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增城区简介(广东“增城区”概况)
林雕特色广东增城区概述
增城区位于广东省中部,广州东部,珠江三角洲东北角,珠江三角洲大都市生活圈。地理坐标北纬23 05~ 23 37东经113 32~ 114 00该市东与惠州市博罗县接壤,西与广州市萝岗区接壤,南与东莞市隔河相望,北与惠州市龙门县和广州市从化区接壤。区 所在地荔城街距离广州市区60公里。
地形学
增城地势北高南低,占增城市的8.3 ;s区。它是东北和西南走向的九连山脉的延伸,中山和低山平等排列,形成东江和增江。丘陵地主要分布在中南部地区,占增城区的35.1%。平台多在中南部地区,占增城区的23.2%。南部为三角洲平原,加上河谷平原,占增城区的35.4%。[11]
中低山主要分布在北部的大尖山和牛掌山(海拔500-1000m)。它由砂岩页岩和中细粒花岗岩组成。山脊狭窄,起伏陡峻,一般40 ~ 50,山谷切割较深,常形成瀑布和峡谷。
丘陵绝对高度在500米以下,相对高度一般在200米以下,形态平缓,切割破碎,分布杂乱。例如,在萧楼西部、正果北部和永和西部,它主要由花岗岩组成。一般山坡平缓,山顶 泥泞,水系呈树枝状,切割力强。
缓坡丘陵地由花岗岩和变质岩组成。高度多在200 ~ 400米,山顶 泥泞,坡度20 ~ 30,水系树枝状,多为缓坡沟谷。如境内东南部、宁夏西部等地。
阶地周围有陡坡的宽阔平台,称为阶地。高度在150米以下,坡度在25左右,没有突出的山顶,比如花岗岩和变质岩组成的台地。散布在高滩地区的石炭纪石灰岩多形成喀斯特残丘、孤峰、河谷旁峰林等喀斯特地貌。表层大部分已风化成红壤,有植被。不良的储水条件往往会导致雨水流失。泉水出露少,旱季干涸。
河漫滩上的第二级阶地分布于派潭河中上游,高出江面6 ~ 13米,宽约200 ~ 800米,向河床倾斜2 ~ 4度。由第四纪现代冲积层组成,厚度13米,梯田地面平坦,土层深厚,是农业生产的好区域。
漫滩之一级阶地分布在增江中游,面积63平方公里。阶地宽3 ~ 4公里,厚3.5 ~ 12米,高出河道1 ~ 6米。从正果到萧楼,地势平坦,只有一个阶地,阶地不对称,宽0.5 ~ 1.5公里。
河谷平原分布于灵山至派潭的高滩东洞,面积41平方公里。正果和萧楼周围的河谷平原的特点是地势平坦,海拔6-20米,河流弯曲,支流众多。平原上有花岗岩和混合岩组成的低丘,面积约76平方公里。
河海堆积新塘~仙村~石滩~三江三角洲平原是珠三角的东北平原。它是由东江、增江河流冲积堆积和古海湾沉积而成。厚度20 ~ 30m,更大厚度39.6m。[11]
水文学
增城水系属于珠江支流东江水系。流域面积超过500平方公里的有东江、增江、西府河等3条,流域面积超过100平方公里的有6条。增城区多年平均径流量19亿多立方米,南部有潮汐,水资源丰富。[12]
东江发源于江西省寻乌县,流经增城南部,经龙川、河源、惠阳、B
增江是中国最重要的河流。原本直接流入珠江口,珠江三角洲平原形成后成为东江支流。增江发源于新丰县七星岭,流经从化县东北部,转向龙门县西北部,再向南流动,是增城与龙门的界河。磨刀坑流向正果东北角龙潭铺后,流量增大,经正果、鲤城、石潭在观海口汇入东江,全长203公里,流域面积3160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35.9亿立方米,平均比降0.74。增城市增江河长66公里,宽90 ~ 220米,流域面积971平方公里,占增城市的60%。s区,坡度为0.17。
派潭河发源于南昆山马坑掌,由高潭水、灵山水、高埔水、车洞水、小道水五条小河组成。它流经派潭圩,连接萧楼镇和洱海;长河,流入增江。这条河长36公里,坡度为5.5。流域面积357.5平方公里,年径流量5亿立方米。
呃 长河,原名城西河,发源于萧楼镇吉雅山。流经二龙尾、拉埔村,在大楼村汇入增江。河流长22.5公里,比降2.8。流域面积122.7平方公里,年径流量1.5亿立方米。
和平水又名九曲水,发源于正果马鼻岭,经白湖冷水坑流入增江。这条河长18.7公里,流域面积48平方公里。
西府河,原名绥府河,是中国西部更大的河流。发源于大孤山,流经府河、仙村,在巷头村汇入东江。这条河长58公里,坡度为1.6。流域面积580平方公里,增城面积457.7平方公里。年均径流量5.1亿立方米。20世纪50年代初,抚河以下可以通航。20世纪50年代末以后,由于水土流失,河床淤积较浅,沿河修建了水闸,铁路以南只有几公里可以通航。[12]
气候
增城属于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北回归线从增城北部穿过,特点是气温高,雨量充沛,霜冻日少,日照充足,一年四季都可以种植农作物。但气候多变是因为季风早晚交替,强度不同。受地形影响,北部山区气候与南部平原不同。[13]
全年气候特征春季从立春开始,多雨潮湿,气温较低,一般在12.7-21.7之间。夏天
季,从4月中旬始,气温上升,更高气温为28.5℃,天气常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空气闷热;4~6月份多锋面雨,7~9月份多台风雨;常发生洪涝灾害。秋季,从10月下旬始,受北方干冷空气南下影响,气温下降,干旱少雨,但天气凉爽;12~1月,常有寒潮侵袭,偶有霜天。冬季,境内无气候学上的冬季,但人们仍将气温较低的11~1月称为冬季。多年平均气压为1012.2毫巴,冬夏相差较大。冬季受极地高压控制,气压较高,12~1月平均1020毫巴左右;夏季受热带气旋影响,气压较低,7~8月平均在1003毫巴左右。
据1994~2005年统计,年平均气温为22.2℃(历年值21.8℃),更大年际差1.5℃。7月平均气温 28.3℃,更高气温出现在2004年7月2日和2005年7月18日,极端更高气温为38.6℃。最长连续高温天数9天(高温定义气温≥35.0℃),出现在2005年7月13~21日。1月平均气温13.6℃,极端更低气温0℃(在1999年)。
水资源
增城水系属珠江支流东江水系,水资源相当丰富。流域面积超过5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东江、增江、西福河等3条,超过1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官湖河、兰溪水、派潭河、二龙河、雅瑶河和金坑河等6条。全区多年平均径流深1140毫米,径流量19.88亿立方米,多年平均过境客水179.5亿立方米(其中增江的龙门水28.7亿立方米,东江北干流150.8亿立方米),主客水合计约200亿立方米,人均占有量为2万多立方米,居全省前列。除地表水外,地下水资源亦较丰富,全境地下水蕴藏量超过3亿立方米,可利用量约2亿立方米。南部还有潮水进入。[14]
土地资源
增城境内各类土地比较齐全,照国家土地分类规定,一二级地类齐全,三级地类除个别特殊土地外都存在。一级地类中,农业用地205.78万亩,占84.91%;建设用地29.87万亩,占12.33%;未利用地6.69万亩,占2.76%。[15]
矿产资源
铁矿分布于新塘、派潭、腊圃等地。钛铁矿分布于派潭。锡砂矿属外生成矿作用生成的次生锡砂矿床。分布在中新、小楼、派潭等地。其中灵山储量为1000多吨,高滩储量为450吨,兰溪储量为270多吨。钨矿分布在派潭、兰溪等地。铜矿分布在派潭车洞、乌烟屋及正果地区。辉铋矿分布在正果地区。方铅矿分布在派潭车洞、乌烟屋。金矿成因类型不明。分布在永和、派潭、镇龙等地。
铌、钽分布在派潭、车洞等地河谷阶地,属次生冲积砂矿床。锆英石分布于派潭。独居石是含铈的原生矿物,是稀土矿,可能是次生矿床。分布在派潭江田村,储量180多吨。小楼镇内亦有分布。铝土矿属外生沉积矿床。分布在新塘、正果境内。黄铁矿属于内生成矿作用矿床。分布在派潭。水晶、石英属内生成矿作用矿床。石英也可以成为石英砂矿床,是次生的矿物。分布于永和、派潭、镇龙等地。
钾长石(又称长石)属内生成矿作用形成的矿物。它的次生矿物叫高岭土又称瓷土。分布于正果白面石、乱石坑等地的储量660万吨,棠下大圳储量2.4万吨。高岭土分布在朱村横塱。石灰石分布在派潭高滩等地。煤属沉积矿床,主要分布于石炭系地层。在派潭高滩、灵山的储量为120多万吨。是泥碳土,它是一种劣质煤,可以 化肥。派潭鹅兜储量1.6万多吨,莲塘储量4000多吨。[16]
生物资源
植物增城区共有300多种植物。主要有普洱茶、金毛狗、樟、桫椤、原叶木莲、绣球莤、白桂木、天冬、香附、防杞、土常山、茅根、土茯苓、岗梅、鸡骨草、千斤拔、巴豆、一枝黄花、淡竹叶、金钱草、三桠虎、野扁豆、七叶一枝花、十大功劳、两面针、野葛、桑寄生、闹洋花、金银花、金樱子、狗脊、鸡血藤、牛大力、黑老虎、野菊花、五指毛桃、白花蛇舌草、田基黄、益母草、岗稔、草莓、岭南酸枣、黄牙果、山柑、山楂、荠菜、野苋、马齿苋、狗肝菜、厥菜、车前草等。
其中普洱茶、金毛狗、樟、桫椤、原叶木莲属国家二级保护植物;绣球莤、白桂木属国家三级保护植物。[17]
动物兽类主要有豪猪、黄猄、松鼠、芒鼠、树鼠、野猪、狐狸、猫狸、斑林狸、穿山甲、果子狸、野兔、水鹿、水獭等。其中斑林狸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鸟类主要有白鹇、喜鹊、画眉、乌鸦、夜莺、鹰、鹤、鹧鸪、鹦鹉、鸳鸯、翠鸟、草鹗、领角鹗、林雕、雉鸡、白鹭、相思、燕子、布谷鸟、鸬鹚、猫头鹰、啄木鸟、绿皇小鸟、花头鸺鹠等。其中白鹇、鹰、鹤、鹦鹉、鸳鸯、猫头鹰、雉鸡、翠鸟、草鹗、领角鹗、林雕、花头鸺鹠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爬行类与两栖类主要有蜥、龟、蟒蛇、金环蛇、银环蛇、眼镜蛇、水蛇、五步蛇、青竹蛇、过山风、烙铁头、虎纹蛙(田鸡)、剌胸蛙(石蛤)、泽蛙、蟾蜍、蛤蚧等。其中巨蜥、蟒蛇属国家一级保护运动,虎纹蛙、蛤蚧、金钱龟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鱼类主要有塘虱、黄鳝、鳖、河蟹、鲶鱼、河豚、鳜鱼、泥鳅、脊尾白虾、娃娃鱼等。
民系构成
增城史前已经有人类活动,在荔城街百花林发现的古石器就是明证,但客家人迁入增城却只有短短的一千多年。据新编《增城县志·人口卷》记载,较早迁入增城的客家人是北宋进士古成之的祖父古全望家族,于南汉大有七年(公元934年)从广东河源迁至福和古屋,距今约1070年。在明代,又分别有邓、郑、潘、夏、罗、朱等姓氏客家人从外地迁入增城。可见,在明代以前,已经有不少客家人迁入增城。客家人大批迁入增城,却是明末清初,这是被史学家称为客家人迁移第四次、第五次 期。
编于清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的《增城县志》记载了客家人明末清初入增的情况自明季兵荒迭见,民田多弃不耕。入版图后,山寇仍不时窃发,垦复艰难。康熙初,伏莽渐消,爰谋生聚,时则有英德、长宁人来佃于增。对村落之残破者,葺而居之。未几,永安、龙川等县人亦悄悄至。当清丈时,山税之占业浸广,益引嘉应州属县人杂耕其间,所居成聚。而杨梅、绥福、金牛三都尤多。在这一时期,迁增的客家人有数十姓之多,来源既有江西、福建等外省的,但更多的是来自粤东、惠州及粤北等地的客家人,基本奠定了今天白癜风网小编增城客家人分布的格局。
至2009年,增城地区客家居民已达30万之众,超过本区户籍人口的40%;在9个镇街中,均有客家人居住,客家人主要分布在派潭、正果、小楼、荔城、增江、朱村、中新及新塘的永和、宁西等地区;在本区300个村中,纯客家村有90个,粤客杂居的有74个,合计164个,约占全区村落的55%。
民族成分
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增城区有38个民族,比1990年的第四次普查多19个。汉族人口占总人口98.67%,少数民族占1.32%。市内聚居的有汉畲两族,其他各族多是因工作关系陆续迁入,散居在各镇街。[18]
增城畲族原称瑶族,1962年8月经中央民族调查组定为畲族,聚居于市东北正果镇东南部的兰溪山区,是广州地区唯一的畲族聚居村,2000年人口396人。[18]
人口统计
1994至1997年,是人口增长高峰期,年平均自然增长率20.67‰。1998至2000年人口增长率有所下降,平均每年增长11.8‰。原因是1998年9月以后农村实行“1.5孩”政策,即一孩是男性的不再批生二孩;一孩是女性的,够间隔期可再申请生育二孩。2001至2005年人口增长率明显下降,年平均增长率为4.6‰。主要原因是计划生育工作真抓实干,落实各项措施和制度,有效控制和减少计划外人口的出生。2005年,增城总人口794295人,其中农业人口576539人,非农业人口217756人。[19]
2011年末,增城区户籍总人口84.58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2.98万人,农业人口61.33万人,未落户常住人口2763人。全年出生人数11057人,死亡人数3722人,人口出生率13.25‰,人口自然增长率8.79‰。
2016年末户籍人口89.08万人。全年出生人口1.77万人,出生率13.92‰;死亡人口0.46万人,死亡率3.61‰;自然增长人口1.31万人,自然增长率10.3‰。
增城区概况 广州增城区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