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蛰改名惊蛰哪个朝代(启蛰改名惊蛰)
惊蛰为什么叫惊蛰? 惊蛰本名“启蛰”? 改名竟因这位皇帝……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春始”,自带轰轰隆隆的出场音乐,惊蛰来了。今日惊蛰,大地回春,长空雷鸣,草木萌发,蛰虫初醒。
作为春季的第三个节气,惊蛰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天地至此,醒了,也暖了。
惊蛰,最初的名字其实叫作“启蛰”,因为避汉景帝刘启的名讳,被改为惊蛰。
中国古代对惊蛰这个节气颇为重视,惊蛰之前三天,官府就会派人摇着木铎,告诫城乡的百姓雷将发声,要多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
木铎是一种有着木舌的铃铛,响声柔和悠远,官府往往在宣政施教之时缓缓将它摇动。《论语》中,就有人把孔子比喻成木铎。
在乡下,惊蛰这一日,人们会在门槛外面撒上石灰,警告蚂蚁小虫,不许上门。小孩子呢,要拎了铜铃或是铜盘,跑到自家的地里,沿着田埂,边敲边唱“金嘴雀、银嘴雀,今朝我来咒过你,吃我家谷子烂嘴壳。”如此一来,就会吓住那些贪嘴的鸟雀了。
惊蛰三候
▲春日风景图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一候|桃始华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惊蛰之日,闹春之始,“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早春的桃花,开始盛放了。
二候|仓庚鸣
仓庚即黄鹂鸟。这个时节,黄鹂感受春阳之气,开始鸣啼。这番热闹的鸣啼,可视作春暖花开之庆也。
三候|鹰化鸠
“鸠”即布谷鸟,古人看见此鸟,以为老鹰所化。在他们看来,这所化之鸟,“口啄尚柔,不能捕鸟,瞪目忍饥,如痴而化”。
惊蛰起,进入春耕时节
惊蛰前后各地天气已开始转暖,雨水渐多,从惊蛰节气开始,中国大部分地区都已进入春耕时节。
各家各户开始忙碌了,平常可以闲聊,一到惊蛰,就没工夫了,所以有谚语“过了惊蛰节,亲家有话田间说”,“过罢惊蛰节,耕地不能歇”。
谚语还说“惊蛰宁,百物成。”人们希望惊蛰时的天气要平和一些,不要过于跌宕和狂躁。
惊蛰的习俗
01
吃梨
惊蛰吃梨,寓意着和害虫分离,远离疾病。从养生角度来说,此时吃梨也能滋阴清热,润肺止咳。
02
祭白虎,化是非
中国民间传说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会在惊蛰这天出来觅食、伤人,所以有此习俗。
03
打小人,驱霉运
古时惊蛰当日,人们会熏艾草驱赶蛇虫蚊鼠和霉味,后演变成不顺心者拍打对头人和驱赶霉运的习惯,亦即“打小人”的前身。
04
祭雷神,蒙鼓皮
人们认为,惊蛰这天,天庭有雷神击天鼓,故有雷声,所以利用这个时机来祭雷神、蒙鼓皮,表达对大自然的崇敬之意。
用“春雷始鸣”宣告“寒冬已去”
用“蛰虫初醒”唤起“万物生灵”
春风和煦,草木萌发
愿你
朝气蓬勃,充满希望
【本文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授权后,请注来源】
参考资料《二十四节气志》宋英杰/著
编辑龙昱丹
校对谭麟 高赛琦
审核杨蕊羽 李华扬
启蛰改名惊蛰 惊蛰因为哪个皇帝改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