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容性普惠(包容性金融的中国实践:普惠金融,带来了哪些改变|

生活常识 2023-04-16 17:34生活常识www.baidianfengw.cn

普惠金融的四层含义是什么?普惠金融的中国实践普惠金融带来了什么变化|高质量的金融发展

21世纪经济报道 记者李愿 北京报道

普惠金融在中国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13年。

2013年11月召开的 十八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了普惠金融的概念。发展普惠金融与金融;之一次。短短六个字,经过近十年的发展,普惠金融 美国的成就有目共睹。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二季度末,普惠金融金融机构贷款余额29.91万亿,普惠小微贷款余额21.96万亿;今年上半年,全国普惠性小微企业新增贷款平均利率为5.35%,比2021年下降0.35个百分点。

金融与实体经济的良性循环逐渐形成。过去十年,银行贷款年均增速13.1%,与名义GDP增速基本匹配;普惠公司的平均年增长率。惠特尼小微企业贷款达到25.5%,远高于贷款平均增速。 今年6月,银监会副主席肖在中宣部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

为什么要发展普惠金融?早在2013年9月,央行前行长 就在《求是》中写道 发展普惠金融将有助于进一步加强对实体经济的金融服务,改善民生。的生计。

届时,如何解决金融领域存在的问题,充分发挥金融服务在实体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民生问题是摆在中央银行和金融界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事实上,中国的普惠金融概念是从普惠金融发展而来的。普惠金融是联合国在2005年提出的。它强调通过改善金融基础设施,为欠发达地区和低收入人群提供合理、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不断提高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以可承受的成本将金融服务扩大到欠发达地区和低收入人群。

在中国,普惠金融的概念引入相对较晚,但在政策层面,中国一直非常重视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尤其是在小微企业和三农领域。

同样是从2013年开始。小微企业及服务。开始进入 工作报告,此后每年都写入 工作报告。尤其是2019年及以后,越来越丰富多彩,分别是12倍、12倍、16倍、12倍。与此,普惠金融与金融。的概念变得越来越流行。

过去十年,经历了快速进步和有序发展的普惠金融被赋予了新的使命。今年2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推动普惠金融、绿色金融、科技金融融合发展,提高政策精准性和有效性,有序推进数字普惠金融发展。

小微贷款高速增长,再迎新拐点

服务小微企业是银行业的缩影 对普惠金融发展的贡献。在中国,中小企业具有典型的 56789和。,即中小企业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创造了60%以上的GDP,完成了70%以上的技术创新,提供了80%以上的城镇就业,占据了90%以上的企业。

中小企业具有体量小、数量多的特点,导致银行调查成本高、风险控制难,最终形成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局面。

我们也对小微企业贷款难、贷款贵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认为当前小微企业贷款难主要是因为信息不对称。银行在获取小微企业信息时,其相对成本高于中型企业和大型企业。贷款很贵,

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末,全国小微企业贷款余额20.70万亿元(原银监会 的口径不同于目前的普惠;惠特尼小微贷款),比2008年末的4万亿元增长了5倍多,占全部贷款余额的23.85%,个别银行占比高达30%。

但根据原银监会2015年3月发布的《关于2015年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对 小微贷款增速不低于平均水平,增量不低于去年 已经实施了六年的已经成为过去式,取而代之的是 三不低于 ,也就是 增长率和增长率。小微企业贷款不低于各项贷款的平均水平。家庭数量和。不低于去年同期,而且 贷款申请利率及。不低于去年同期。

取消 ;;的要求。增量不低于去年。是基于 经济新常态。。据当时一位股份行人士介绍,经济下行和转型的压力已经通过小微企业集中的坏账表现出来。现在小微贷款规模很大,如果继续攀升,会带来更多的风险,不符合银行 长久的商业运作原则。过去对小微贷款的考核强调的是 数量 ,但改成 质量与安全。当前环境下的评估。

事实也证明,经历快速增长的小微企业贷款开始下降。2015年、2016年和2017年末余额分别为23.5万亿、26.7万亿和30.74万亿,增速分别为13.3%、13.82%和15.14%。虽然最近两年略有回升,但仍低于前一段高速增长时期。

经过四年多的快速增长,普惠性小微企业贷款现在也面临着同样的情况。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二季度末,金融机构普惠性 余额21.96万亿(普惠性贷款余额29.91万亿),同比增长23.8%,已连续五个季度下降。2018年之一季度末,普惠的数据;央行更先放出的惠特尼小微贷款,当时是7万亿,现在翻了三倍多。

高速增长的背后,是2018年6月,央行行长易纲在陆家嘴论坛上聚焦小微企业融资的演讲。易纲表示,要从正规金融方面为小微企业提供更多的融资,让正规金融成为小微企业。

资的主力军,民间融资也是小微企业融资的重要补充。

易纲还提出了“几家抬”的思路来解决小微企业融资财务可持续的难题央行从存款准备金、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监管部门从差别化监管,财政部门从税收优惠,商业银行资金从内部转移定价和内部服务机制等多个方面为共同为小微企业服务,从而实现“增加贷款、降低成本”的目的。

2019年、2020年、2021年这三年, 工作报告连续对大型银行普惠小微贷款提出增速目标要求。这三年里,大型银行普惠小微贷款不断高速增长。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截至2021年末,六大行普惠小微贷款余额接近6.5万元,建农工三家均在1万亿元以上。

贷款余额增长的,利率还在下行。四大行财报显示,2021年新发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分别为4.10%、4.16%、4.10%、3.96%,连续多年下降。

2022年,基于宏观经济、普惠小微贷款增长等实际情况, 工作报告不再对大型银行普惠小微贷款设定增速目标,而是提出增量不低于2021年,意味着普惠小微贷款发展迎来拐点。

今年4月份,全国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环比下降了900多亿元,出现了罕见的下降。“为此银保监会及时召开了座谈会、工作例会等,督促引导银行统筹帮扶市场主体,5月份、6月份,普惠型小微企业的贷款增量分别达到3300亿元和9300亿元,有力扭转了4月份总量下跌的势头。”今年7月,银保监会新闻发言人、法规部主任綦相在国新办发布会上介绍。

在一位股份行人士看来,5月份、6月份普惠型小微企业的增速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经济环境的变化和前期积累的贷款需求的释放。

“随着普惠小微贷款多年的增长,风险已经开始有一些积累与显现,而且普惠小微贷款缺乏主流的抵押担保或者风险缓释手段,处置和压力也会大一些,未来银行需要勤练内功,增强风险识别能力。”上述股份行人士表示。

科技改变大行,中小行再下沉

在小微贷款高速增长背后,金融科技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013年,被称为之为“互联网金融元年”。在2013年到2020年的这几年里,依靠海量数据,诸多互联网平台利用金融科技,高举“普惠金融”的旗帜,利用设立的小贷公司,或者与金融科技能力弱甚至没有金融科技能力的中小银行合作,发放互联网贷款,拿走了此前“大行不愿做,中小行不能做”的客户,但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社会效应。

2013年的国有大行,在当时也感受到了互联网金融的压力,但真正的改变还要等几年。

事实上,金融机构并不是不乐意服务中小微企业,主要是成本很高,不良率也是银行难以承受的,在金融科技帮助下,中小微企业贷款增长很快,而且不良率好于预期。

“给一个大客户贷款与给千百万个中小微企业贷款是不一样的,如果不依靠科技是无法做到的,给小微客户服务,人力投入成本很大,充分运用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这套逻辑,就可以给中小微企业赋能了。”一位大行人士解释。

以一家国有大行为例,2017年以来,该行打造了涵盖公司、个人、“三农”、小微业务条线的线上贷款产品体系,截至2022年之一季度末,余额已达2.5万亿元,极大地提升了金融服务效能;不良率仅为0.52%,低于全行不良贷款平均水平0.89个百分点。

随着大行发力,近几年,关于大行下沉后挤压中小银行生存空间的声音此起彼伏,但监管部门乐见其成,且时至今日,态度仍未改变。

“大型银行主动下调利率后对中小银行服务小微企业造成一定程度冲击,在这个过程中,利率传导机制发挥了’鲶鱼效应’,一定会中小银行造成一定冲击,原来中小银行服务的客户出现了‘搬家’的现象很正常,这是市场化现象。”2019年3月,一位地方监管部门领导曾表示。

在此过程中,中小银行为寻找市场空间,只能进一步下沉市场。正如《中国普惠金融指标分析报告(2020年)》大型银行线上贷款产品规模快速增长,发挥着“头雁”作用;中小银行线上产品更加下沉,笔均规模相对更小,是服务微型经营主体的主要力量。

与此,中小银行还始终面临着资本压力。银保监会数据显示,以城商行、农商行为代表的中小银行资本充足率大部分时间里低于银行业平均水平,尤其是2017年以来,差距逐步扩大。

互联网巨头也迎来了整改压力。2021年的3月,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表示,做生意是要有本钱,也就是做金融业务需要资本金,要满足资本充足率的要求,所有机构都要受资本约束的要求,“包括互联网平台。”

“做生意是要有本钱”,这句话来自2018年5月,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在全国政协“健全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体系”专题协商会上的发言,完整的话有四句做生意是要有本钱的,借钱是要还的,投资是要承担风险的,做坏事是要付出代价的。

逐步受到约束后的互联网平台不得不压缩与中小银行的合作,此时,中小银行也逐渐意识到,必须自己发力金融科技了数字化转型不再是选择题,而是必修课。

今年7月15日,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业务管理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显示,在过渡期安排方面,综合考虑商业银行整改进度、业务连续性以及与征信规定衔接等因素,《通知》过渡期设置与《征信业务管理办法》保持一致,即自发布之日起至2023年6月30日,《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过渡期也一并延长,以确保互联网贷款业务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不减。在一位城商行人士看来,过渡期延长,也意味着未来的合规压力会更大。

事实上,在互联网平台整改之前,金融管理部门也给予了其“出路”。2017年7月,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优化金融资源空间配置和金融机构布局,大力发展中小金融机构,不断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可持续性,着力强实抑虚。

在此前后,已经有10余家民营银行陆续设立并开业,其中个别民营银行由互联网巨头发起成立,后来也成长为民营银行的龙头,这些银行的金融科技能力也领先大部分中小银行,且仍在不断开拓新的普惠市场。

未来金融科技应如何更好服务好普惠金融?2021年12月底,央行发布的《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年)》提出,要以公平为准则、以普惠为目标,合理运用金融科技手段丰富金融市场层次、优化金融产品供给,不断拓展金融服务触达半径和辐射范围,弥合地域间、群体间、机构间的数字鸿沟,让金融科技发展成果更广泛、更深入、更公平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助力实现共同富裕。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普惠金融包容性 金融包容性与普惠金融的区别

Copyright@2015-2025 白癜风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