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乡试之一名(科举之一级:乡试)

生活常识 2023-04-16 21:28生活常识www.baidianfengw.cn

乡试之一名 科举之一级乡试

明清时期,科举制进入了它的鼎盛期。由国家举办的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而学生在正式的科举考试之前,需要取得考试资格——秀才。秀才原本指的是才能优异的人才,是一种泛称,并不限于饱读诗书的人。到了明清时期,这一称呼得之不易,需要通过地方的多重考试,只有及格的人才能称“秀才”。成为“秀才”算是真正踏上了仕途的之一步,此后,秀才们集中在省城学校里进行学习、切磋,等待三年一次的乡试。

【明清乡试】

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都是定期举行的,除非国家发生重大事件,一般考试时间不会变动,所以不需要预先通知,到时全国考生自动做好应试的准备。当时,人们以干支纪年,也就是我们现在的农历纪年,每隔三年,遇到鼠年、兔年、马年、鸡年,就按例举行乡试,时间一般在当年的农历八月,所以乡试也被称为秋闱。这种的定期常规考试叫做“正科”,但如果遇到皇帝大寿或新皇登基等庆典活动,国家会临时增加一次考试,这样一来,学子们多了一次考试的机会,这种考试被称作“恩科”。乡试的考场被称为贡院,主持乡试的主考官一般由中央委派,他们到各个省城去,和当地的 官员一起组织乡试。

乡试考试分三场,每一场考三天,从农历八月初九开始。考生要提前一天入场,考生们提着考篮装着一应考试用品、水和少量食物进入贡院。入场前还要经严格检查,甚至搜身,以防止夹带作弊。进入贡院后,考生被安排在考棚里。考棚又叫“号房”或“号舍”,专供考生在贡院内答卷、吃饭、住宿。当考生进入考棚后,就要把贡院大门上锁,禁止出入。每场考试期间吃、喝、拉、撒、睡都在“号舍”里,不许出来,直到考试结束。号房内十分狭窄,只有上下两块木板,上面的木板当作写答卷的桌子,下面的当椅子,晚上睡觉将两块板一拼当床。考棚里还为考生准备了一盆炭火、一枝蜡烛。炭火可以用来取暖,也可以用来烤熟食物。在考试期间,考生一律与外界隔绝,饭食则由官府安排的“号军”统一负责。

考试内容以儒家经典为核心,主要考的是《四书》、《五经》、作诗、策问等。八月初九考之一场,考《四书》中的任意三段文字和写一首五言八韵诗。八月十二为第二场, 考《易》、《书》、《诗》、《礼记》、《春秋》这五经中各一段文字。八月十五日为第三场,试以五道策问题。考生答题要用墨笔书写,称“墨卷”。阅卷官是不允许批阅这些考生亲笔答卷的,以防阅卷官认出相熟考生的字迹而徇私舞弊。每一场答题完毕后,考生将墨卷交给考官后,考官将这些试卷封装编号,并命人用朱笔重新誊写,再交给阅卷官批阅,称为“朱卷”。三场结束后一天,考生才能离开考场,等待考试结果。

考试结果要经过多次核实,确保无误之后,才能将录取名单书写在榜单上,向外公布,称为放榜。由于每一次的乡试考试都有固定的名额,有些大省名额稍多,有百余名,而小省只有四、五十名。只有考试成绩排在全省最前的百十位考生才有可能榜上有名。发榜日期一般定在农历九月的寅日或辰日,称为虎榜或龙榜,通称龙虎榜。而又发榜时正值桂花盛开,因而又称桂榜。考生榜上有名,称作“中举”,自此之后成为“举人”,其中之一名的举人被称为“解元”。明代著名的画家、诗人唐寅当年就是因为在江苏省的乡试中夺得之一名,所以后人都称他为唐解元。

乡试放榜的第二天,主考官和地方主管教育的官员们异同宴请各位新举人,宴会上要唱《鹿鸣》诗,跳魁星舞,来庆祝举人们的高中,并鼓励他们在来年的会试中取得好成绩,人们把这种宴会称为“鹿鸣宴”。

最初,鹿鸣宴只是农闲季节乡人相聚宴饮的一种民间活动,到了唐代,鹿鸣宴转变成为那个朝代的升学宴。据《新唐书》记载,鹿鸣宴是唐代地方官员为本地新科举人举办的一种宴请。饮宴之中必须先奏响《鹿鸣》之曲,随后朗读《鹿鸣》之歌以活跃气氛,显示某公才华横溢。这种以鹿为喻,展示君子旷达之风的胸怀,是要中榜的寒窗学子,心怀感恩。到后来,菜肴中居然真的出现了鹿肉,成了名副其实的“鹿鸣宴”,这种传统一直盛行到了清末。

《鹿鸣》是《诗经·小雅》中的一首诗,一共有三章,三章头一句分别是“呦呦鹿呜,食野之苹”。“呦呦鹿鸣,食野之嵩”。“呦呦鹿鸣,食野之芩。”其意为鹿子发现了美食不忘伙伴,发出“呦呦”叫声招呼同类一块进食。古人认为此举是美德,有君子之风,于是上行下效,天子宴群臣,地方官宴请同僚及当地举人和地方豪绅,都用这种方式来表示自己礼贤下士。

还有一种说法是,鹿与官禄的“禄”谐音,古人常用鹿来象征“禄”的含义,以此为升官发财的盼望,而成为巨人就相当于预备官员了,正是做官持俸禄的开始。但古人自谦含蓄,不愿将财富放在嘴边,于是取了“鹿鸣”这么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久而久之鹿鸣宴也就成为一个不失风雅的官方活动。

科举乡试怎么玩 科举考试乡试

Copyright@2015-2025 白癜风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