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古代地名大全集(徽州地名考辨二题)

生活常识 2023-04-16 17:33生活常识www.baidianfengw.cn

歙县浦口村,渐江和练江在此交汇安徽省的省名由安庆与徽州两府各取首字而成,所以人们说徽州占了“安徽”一半。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于1983年、1985年组织钱塘江河源河口考察队对钱塘江源进行科学考察,“确定新安江是钱塘江的正源,其源头在安徽省休宁县率水上游冯村河发源地怀玉山脉主峰六股尖的东坡”( 《新安志》 ,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1986年排印本)。新安江源头分为两大支流,南支称率水,为新安江正源,发源于五龙山脉的六股尖;北支叫横江,源于黟县五溪山主峰白顶山。两支在屯溪汇合后,至歙县浦口一段,称渐江。歙县浦口以下至浙江省桐庐以上,称新安江。江水继续东流入富阳市境,曰富春江;再往东,到了萧山区的闻家堰,称钱塘江。浙江省以浙江得名。唐代,浙江地域属江南东道,乾元元年(758年),拆江南东道为浙江西道、浙江东道和福建道,徽州(时称歙州)隶属浙江西道。浙江东、西二道也成为浙江省省名的早期由来。元代,徽州隶属江浙行省。明设浙江布政使司,徽州也一度隶属浙江布政使司,后改隶南直隶,与浙江脱离行政关系。清初设安徽省,徽州隶属安徽。咸丰五年(1855年),因清军与太平军在皖南一带激战,徽州曾由浙江巡抚兼辖。

徽州历史上错失两步机缘,其一便是脱离浙江,改属南直隶,致使后来隶属安徽省,由面向大海变成面向内陆;其二便是割裂徽州六县地域,取消徽州之名,断了文脉。

悠悠新安江 《康熙字典》 对“浙”字的发音是这么解释的“ 《唐韵》 旨热切; 《集韵》 《韵会》 《正韵》 ,之列切。”浙,现在的读音是“zh”,在徽州方言中读“ji”(屯溪话、休宁海阳话、绩溪话),又读“ji”(歙县话、休宁西南北乡)、“zhi”(祁门话、歙县大谷运),还有其他一些读法。

“浙”与“渐”的关系更加密切,“浙”与“渐”在歙县和休宁西南北乡中均读成“ji”。“徽”字的真正含义是什么?自徽州成立至今近千年的历史岁月中,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唐韵》 中的“徽”字无论“浙”“渐”,均源于徽州。地方志书所载地名中,休宁县有“浙溪水”“渐江”“渐溪”,婺源县有“浙岭”,就是更好的证明。至于为何改“歙”为“徽”,“徽”字的含义是什么,并没有说明。只是在记载“徽岭”时称“ 《集韵》 载绩溪有大徽村,又宣和中改州为徽,说者以为取此岭

(指徽岭)为名。”这里,罗愿并没有说“徽州”这个名称源于“徽岭”,只是说有这样一个说法。明弘治《徽州府志》记载“旧云取绩溪之大徽村为名;或云‘徽’,美也,故以为名。”清康熙和道光《徽州府志》均延续了弘治《徽州府志》的说法。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开展新一轮修志,有学者开始对“徽州”之名源于徽岭、大徽村及“徽,美也”的说法质疑。最早质疑的是原《徽州报》记者方任飞。他在《江淮论坛》1983年第5期发表《也谈“徽州”名称的由来》一文,认为以区区一村一岭之名加之于一州,似有所牵强。歙州改徽州与方腊起义有关,方腊起义失败,宋徽宗即诏改歙州为徽州,改睦州为严州(现浙江建德),有其政治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捆绑和严加管束。理由是《说文解字》称“徽”为“纠绳也”,徽州又出产白,白是结绳的原料,所以“徽”有捆绑、约束之意。

《徽州社会科学》2010年第9期上发表了徐玉基、许琦的《“徽”与“徽州”》一文,对徽岭、大徽村说,徽美说,捆绑、约束说三种观点,进行了详细的考辨,认为这三种说法都不足为据。作者提出了新的徽苎说和借徽说。所谓徽苎说,是说徽州自三国以来就进贡白苎,称徽苎,许多官员及属员穿着由徽苎做成的衣服,改名时顺理成章地选用了“徽”字。借徽说的意思是唐代今湖南西南部也有一个徽州,宋徽宗登基前曾被封为遂宁郡王,遂宁郡离湖南的那个徽州很近,宋徽宗对自己封号附近的徽州应比较熟悉。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年),徽州改为莳竹,离歙州改徽州只有18年,此徽州是借了彼徽州的名。

2016年6月3日《黄山日报》登载了张艳红《徽州之“徽”或名自“徽城”》一文,提出新安郡王李徽曾封于此,徽州地名或许来源于李徽为新安郡王所建“徽城”。徐玉基提出反驳,认为新安郡王只是唐代封号(爵号),与地名所在行政区域无关,李徽也没有到过歙州,所谓“徽城”也与李徽无关,所以徽州之“徽”名自“徽城”不能成立。(见微信公众号“徽州营造学社”2016年7月2日《徽州之“徽”真的来源于新安郡王李徽的徽城?》)

上述诸多观点,其实都是作者个人的见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认为要想真正弄清“徽”字的含义,还需从“徽”字字源上来考察。

中国造字分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通称“六书”。“徽”字属指事,是多个象形字的合体。左边为双人旁,古文中加配文字的形状,以表示种种运动(康殷《文字源流浅说》,荣宝斋,1979年)。中间是多出了几处叉口的丝或麻。右边则是手举战戈的形状(康殷《文字源流浅说》,荣宝斋,1979年)。对这一个多种符号组合起来的文字,应该如何解释呢?

我国之一部字典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是这样解释的“幅也。一曰三纠绳也。”什么是“幅”?“三纠绳”又是什么?清代的文字学家段玉裁进行了解释“幅也,即诗之邪幅也。《传》曰邪幅,也。所以自束也。《笺》云邪幅,如今行滕也。束其胫。自足至膝。按内则谓之,许云谓之徽,未见所出。盖犹蔽膝谓之守望与。《释诂》曰徽,善也,止也。《大雅笺》云美也。自束之义之引申也。一曰三纠绳也。三纠,谓三合而纠之也。《部》曰纠,三合绳。《易》系用徽。刘表曰。三股曰徽。两股曰。一说纠本三股。三纠当为九股。”说白了,“幅”就是绑腿,“三纠绳”就是三股苎麻纠结编成的绳索。其实《说文解字》只是解释了“徽”结构中的中间部分,左右两边的结构并没有涉及。“徽”字中间的丝或麻,加上上方叉向右上的三根绳头,活脱脱是绑腿的象形。

绑腿起源于何时已经不可考,但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被广泛使用。《诗·小雅·采菽》“赤芾在股,邪幅在下。”意思就是采大豆的人,大腿上有红色护膝,小腿上有绑腿。

如果我们整体来看待“徽”字,那就是一个扎着绑腿,手持战戈,向前冲锋呐喊着的战士形象,是勇往直前的象征。正因为“徽”有着如此美好的内涵,后人将其引申为美、善。中国辞书之祖《尔雅·释诂》称“徽,善也。”郭璞注“徽者,美善也。”中国历代谥号也明确记载“元德充美曰徽。”宋徽宗的谥号为“徽”,乃是历史上的谥法所规定了的“美谥”,而绝非一些人所理解的“贬谥”。

值得注意的是,《说文解字》解释“徽”的之一要义是绑腿,“三纠绳”只是附带提出来的,所以“徽”字的捆绑、约束之意,越来越弱化。“徽”为美、善的含义,则越来越为人们所弘扬、运用。唐宋以后,以“徽”为人名(李徽、林徽因)、州名(徽州)、县名(徽县)、自然实体名(徽岭)众多,都是取其“美善”之意。“徽”字勇往直前的象征,也形成标志的引申义,成为徽章、徽号、徽记等词语的来源。

所以说徽州之“徽”,是美好之“徽”、美善之“徽”

文章作者王建富

文章来源《中国民政》2021年第9期

选稿何铂羽

编辑刘优华

校对徐亭

责任编辑张纯瑜

江西地名研究群

徽州地名由来解析 徽州地名志

Copyright@2015-2025 白癜风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