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丰和恭亲王的关系(本是同一母亲养大,为何咸丰和恭亲王,因为
咸丰的母亲 本是同一母亲养大,为何咸丰和恭亲王,因为母亲名分,兄弟反目?
之华说史,史说自话。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
道光三十年(1850)正月十三,皇帝在圆明园慎德堂的病榻前,召见了五位大臣。
此次召见,让卓秉恬和杜受田感觉出了输赢。
受召见的除了祁寯藻、何汝林、陈孚恩、季芝昌四位军机外,还有并非大学士的杜受田。
历史没有记载“语良久”的召见,到底谈了些什么内容,但完全可以想象,杜受田的脸上,肯定是春风拂面。而窗外刺骨的寒风,则恰同卓秉恬的心情。政治嗅觉灵敏的大学士卓秉恬,从被忽略中朦朦胧胧地品尝到了失败的挫伤。
正月十四日,感觉自己走到人生尽头的道光,勉强穿好了正式朝服,于卯时(早晨5一7点)紧急召见宗人府宗令载铨,御前大臣载垣、端华、僧格林沁,军机大臣穆彰阿(首席)、赛尚阿、何汝林、陈孚恩、季艺昌,内务府大臣文庆。当着十位重臣的面,道光宣布立奕詝为太子。
不久,奕詝一瘸一拐地来到了慎德堂。大臣们打开了密匣,宣读了四年前的立储诏书。
1、奇怪的“遗诏”
宣读完诏书之后,道光颁布了一道书写潦草的亲笔朱谕
“皇四子奕詝著立为皇太子,尔王大臣等何待朕言,其同心赞辅,总以国计民安为重,无恤其他。”
到了中午,道光驾崩。
储藏于中国之一历史博物馆的道光立储密旨,是目前世界上存留下来的唯一一份秘密立储实物。
外包黄色羊皮封套的匣子,是由楠木精制而成,长33厘米,宽17厘米,厚8.5厘米。匣子里装的是立储密诏。密诏的外层包装纸上,是道光亲书的满文“万年”和签名,内层包装纸上,是道光亲书的“道光二十六年六月十六日”和签名。
匣子里的诏书,让人感到非常意外。
按当时的书写和阅读习惯,诏书的内容从左到右分别是“皇六子奕訢封为亲王”,“皇四子奕詝立为皇太子”,满文“皇四子奕詝立为皇太子”。
这是一道从内容到形式都令人疑惑的谕旨。
之一,有清一代从没有皇太子和亲王并立的规矩和习惯;
第二,按照尊卑顺序应该先写立皇太子再写立亲王。
这种反常的表象背后,折射出道光当时矛盾的心态。
选择的痛苦之处在于,当做出一种选择之后,就会产生没有做另一种选择的遗憾。
奕詝长而仁,奕訢能而贤,无论选择了谁或不选择谁,都无法让道光说服自己,这是道光矛盾的根本原因。
2、道光的良苦用心
道光先封亲王,后立太子,可能出于几个目的
之一,用谕旨并封的形式,强调并固定奕訢的利益,使之不可侵犯,算做对他的补偿;
第二,构建帝、王相辅相成机制,以奕訢辅佐奕詝,弥补其魄力之不足。
,还有一种可能,就是明确俩人的君臣地位,防止奕訢对奕詝不利。
有两则记载,说明了奕詝即位的危机。
一则材料说,奕訢深受道光喜爱,几次想弃立奕訢。临终时命内侍召见奕訢。不巧奕詝前来请安,听到了这个消息急忙赶到父皇榻前。
道光见了奕詝,叹息一声问到六阿哥来了没有?然后昏迷过去。等奕訢匆忙赶到后,道光已经晏驾。
还有一则材料说,道光病危时,召见大臣到寝宫启密匣。当时,奕訢之母孝静皇贵妃暗地里让太监叮嘱大臣,不要开启密匣。,大臣们很犹豫。道光大怒,以手拍床,斥责群臣,这才打开匣子,立奕詝为太子。
这些说法都来自野史,经不起推敲。
但道光临终前的密诏,让十位重臣
“尔王大臣等何待朕言,其同心赞辅,总以国计民安为重,无恤其他”,却道出了一层含义。
他可能已经认识到,大臣们会对自己的选择有异议,以圣旨的形式,让这些顾命大臣不要心生二意。
当天下午,奕詝护送道光的灵柩回乾清宫。
3、老师的臂膀
他当上储君后作出的之一个决定,就是“以上书房为倚庐,席地寝苫”。所谓倚庐,是指服丧时住的房子;所谓席地寝苫,就是在服丧期间,住得差一点,表示对父皇的追悼。
而为什么偏偏选择上书房呢?
是为了随时接见杜受田,让老师帮忙出主意。
有专家考证说,按照清代的制度,杜受田奉旨“入值上书房”,每天都可以到这里,但不能去宫中别的地方。如果奕詝选择别的地方做倚庐,召见杜受田需由御前大臣带领,程序极其烦琐不便。
杜受田胜利了。
正月二十六日,奕詝在太和殿即皇帝位,以下一年为咸丰元年。
在山呼万岁声中,杜受田心里一定汹涌澎湃。他虽然从教练切换为臣子,可这是他 出来的皇帝啊。
在奕詝的身上,寄托着他的理想和抱负,使他很有成就感和满足感。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咸丰并没有忘了他的老师。即位之后,封杜受田为太子太傅,兼署吏部尚书,调刑部尚书、协办大学士。
杜受田虽然未入中枢,但“国家大政及进退大臣,上必咨而后行”,继续覆行帝王师的职责。
《清史稿·杜受田传》说
“受田自侍文宗学,未尝离左右,当陛辞,不觉感恋流涕。在途触暑染疫,力疾治事,与源灏、宿藻等核定施赈章程,疏陈而不言病,至清江浦遽卒。遗疏念贼氛未靖,河患未平,尤以敬天法祖、勤政爱民、崇节俭、慎好恶、平赏罚为言。”
在奕詝争做太子问题上,杜受田虽然耍了手腕,但却是一个任职任事的良臣。
杜受田死后,咸丰赠太师、大学士,入祀贤良祠,赐金五千两治丧,并特意颁诏说
“杜受田品端学粹,正色立朝,皇考深加倚重,特简为朕师傅。忆在书斋,凡所陈说,悉本唐、虞、三代圣圣相传之旨,实能发明蕴奥,体用兼赅。朕即位后,周咨时政利弊,民生疾苦,尽心献替,启沃良多!援嘉庆朝大学士朱珪故事,特谥文正。”
灵柩到了北京后,咸丰亲自祭奠,“抚棺哭甚哀”。
咸丰哭得不是没有道理,因为他失去了一个可以依赖的臂膀。这是一个具有高度恋父(师)情结的皇帝。
在杜受田坚强可靠的臂弯里他躺了12年,感觉是如此的安全和舒适,如今这个人走了,剩下一副沉重的担子,还能依靠谁呢?
他骤然感到无比的孤单和无助。
4、不服输的恭亲王
二十岁的咸丰坐到了火山口上。
上台之初,西方列强像喂不饱的群狼,上午撕大清帝国几块肉,下午又啃两块骨头。而国内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太平天国席卷幕掀的声势,让咸丰的江山充满火药味。
咸丰登基当天,按照道光的指示,封奕訢为恭亲王。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后,分兵北伐,逼近北京。
二十一岁的奕訢成为帝国政治舞台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他先被任命办理巡防事宜,并署理正白旗领侍卫内大臣,又被委派在军机大臣上行走,而按照祖制,亲王或皇子是不得担任此要职的。不久,又出任宗人府宗令、正黄旗满洲都统等职位。
咸丰和奕訢和睦相处,同舟共济,开始了“打仗亲兄弟”的政治蜜月期。
其实,这一切只是表面现象。
咸丰并不完全信任奕訢。
在争夺储君的位子时,他按照杜受田的教导,奉行的是装老实的哲学,以拙示人,以仁待人,这样做完全是为了博得道光的好感。
咸丰性格懦弱,并不代表没有脾气。他不可能不忌惮奕訢的才华和能力,也不可能不怨恨奕訢的争储行为。
他在奕訢的亲王爵位前加了个“恭”字,是颇费心思、富有深意的,无非是告诉奕訢,收起四处摇晃的尾巴,好好做一个恭顺谦谨的臣子吧。
年轻人的特点是聪明、有闯劲、接受新事物快。但因为阅历浅,往往冒失,不稳重,容易意气用事。
以奕訢的头脑,他非常清楚咸丰的小九九。,他恭顺不起来。在同一个屋檐下生活了这么多年,他知道四哥和自己做人的差距。
爱新觉罗家族的这个位子,应该是唯有能者居之。四哥是个瘸腿不说,论文讲武样样不如自己,他凭什么就当了皇帝?这种委屈和不服表现出来,就是在皇帝面前谈笑自若、指手画脚。感情一旦淹没了理智,就会造成一个人的短视,分不清政治上的利害攸关。
你能力水平不如我,能把我怎么样,何况我妈还养过你?
5、兄弟失和的导火索——养母的待遇
如何对待奕訢母亲的问题,成为兄弟俩人感情失和的导火索。
应该说,咸丰对待自己的养母,是很不错的。
即位当天,就颁布谕旨,“谨尊封为康慈皇贵太妃”。但在奕訢看来,这不过是新皇帝循例而封,并没有对养母表现出足够的尊敬,心里十分不满,多次提出“宜尊号太后”,咸丰“默不应”,始终没有松口。
其实,在这个问题上,咸丰并没有错。按照规定,一个皇帝册或追封皇后,不能超过三位。当时,道光已经先后册封了三位皇后,如果加封奕訢之母就是违例。
而追封皇太后,都是儿子当了皇帝以后,对生母所加的谥荣,嗣皇帝只能授养母太妃,而不可能尊之为太后。奕訢提出这种越轨的要求,肯定让咸丰非常窝火。
咸丰五年(1855),康慈皇贵太妃病危。咸丰前来探视,恰好碰见奕訢,就问太妃身体如何。奕訢跪在地上大哭病情极其严重,只因为未得太后封号,死也不会暝目啊。
咸丰听罢“哦”了几声。不知奕訢误会了皇帝的意思,还是故意错误理解皇帝的心意,他当即到军机处传旨,声称皇帝已经同意自己所请,令礼部准备册封典礼。
当咸丰知道消息后,军机处已经传旨,礼部已经开始做筹备工作。木已成舟,他只得加封皇太妃为康慈皇太后。
奕訢虽然为母亲讨了说法,却葬送了自己的政治前途。
七月初五,四十四岁的康慈皇太后病逝。
孝和皇太后病逝时,遗诏养子道光不要过于悲伤,穿27天孝服就可以,但道光坚持要戴孝100天,素服27个月。
6、靠边站的恭亲王
康慈皇太后去世后第六天,也就是七月十一日,咸丰以“饰终仪物,有可稍从简约者,务惜物力”的名义,表示自己只穿27天孝服。
穿孝服和节约有什么关系,明眼人一看便知,这是咸丰要给奕訢颜色看了。
七月十二日,他又以“朕不敢以一己之感恩,致违大行皇太后谦冲之盛德”为由,取消了她配享太庙的资格。
七月二十一日,咸丰批评奕訢“于一切礼仪,多有疏略之处”,革其军机大臣、宗人府宗令、正黄旗满洲都统之职,剥夺了他办理丧事的权利,让他“自知敬慎,勿再蹈愆尤”,回上书房反省。
应该说,咸丰对奕訢的惩罚并不算重,以奕訢的行为完全可以算是矫旨。
如果咸丰认真追究,奕訢很难保全自己的性命。咸丰指责奕訢办理丧事时礼仪疏略,其实就是批评他没把自己当回事,有越权之嫌疑。此时如果不惩治他,将来坐大就很难收拾。
即使是一只猫,手里有了权力,也会变成一只虎。
奕訢的莽撞冲动,让他丧失了问政的资格,终咸丰一朝,成为一个地位显赫的大闲人。
奕訢退出军机处,意味着道光精心架构的“兄弟互济”的主辅政格局被打破。而这种局面,使咸丰处理政务更加力不从心,直接导致了肃顺集团的崛起,促成了辛酉政变的发生。
清末政治上的混乱衰败,实从奕訢靠边站始。
可以说,奕訢一个人的悲哀,也是咸丰这个皇帝的悲哀,更是大清帝国的悲哀。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之一时间回复。
咸丰是四阿哥吗 咸丰儿子多少岁登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