色莊,必以忠信為主。
一、毋友不如己者1,“不如己”的解读一“忠信不如己”《论语注疏》無得以忠信不如己者為友也《二程遗书》無友不忠信之人。
2,“不如己”的解读二“同志同方”(1)《龟山集》所謂如巳者,合志同方而已,不必勝巳也。(2)《象山集》人之技能有優劣,徳器有小大,不必齊也,至於趨向之大端,則不可以有二。同此則是,異此則非,向背之間,善惡之分,君子小人之别於是決矣。友者,所以相與切磋硺磨以進乎善,而為君子之歸者也,其所向苟不如是,惡可與之為友哉?此毋友不如已者之意(3)《论语集解义疏》或通云,敵則為友,不取不敵者也。蔡謨云本言同志為友,此章所言謂慕其志而思與之同,不謂自然同也…求友之道固當見賢思齊,同志於勝己,所以進徳修業,成天下之亹亹也。今言敵則為友,此直自論才同徳等而相親友耳,非夫子勸教之本?也。
3,“不如己”的解读三“如己”与“胜己”《论语解》取友之道,不但取其如已者,又當友其勝已者,以友天下之士為未足,又尚論古之人,此取友之道也,若友不如已者則足以惰志而害德矣。
4,“不如己”的解读四“不可求不如己者”《四书通》《語錄》問必擇勝己者為友,則勝己者必以我為不如己,而不吾友矣。曰“但不可求不如己者,及其來也,又焉得而却之?我去求勝己者為友,則不如己者又來求我。”
5,“不如己”的分析五戒“乐于为友之一念”《四书讲义困勉录》無友非拒之也,戒其樂與為友之一念。沈無囘曰或以我既友勝已,則人將不肯友我為疑,故謂不如已為與己不相同調之人,非也,此處重無友之心,而不重友也。人苟不以得少為足,而好上人,則所見自然皆勝已者,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而况同趣向者乎?朱子語類亦有此問。答曰不然,人自是要得臨深以為髙。
6,“不如己”的解读五“毋求备于一人”《钝吟杂录》毋友不如己者,取友之道也。毋求備於一人,使人也器之為上之道也。
5,原因的分析(1)《集注》友所以輔仁,不如己則無益而有損。(2)《御定内则衍义》不如己者,葢友之徳業出我上,必日思企而及之,學不期進而進矣;友之徳業出我下,則無以益我而易於自滿,學不期退而自退矣…不如己者且不可交,而況於損己者乎?(3)《论语集解义疏》忠信為心百行之主也,云無友不如己者,者又明凡結交取友必令勝己,勝己,則己有日所益之義;不得友不如己,友不如己則己有日損,故云無友不如已者。《论孟精义》與賢於已者處則自以為不足;與不如己者處則自以為有餘。自以為不足則日益;自以為有餘則日損。(4)《四书纂疏》語録曰交朋友須求有益,若不如我者,豈能有益?仍是朋友,纔不如我時,便無敬畏之意,而生狎侮之心,如此則無益。(5)《论孟精义》夫人自非上智下愚,皆可以為善可以為不善,則其薫蒸陶冶能無待於朋習乎?
7,择友的原则《古今事文类聚》擇交,輕交易絶君子所恥,比之匪人,母友不如己者,君子先擇而後交,故寡尤;小人先交而後擇,故多怨。語以勢交者勢傾則絶,以利交者利窮則散,故君子不與也。懐道守義非其人不交,一鄉之善士斯友一鄉之善士,一國之善士斯友一國之善士。
一、过则勿惮改1,“惮“的解释《论语注疏》憚,猶難也《论语集解义疏》鄭玄曰憚,難也。
2,“勿”的解释《论语注疏》勿,無也《集注》無,毋,通禁止辭也。《论语集说》無毋通,與勿皆禁止之辭,如猶若也。
3,“过”的解释《石鼓论语答问》過,不必顯然見於事者,但萌於吾心者,皆當?檢,《论语注疏》言人誰無過,過而不改是謂過矣。過而能改,善莫大焉,故苟有過,無得難於改也。《四书通》通曰此過也,而集註以為惡日長者,無心失理為過,有心悖理為惡,自治勇則過可反,而為善自治不勇則過必流而為惡
4,意义解读(1)《集注》自治不勇則惡日長,故有過則當速改,不可畏難而苟安也。程子曰學問之道無他也,知其不善則速改以從善而巳。(2)《四书通》語錄最要在速字上着力,凡有過,若今日不便改過,愈深則善愈微,若從今便改,則善可自此而積,今人多是畏難過了日子。
一、本章内容重复出现的原因《论语注疏》學而篇已有此文,記者異人,故重出之。《论语解》成都范氏曰,如此類皆夫子所常言,弟子各以所聞記之,故又見扵此。《四书大全》新安陳氏曰弟子各記所聞,有詳有畧。
以上是目前对此章的基本理解。请陈赟老师再做批评指正和补充。亦请各位师友再做批评指正和补充。谢谢!
陈赟
毋友不如己者,是说不要主动去交不如己者,但如果不如己者来友己,还是以友待之。
前者体现的是友的精神,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但别人(不如己者)友我,我则以友待之,此不仅尚往来之礼义,亦为仁道。
过与错、失、误、罪、恶等皆不同,又与不及相对。即便圣人亦不能无过,改过自新,以适中道。故以常情推之,过其实很难避免,关键是对过的态度与处理方式。“惮”是态度,“改”是方式。“惮改”一词,表明重点落在惮上,即态度上,一般人害怕改错,而不是没有能力改错。
一过往往联系着诸过,甚至诸错、诸失,但承认过其实意味着对已经发生尤其是未来可能会引发的责任的承担。
故而一般人不愿意改过,甚至将过就过,其实是害怕承担责任。承担责任,你虽然可以避免更大的风险,但毕竟过去之过的承担,要失去一些东西,患其得失。
这是我的一点补充。前面各位老师张贴的资料很好,吴老师也讲的很高。崔颢题诗在前,纵然是李白也难有新作了。哈哈![微笑]
张楠
夫子也曾言自己不如颜回多看别人的优点谦虚一些不如己者就不会那么多了[呲牙]
@陈赟?陈老师我觉得不敢改过不仅责任和风险有时候在一条路上走的太远了突然要承认自己走的不对很难接受可见五十知四十九之非是多么难能可贵[玫瑰]很多时候人都是将错就错
表情]谦虚不是礼貌上的客气而应该是发自内心的谦虚是改过的更好开始终生改过方为真好学
刘国庆
谢谢各位老师导读[玫瑰][玫瑰],握说几句个人看法,敬请各位师友指正[抱拳]
本章与《学而》的第八章重复,在那里我们已经对本章的内容做过全面的梳理了,今天白癜风网小编我有机会对本章意涵的做一些重点发掘。我想重点分享儒门的友谊观。我想先看看孔子对友谊的看法。,孔子认为,贤友是人生的快乐。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朋友对人的道德修养有益,但选择什么样的朋友很重要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第三,如何长期保持朋友之间的关系呢?孔子认为,朋友之间的交往,“信”是基础。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子夏曰…..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第四,朋友要如何做,才能够互相有益呢?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无自辱焉。”子路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切切、缌缌、怡怡如也,可谓士矣。朋友切切缌缌,兄弟怡怡。”第五,朋友之间,财产可以互通,有人生互助的关系。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
儒门后学在朋友观上,完成了几次革命。之一次是朋友的范围。在孔子那里,是“毋友不如己者”,而到了子张、子夏、颜渊、曾子这一辈,已经超出了只与贤者为友的限制。突破孔子要求的是颜回。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就突破了孔子“毋友不如己者”。既然朋友们可能不如自己,因而,对朋友们一定要宽容,就需要“犯而不校”。子夏的主张,是“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即恭敬有礼,自然就会朋友满天下。这比孔子对要求是宽多了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吾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但子夏仍然以道德的一致性来要求朋友。这一点,被子张突破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朋友交往范围的突破,意味着儒门从贵族走向了平民。既然具备广泛的人民性,就可以带来社会的团结,从而影响到政治了。孟子看到“友”这一伦的核心价值,因而,把朋友提到了基础人伦“五伦”之一,从而带来了朋友观的第二次革命。在《滕文公上》第四章中,孟子说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以朋友的人伦,儒门成为了一个 型的、去中心化的道德组织。在《万章下》第八章中,孟子说孟子谓万章曰「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在孟子的时候,朋友之伦,已经发展成为了个人生活的支持,成为社会生活基础的一部分。我们从孟子和齐宣王讨论如何交朋友的事情上可以见到当时友谊的发达(《梁惠王章句下·第六章》)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王曰“弃之。”孟子最重要的贡献,是把友谊建立在民有制的基础之上。他在《滕文公上》中,专门有一张讨论土地划界的清晰(即今日“确权”)和良好的人际关系之间的关系。“仁政必自经界始”,因而,正经界,均井地,平谷禄,才是“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才能带来“百姓亲睦”的社会。这是儒门友谊观的第三次革命
(滕文公)使毕战问“井地。”孟子曰“子之君,将行仁政;选择而使子,子必勉之。夫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不正,井地不均,谷禄不平。是故,暴君污吏,必慢其经界。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夫滕,壤地褊小将为君子焉,将为野人焉;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请野九一而助,国中什一使自赋。卿以下,必有圭田;圭田五十亩。馀夫二十五亩。死徒无出乡,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所以别野人也。此其大略也;若夫润泽之,则在君与子矣。”在所有权界定清晰的前提下,朋友之间危难时互相救济,是朋友应尽的义务万章问曰“敢问‘友’”孟子曰“……晋平公之于亥唐也,入云则入,坐云则坐,食云则食;虽疏食菜羹,未尝不饱,盖不敢不饱也。然终于此而已矣;弗与共天位也,弗与治天职也,弗与食天禄也士之尊贤者也,非王公之尊贤也……”
在孟子看来,朋友不仅仅是五伦之一,甚至朋友之道“取友必端”,朋友之义,为人伦之根。“身诚”、“悦亲”、“信友”,是“获上”的基础,即民间的自治,是参与政治的前提。这是孟子完成的第四次革命孟子曰“居下位而不获于上,民不可得而治也。获于上有道不信于友,弗获于上矣。信于友有道事亲弗悦,弗信于友矣。悦亲有道反身不诚,不悦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其身矣。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离娄上·第十二章)
因而,社会的规则,是政治关系(君臣关系)的基础。国君与士交往,也必须要按照“士”之间交往的规则(义)和方式(礼)万章曰“敢问不见诸侯,何义也?”孟子曰“在国曰市井之臣,在野曰草莽之臣,皆谓庶人,庶人不传质为臣,不敢见于诸侯,礼也。”万章曰“庶人,召之役则往役;君欲见之,召之则不往见之,何也?”曰“往役,义也;往见,不义也。且君之欲见之也,何为也哉?”曰“为其多闻也,为其贤也。”曰“为其多闻也,则天子不召师,而况诸侯乎!为其贤也,则吾未闻欲见贤而召之也。缪公亟见于子思曰‘古千乘之国以友士,何如?’子思不悦曰‘古之人有言曰「事之」云乎?岂曰「友之」云乎?’子思之不悦也,岂不曰‘以位,则子君也,我臣也,何敢与君友也?以德,则子事我者也,奚可以与我友?’千乘之君,求与之友而不可得也,而况可召与?齐景公田,招虞人以旌,不至,将杀之。‘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孔子奚取焉?取非其招不往也。曰‘敢问招虞人何以?’曰‘以皮冠’。庶人以旃,士以旂,大夫以旌。以大夫之招招虞人,虞人死不敢往;以士之招招庶人,庶人岂敢往哉!况乎以不贤人之招招贤人乎!欲见贤人而不以其道,犹欲其入而闭之门也。夫义、路也,礼、门也;惟君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门也。诗云‘周道如底,其直如矢;君之所履,小人所视。’”(万章下·第七章)
反过来时候,每个人不可以为了君臣关系,而背离朋友之义。朋友之义就成为对君主专制的制约力量逢蒙学射于羿,尽羿之道;思天下惟羿为愈己,于是杀羿。孟子曰“是亦羿有罪焉。”公明仪曰“宜若无罪焉。”曰“薄乎云尔,恶得无罪!郑人使子濯孺子侵卫,卫使庾公之斯追之。子濯孺子曰‘今日我疾作,不可以执弓,吾死矣夫!’问其仆曰‘追我者谁也?’其仆曰‘庾公之斯也。’曰‘吾生矣!’其仆曰‘庾公之斯,卫之善射者也。夫子曰「吾生。」何谓也?’曰‘庾公之斯学射于尹公之他,尹公之他学射于我。夫尹公之他,端人也,其取友必端矣。’庾公之斯至,曰‘夫子何为不执弓?’曰‘今日我疾作,不可以执弓。’曰‘小人学射于尹公之他,尹公之他学射于夫子。我不忍以夫子之道,反害夫子。虽然,今日之事,君事也,我不敢废。’抽矢扣轮,去其金,发乘矢而后反。”
个人以为,“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是儒门最重要的价值观之一。
王于飞
@刘国庆 真心觉得好。我这人不会恭维人[调皮]
刘国庆
我也是“漫读典籍,归本于儒”的,觉得儒门的开放、理性、包容的精神,是全人类的精神财富
聂松桥
@刘国庆 国庆兄的《朋友论》,完全就是一篇精美论文,可以单独发表
建议再加两个内容之一,引证部分,加黄宗羲的“君臣师友观”。第二,加一个相当于结论的,儒家以相待相偶关系,人伦归于友。
如果以此讲儒家,大众非常容易接受。用流行话说,叫接地气
刘国庆:
那您把黄得大作发过来一下?
聂松桥
《原臣》,即是
刘国庆
@聂松桥 儒家本来就是地气里长出来的……
聂松桥
《明夷待访录》之《原臣》,即明言臣为君之师友。这点很重要
赞成,“儒家本就地气里长出来的”,只是目前人们误解其不接地气而已。所以,更需要回复到接地气。
刘国庆
根于凡俗,入于理想,化俗成雅,立业为恒
聂松桥
臣之于君之一,共曳木之人;第二,名异而实同;第三,师友也。
刘国庆
似乎从“友道”开始恢复,也是儒学很好的一个生长点。
商道、友道、子女教育,补充教育,都是儒学大有作为之地。
聂松桥
就是 ,从最无争议的地方着手
刘国庆
从无法争议的地方入手。
你总不能让人不交朋友吧?不能让人不教育子女吧?不能让人不工作吧?
聂松桥
是呀。从友道入手,既无从争议,又发人深省,原来儒家真是活泼泼的
国庆兄把这篇文章再梳理一下,授权我的公众号发表嘛[表情]
刘国庆
商道和友道相同,所谓生意不成仁义在,是中国人独特的商业文化。
@聂松桥 我所有的内容,各位朋友都可以随意取用。如果能提一句是我的观点就更好。不提也没有问题。也可以随意改动,再创作。
我就没有精力改了,老弟多受累吧@聂松桥(宜宾)
商道和友道相通,所谓生意不成仁义在,是中国人独特的商业文化。
那个故事,是 与民间的博弈。 要严刑苛法,民间要诉诸良知。
不是知识和专业的问题,是立场和博弈的问题。
馬震宇
中文的结论部分说得很好。
以一个不合理评价另一个不合理,不妥。
刘国庆
良知高于单纯的合理性。不能用狭义的是否合理来判断良知。中文作者不懂这一点。还站在法律专业立场来看这个问题呢。
馬震宇
相信“枪口抬高一厘米”这样的蠢话会出自德国法院严谨的法官之口,因为它试图承认服从非法命令的义务。这句话的内容并非如其遣词造句那样高明,而是对法律正义精神的亵渎。诉诸不可预测、不可衡量、不可比较的个人良知,并非优秀的论证,也无法铸造共同的信念。
枪口抬高一寸的说法恰恰是反良知的。
刘国庆
认为制定法反映正义是不对的。
馬震宇
既然是真实的事情,何必要用一个经粉饰的东西来说呢。
刘国庆
对恶法,从来就要以良知对抗。
东德的法律和我们的法律一样,都是专制法。不是共同法。
馬震宇
需要进一步理解德国的法律精神,法无善恶。
看这个故事本身,还原本真,勿粉饰。
刘国庆
法有善恶。
你读读商君书就知道了
馬震宇
你认为我没读过吗?
无聊的讨论了。。
如果真看书多的话,就不要用故事代替真实。
刘国庆
如果读了商君书,还认为法无善恶,我确实无法讨论。
我退出。
馬震宇
脱离时代谈善恶。
聂松桥
何为善,何为恶?
刘国庆
在商鞅那个时代,商鞅的法就是恶法。
聂松桥
@刘国庆?“恶”的标准是什么?
刘国庆
以人头論功,还不是恶法。
仁义道德学到哪里去了?
聂松桥
我们先定一个善恶的标准,取得共识,再来评论某人某事某法之善与恶,可好?
马震宇
得军功大多是杀人多的。
刘国庆
善恶不是靠定义的。@聂松桥
是靠良知的。知善知恶是良知。
聂松桥
儒家一直到王阳明,还在讨论善恶
馬震宇
如果把军功定义为恶法,这世界没出路了。。
王于飞
那良知又靠什么呢[调皮]
杀恶人头是否可以算军功?
张楠
这个还要看人吧一般为了胜利军功肯定是正常的鼓励一般人人肯定也是追求功劳的若是能做到不伐这是更加珍贵的
即便追求功劳也应该尽量做到不好杀
兵者不得已而为之
王于飞
但也不能没有兵
@张楠?赞同你的看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张楠
还要看度吧武王伐纣也有军功始皇统一也有军功带来的结果完全不同差别是值得探讨的
秦太过重视军功也是大厦倾覆的原因之一
@王于飞 [玫瑰]
丁跃伟
良知高于单纯的合理性[强][强][强]赞同所以夏商周以礼治国后世也有以春秋断狱者
王于飞
@丁躍偉?何以证明?
张楠
军功也不是毒药合理运用以合理的方式控制好既可以达到激励的作用也不会导致失控军功也是给付出者的回报不可能要求每个士兵都有圣贤的觉悟
王于飞
@张楠?赞成
张楠
让军人们尽量提高素质也很重要
——lt参考资料gt——
预习资料
【論語譯註】
孔子説“要以忠和信兩種道德爲主。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有了過錯,就不要怕改正。”主忠信——顏淵篇(12.10)也説,“主忠信,徙義,崇德也”,可見“忠信”是道德。無友不如己者——古今人對這一句發生不少懷疑,因而有一些不同的解釋。譯文只就字面譯出。
【論語集註】
重出而逸其半。人不忠信,則事皆無實,為惡則易,為善則難,故學者必以是為主焉。程子曰「人道惟在忠信,不誠則無物,且出入無時,莫知其鄉者,人心也。若無忠信,豈復有物乎?」無、毋通,禁止辭也。友所以輔仁,不如己,則無益而有損。勿,亦禁止之辭。憚,畏難也。自治不勇,則惡日長,故有過則當速改,不可畏難而苟安也。程子曰「學問之道無他也,知其不善,則速改以從善而已。」程子曰「君子自修之道當如是也。」游氏曰「君子之道,以威重為質,而學以成之。學之道,必以忠信為主,而以勝己者輔之。然或吝於改過,則終無以入德,而賢者亦未必樂告以善道,故以過勿憚改終焉。」
【論語正義】
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已者,過則勿憚改。”慎所主友,有過務改,皆所以為益。正義曰皇疏云“此事再聘也。範寧云‘聖人應於物作教,一事或再言,弟子重師之訓,故又書而存焉。’”主忠信,無友不如已者,過則勿憚改。郑曰“主,亲也。惮,难也。”正義曰《釋文》云“毋作無,本亦作無。”宋刊《九經》本,亦作“毋”。《說文》“毋,止之詞也。橆,止也。”無即橆也,隸省。《儀禮士婚禮》、《公食大夫禮注》,並云古文“毋”爲“無”。然則“毋、無”亦今古文異。《廣雅釋言》“如,均也。”“己”,即我之別稱。《說文》曰“己承戊,象人腹。”是己本象人形,故人得自稱“己”。《曾子制言中》“吾不仁其人,難獨也,吾弗親也。”故周公曰“不如我者,吾不與處,損我者也。與我等者,吾不與處,無益我者也。吾所與處者,必賢與我。”由曾子及周公言觀之,則不如己者即不仁之人,夫子不欲深斥,故祇言不如己而已。《呂氏春秋驕恣篇》引仲虺曰“能自爲取師者王,能自取友者存,其所擇而莫如己者亡。”《群書紀要》引《中論》曰“君子不友不如己者,非羞彼而大我也。不如己者,須己慎者也。然則扶人不暇,將誰相我哉?我之僨也,亦無日矣。”又《韓詩外傳》南假子曰“夫高比,所以廣德也,下比,所以狹行也。比於善者,自進之階,比於惡者,自退之原也。”諸文並足發明此言之旨。“過者無憚改”者,《周官調人注》“過,無本意也。”《詩東山箋》“勿,無也。”《說文》“改,更也。”並常訓。言人行事,非有意之過,即當改之,不可畏難。複以前行之也。《曾子立事篇》“太上不生惡,能夙絕之,其下複而能改。”又下篇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皆言人有過常速改也。《皇疏》載一說云“若結友過過,不得善人,則改易之,莫難之也。”故李充云“若友失其人,改之爲貴也。”案高誘注《呂氏春秋驕恣篇》引“無友不如己者,過則無憚改”,以證“所擇而莫如己者亡”之義,亦以過謂結友過誤,或漢人有此議,故李充云然。然既知誤交,何難即改?似不足爲君子慮也。“主,亲也。惮,难也。”正義曰“主”訓“親”者,引申之義。《注》謂人當親近有德,所以謂勝己者也。然下文複言“無友不如己”,於意似重,或未必然。《皇疏》云“以忠信爲百行所主。”是言忠信在己不在人,其義較長。《周語》云“是以不主寬惠,亦不主猛毅。”韋昭注“主,猶名也。”義可互證。《說文》“憚,忌難也。從心,單聲。一曰難也。”“難”,就事言。“忌難”,謂人忌畏之。《詩雲漢箋》“憚,猶畏也。”是也。此注同許後義,亦通。
【論語全譯】
9·25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1)[注释](1)此章重出,见《学而》篇之一之第8章。主忠信以忠信为主。毋“不要”的意思。不如己一般解释为不如自己。另一种解释说,“不如己者,不类乎己,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也。”把“如”解释为“类似”。后一种解释更为符合孔子的原意。过过错、过失。惮音dàn,害怕、畏惧。[译文]孔子说“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论语曾子曰慎终追远 论语过则勿惮改朗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