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有收藏价值的相机(长文:国内相机收藏到了更好时期,但收藏界

生活常识 2023-04-16 21:28生活常识www.baidianfengw.cn

国产相机 长文国内相机收藏到了更好时期,但收藏界却面临后继乏人的窘态

(这是一篇泛写相机收藏文化超过6000字的长文)

收藏本义为收集保藏和保存的意思。

相机收藏就是指收集保存照相机和与之相联系的摄影器材、相关资料、以及所进行的联系与交流活动。

其实在收藏的群体与世界中,照相机的收藏是个小众群体,不仅人数少,影响也小,绝对的小众收藏群体。

笔者2020年在上海《海鸥之家》参观

虽然相机收藏群体小,但其文化影响却不能小觑,毕竟拍照能涉及到我们每个人的生活,记录着我们的过去,给我们回味,唤起我们的记忆。

摄影术发明虽然只有短短的一百八十多年,但已经走入到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当前尤为重要。

上海、宁波两地相机收藏家交流

相机收藏,是指收藏早期的胶片相机,特别是那些机械相机,有特色的相机,而对于大量生产的电子相机意义不大。

我在九十年代初,开始喜欢相机,最早是为了选一台自己能得心应手的相机使用,可以在各种条件下,完成拍摄任务。结果相机世界“深似海”,越研究发现胃口越大,而越挑剔感觉越无法满意,使用什么相机都不重要了,因为注意力到了把玩收藏相机上,并一度成为“相机贩子”......

中国产的上海58-1、58-2相机

这篇文章我结合自己三十年的相机把玩收藏经历,所见所闻,以及切身感触,谈谈相机的收藏,谈谈当下相机收藏的现状与面临的问题。

一、相机收藏为什么是小众收藏

,相机收藏需要资金的后盾

在八十年代以前,人们的生活主要目标是“四大件”时,照相机绝对是很多人家不可以想象的奢侈品,而不是生活必需品。

那个时代谁家如果有台相机,就如同现在拥有豪车一样,让人羡慕眼热,而小伙子能有台相机,节假日约姑娘出去玩耍拍照,没有女孩子会拒绝的。

罕见的海鸥4A-1相机

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生活富裕了,这个时期相机开始进入百姓家庭,而一些对摄影和相机热爱的人开始收集老相机。

虽然现在看相机的价值都不太高,但当年,敢收藏相机的人,也是更先富裕起来的那一批人,一般的工薪阶层不敢轻易染指。

上海相机收藏家在《海鸥之家》

收藏相机,也给人一种高大上和资金雄厚的感觉,很多人就是有情怀,也没有资金的底气。

,相机收藏需要文化的支撑

相机收藏,除了资金有余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内容,需要文化上持久投入,因为相机不同于国内其他的瓷器、字画、文玩、邮票、杂项,很容易在文化上找到支撑点,而且玩的人也多,很容易交流信息,收藏知识也容易覆盖。

上海相机收藏家在浙江丽水参观交流

相机则不同,由于相机主要是欧美、日本生产,早年我们知识甚少,很多资料都是没有的,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

收藏相机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这其中要有实物的见识,还要有资料的积累,还要有收藏方向的把握。

上海相机收藏家在宁波《3R相机馆》

世界上一共生产了五万多种使用胶片的相机,个人能接触与收藏的只是极小的一部分,看似有钱就能买到,怎么买?买什么?却需要储存的知识或学识来判断。可以说相机收藏是很另类的收藏,既有明确的目标,也有不断的分析比较过程,更要有交流和体会,了解别人的经验。

上海相机收藏家在兰溪《郎静山摄影收藏馆》

再有,相机收藏升值空间的微小

说到各种收藏,能唤起人们兴趣的,最主要的一点就是藏品的保值与升值,贬值的东西收藏的人太少了,而相机恰恰是升值空间特别小,甚至有藏品有贬值的可能。

上海相机收藏家付兵凯在浙江富阳《1826摄影博物馆》

相机会贬值,这主要是工业产品产量大,特别是日本后来的电子相机风行世界,大部分不具有收藏价值,比如早期高价买的相机,很多都大幅度跌价了。

浙江富阳1826摄影博物馆

能否保值与升值是收藏首要考虑的问题,近些年来除了国产部分相机,以及德国经典相机有些升值外,其他相机很少有增值或者保值的,收藏相机的最终结果可能是一堆”垃圾“。

所以这个收藏领域不吸引人,除非是真爱,除非是老玩家,新人很少有人进入。

2021年笔者同上海相机收藏家在一起

二、当下什么人在收藏相机

相机收藏是小众群体,那么这个群体又是一些什么人呢?他们是怎么进入到这个领域的。

相机收藏基本是两大类人

一是因喜欢相机而进入这个领域的。

二是因经营相机而进入这个领域的。

上海相机收藏家马正康和他的《海鸥之家》相机馆

因为喜欢相机进入相机收藏领域的又分为两类人

1、因为摄影是工作,或者是谋生手段而喜欢上相机

相机本身是工具,是可以附加自己思维的创造性工具。这样摄影人在相机的使用上就会不断地更新和选择适合自己的器材,久而久之,对相机熟悉了,也把自己拉进了器材的“坑里”,于是因工作需要开始挑剔相机,到热爱相机,越买越多,成了相机收藏家。

上海相机收藏家,华侨摄影协会秘书长祖忠人

2、是因为早年喜欢摄影和相机,成就终身爱好。这部分人是当下相机收藏的主流,他们年轻时看见相机眼馋,经常去相机店趴柜台,改革开放后,生活改变,特别是一些人下海后,有了资金的保证,所以买起相机来,出手大方。

北京相机收藏家王安禾

我曾听一位收藏家说过,他一个晚上在网上买过一百多万的相机,把莱卡M6的各个版本买齐了,他又说,比起其他奢侈品,相机是最廉价藏品,比如有人玩名表,有人收藏宝石.....

而因为经营相机而进入相机收藏领域的也是分为两类人

1、无意中进入经营相机这个领域,作为谋生手段。因各种原因进入的相机经营领域,特别是经营旧相机。有的人开始给人打工,有的是朋友的带领,进入到这个老相机行业,后来逐渐接触多了,知识多了,就会爱上老相机。

沈阳相机从业人员孔德锋

但这部分人玩得不大,只是看到喜欢的收藏一些,他们要以生意为主,用买卖相机的差价养家糊口,但这部分人毕竟见多识广,对相机收藏文化的推广有很大作用。

2、是因为喜欢相机,买卖多了进入到经营相机领域。这部分人用他们自己的好话说“本来是相机的爱好者,买得多了,就会把多余的再卖出去,就成了相机贩子”。笔者就属于这种人,因买而卖,因卖看到了利润,于是以卖养藏。其实不仅是相机收藏这样,很多的收藏也是这么玩起来的。

沈阳相机经销商丁竞杰在北京五棵松交易会

少数资金充足的人可以阔气出手,而大部分人,只能靠日积月累来完善自己的收藏,凭着多年的经验和渠道,靠“卖”来积攒资金,再买更合意的藏品。特别是 发达时代,不一定非要开实体店,就可以实现自己的梦想。

中国最早、经营最长久二手相机店《广州情迷》廖志强

我个人认为,相机经营商是收藏领域最有见识的人,他们也是相机收藏文化的最直接推动者,即便不收藏,二手相机店和二手相机商也对相机收藏文化有很大的贡献。

三、我国相机收藏的历程

中国相机收藏文化起源上世纪的八十年代,到2010年前后达到了 ,那个时候资讯发达、国内外 平台活跃,而人们手里的资金也充裕,世界上很多好相机开始流向中国,中国真正的相机收藏热就是本世纪初这十年。

宁波3R相机馆

我们都知道是法国人达盖尔在1838年发明了摄影术,先是法国与英国相机产业最发达,在19世纪,英国最多时有一百多家相机生产厂家,早期的木头相机,英国做的最多也更好。

到了二十世纪,德国相机崛起,蔡司、福伦达、莱卡、禄来等品牌纵横天下,出了不少经典相机,而这一时期,购买相机的或者说收藏相机的主要是欧美的相机爱好者。

京沪两地相机收藏家在北京五棵松交流

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日本相机工业崛起,日本的经济发展很快,到了七、八十年代日本人有钱了,收藏相机的人也多了起来,这一时期,是日本人满世界买相机,很多经典相机到了日本,日本的相机收藏文化很活跃,也出版了很多相机收藏书籍,走在了相机收藏的前列。

日本中国相机收藏家陆田三郎参观李晓璘相机展

这一时期,还有一些亚洲国家与地区,经济的发展也带动了相机收藏。我去过几次韩国,同韩国的相机收藏家有过交流,发现他们要比我国收藏文化形成要早十年左右,而且收藏相机的人也不少,出了不少有分量研究专著,而街面上的二手相机店也很多,生意不错。

韩国相机收藏家崔勇赠送笔者收藏相机书籍

我国的香港也是相机文化比较热门的地区,有很多的相机店,也有像陈烘这样的相机收藏大家。

上海相机收藏家祖忠人与马正康

而我国相机收藏兴起于八十年代末期。

虽然这之前也有人收藏,但只是局限于北京、上海这样的城市,购买渠道也多是信托寄卖店、拍卖行等。

九十年代后期出现了可以在报纸上发广告买卖老相机,也有一些相机的拍卖活动出现,接着,在广州、上海、北京等地有了个人开办的相机店。

我在1997年在沈阳北方大厦的北方摄影器材城开办一家二手相机店,就是沈阳的之一家专业的二手相机店。

上海相机收藏家祖忠人、马正康、唐恩余在宁波3R馆参观

中国的相机收藏文化兴起与热络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是经济发展,人民富裕的结果。

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各地摄影器材城的建立,出现了很多二手店,推波助澜。很多店家本来就是喜欢收藏把玩相机的人士,很多二手店都会围着很多相机发烧友,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氛围。

2021年10月京沪两地相机收藏家在北京五棵松

接下来北京、上海、沈阳等地的摄影器材城定期举办二手相机交易会、拍卖会,而这时 的也开始兴起,更是一发不可收了。

四、当前相机收藏的可喜态势

前面说到相机收藏是小众文化,相机收藏的群体又有些边缘化,那么当下的相机收藏又是怎样态势呢?

2015年上海收藏家朱宗迅陪笔者参观老相机制造博物馆

我在2012年开始淡出相机收藏这个圈子,而醉心于旅行,一玩就是十年,而这十年恰恰是中国相机收藏进入更好的成熟期和收获期。

北京相机收藏家,著名学者沈铭在京沪两地收藏家交流会发言

中国相机收藏群体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泛泛的购买,到集中精力和财力,确定方向,购买精品,形成独特的收藏文化。

我这两年有机会拜访了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杭州、沈阳、郑州等十余个城市的相机收藏家,看到了非常可喜的现象,那就是中国相机收藏的成熟期到来了。

丽水摄影博物馆(红皮腔相机为已故北京收藏家赵俊毅捐赠)

记得二十多年前,我同一位相机收藏家探讨相机的收藏问题,他说我们现在还不能叫做收藏,只能叫收集,买得再多,然后塞进床底下,也不能叫收藏。真正的收藏家要有展示、研究成果,还要有书籍出版。

上海国产相机收藏家赵振新与马正康

当年凤毛麟角,而今天白癜风网小编能达到这个水准,接近这样目标的收 士或收藏家就太多了。

我觉得当今相机收藏出现了三个好的现象,就是馆藏化成果化以及专题化

郑州相机收藏家许有刚在收藏馆接待上海收藏家

1、馆藏化

所谓的“馆藏”就是有专门的展室,在二十年前,能有相机收藏展室的凤毛麟角,我到过的只有上海赵振新先生《中华相机史料馆》和杭州高继生先生的《高氏相机博物馆》,听说杜刚先生在天津有一个相机展室,可惜我没有去过。

中国最早开办相机馆的杭州相机收藏家高继生

而今相机收藏馆就太多了,其中浙江丽水《摄影博物馆》是官方承办,向社会征集摄影器材,每年还拨一笔资金用于购买老相机,成为丽水摄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上海相机收藏家在丽水参观

浙江兰溪《郎静山摄影收藏馆》、浙江富阳《1826摄影博物馆》、重庆陈晓林先生的《渝都古典相机缝纫机博物馆》等,都得到了有关部门的资助,都是对外开放,免费参观的,成为地区的文化名片。

重庆陈晓林先生的古典相机缝纫机博物馆

最值得一提的是杭州的《高氏相机博物馆》,是我国最早的相机博物馆,已经开办三十多年了,高继生老先生一家四代人喜欢摄影和相机,他更是耗费毕生心血,宣传相机。最近他们相机馆迁入 提供的新居,还上了中央电视台的专访,成为老先生一生的高光时刻。

杭州高继生《高氏相机博物馆》

上海的《海鸥之家相机馆》、宁波《3R相机馆》等,都是对外免费开放的。

宁波高钻和他的《3R相机馆》

而我到过的还有天津李晓璘、保定王士元、长春周华等人的中国相机收藏馆,都是很有规模的,还有天津陈少君的前苏联相机收藏、北京路万江的古典相机收藏、北京蔡元的古典镜头收藏、北京王安禾的精品相机收藏,以及郑州许有刚的相机收藏馆,都非常有规模和价值。

上海收藏家沈文琪参观北京蔡元馆藏

以上这些,只是我到过的,而没有去过的还有很多,而且分布也很广泛。

2、成果化

所谓成果化,近些年来出了很多相机研究的专著,而攥写的文章发布到 上的就太多了,这也说明了相机收藏领域的人员文化素质要高了一些,而收藏相机主要是源于热爱,源于对摄影器材的痴迷,而把精力放在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上了。

北京古典相机收藏家路万江

由于相机收藏属于小众文化,出版相机收藏的书籍,印数很少,不仅赚不到钱,可能还要亏钱,甚至几年都卖不完,所以,没有“真爱”或者资金保证,真的没有勇气去写作和出版相机收藏的书籍,这在全世界都是差不多状态。

笔者在韩国购买相机收藏书籍

相机收藏这个领域的文化氛围很重,学术气氛也很浓,有些收 就是亏钱也要出版,只为自己的一份心愿,甚至自己出钱印刷。比如杜刚先生,自费印行了《相机图谱》,已经出了五册,都是厚厚的大本,免费邮寄给相机收 士和各大图书馆以及院校。

杜刚先生的《相机图谱》

上海华侨摄影协会出版了《蔡司集锦》、《阿尔帕至尊》、《福伦达经典》等专著今年还要出版《禄来风采》、《海鸥大观》。

上海华侨摄影协会出版的部分书籍

除此之外,我手头拥有收藏家出版的个人收藏书籍有王士元《中国照相机集锦》、高继生《古典相机收藏与鉴赏》、庄克明的《中国照相机》、丁春林《老国产相机情》、路万江《古典相机撷英》,还有日本人陆田三郎写的《中国古典相机故事》等。

笔者手头的一些相机收藏书籍

这些书籍都是收藏家几十年把玩相机的心得体会,既有宏观的论述,也有微观的感触,也是几十年痴迷相机收藏的心血与回报。

日本人陆田三郎出版的中日文《中国古典相机故事》

其实还有很多收藏相机类书籍,我手边没有的就没有记录。

3、专题化

所谓专题话,就是划小收藏范围,不是泛泛地收集相机,而是侧重于自己喜欢的品种或者国家,或者某一类专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收集。

前面说了,世界上曾生产了五万余种使用胶片或者其他感光材料的相机,但没有机构或者个人能把这些相机收齐,作为普通的相机爱好者,只能根据自己的条件和喜好,有针对性的收集,越是范围小,越容易成功,出成果。

上海收藏家唐恩余在浙江丽水

我国相机的专题收藏起始于九十年代初,而最早和最多的是收藏中国制造相机。这其中美国人丹尼斯起了很大作用,他在北京生活几年,回国后写了一本《中华人民共和国照相机》(英文),向世界介绍中国相机。

美国人丹尼斯出版英文《中华人民共和国相机机》

这也激发了国内收藏国产相机人员增加,出现了国产相机收藏热,这一时期代表的收藏家有赵振新、李晓璘、王士元、周华,以及上海华侨摄影家的一些收藏家。

天津相机收藏家李晓璘

除此之外,按国别收藏相机的还有很多专门收集苏联相机的收藏家,其中我熟悉的有天津的陈少君,以及一位在大陆工作的台湾陈姓朋友,还在报纸与电视上看到不少专门收集苏联相机的人士。

天津苏联相机收藏家陈少君

专题收藏还有更细化的,比如北京的路万江,专门收藏一百年前的摄影器材,到他的收藏室,很多老摄影人也是蒙圈,我戏称“这里是给相机收藏家上课的地方”。而北京的另一位收藏家蔡元专门收集古典镜头,很多都是绝版与唯一的存世,他的收藏堪称世界级别。

北京收藏家蔡元古典镜头馆藏

其实专题收藏还有按相机品种收藏的,比如有人专门收藏柯达;有人收藏莱卡与拷贝机;有人收藏蔡司、福伦达、禄来;还有人专门收藏专业相机;收藏各种大卷片盒的250相机。

有人专门收藏微型相机,有人专门收藏双反相机,还有人专门收集标头,有人收集折返镜头。

还有人收藏附件,比如各种取景器、各种测光表、还有人专门收集老胶卷和胶卷暗盒。

丰富多彩的收藏,也是收藏更加清晰、趣味和容易达到目标。

五、相机收藏的堪忧与惆怅

其实当下相机收藏队伍面临的更大问题是年龄老化和后继无人。最早收藏相机的那批人都老了,而年轻人没有跟上了。

兰溪《郎静山摄影收藏馆》的柯达展室

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以下的原因

1、受大环境的影响,整个收藏领域都在萎缩和不景气,相机收藏更是比较明显。

2、相机收藏的升值空间小,对于一些投资或者想保值的人,没有吸引力。

上海相机收藏家马正康退休后用十年收集海鸥相机和资料

3、相机收藏需要的知识储备,以及要耗费时间精力,掌握的知识太多,很难在短时间内形成自己的文化氛围,新人很难走进去。

中国相机收藏家李晓璘和周华

4、老一辈人收藏相机,很多靠的是情怀,对年轻人吸引力不大。

现在的年轻人无法理解照相机过去在人们心目中的印象和“社会地位”,当手机就快“一统天下”时,很难理解这东西有那么重要吗、那么好玩吗?值得花大钱买来收藏吗?

我国的相机收藏领域形成快四十年了,这些年也是经济发展,国力上升的更好时段。这一代相机收 用大半生了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情怀与爱好,终于守得云散见天日,熬成了有馆藏、有成果、有书籍出版的相机收藏家,但也面临着年纪越来越大,后继无人的囧境。

是不是其他的收藏领域,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呢?

(注文图都是书影写作和拍摄,非书影发布就是抄袭,请尊重产权,非允许不要转载)

老相机让你也可以成为收藏家 90年代老相机大全

Copyright@2015-2025 白癜风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