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人杨丽萍视频(杨丽萍:“我是生命的旁观者”你肯定遗憾,只是

生活常识 2023-04-16 21:28生活常识www.baidianfengw.cn

杨丽萍曾说我是生命的旁观者 杨丽萍“我是生命的旁观者”你肯定遗憾,只是不敢承认

曾有人评论杨丽萍,

说她即使再美丽,

也是一个没有儿女的“失败女人”,

杨丽萍说

“有人的生命是为了传宗接代,

有些是享受,有些是体验,有些是旁观。

我是生命的旁观者,

我来世上,就是看一棵树怎么生长,

河水怎么流,白云怎么飘,甘露怎么凝结。”

短短的几句话里,

充满着对生命各种姿态的尊重,

没有去贬低“传宗接代”,

也没有去捧高“旁观者”

多元的价值体系折射出饱满成熟的人格。

但仍有人反驳说

“你肯定遗憾,只是不敢承认。”

说真的,

这种反驳让人不舒服。

你不是她,焉知她之乐。

万事万物都有AB两面,

生命永远充满局限,

人这一生,

无论怎样选择都会有遗憾,

毕竟多元的价值体验,

短暂的一生,无法一一尝试,

你只能选择,你想选择的人生模式。

对于杨丽萍来说,

也许享受不到天伦之乐是一种遗憾,

而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

无法拥有像她一样精神上的致享体验,

又何尝不是一种遗憾呢?

不婚主义的杨丽萍,

从来就没有宣扬过“不结婚”的好处。

她只是选择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并且做得光芒万丈。

而普通中年网友却自以为是地开始指点别人的人生。

思想观念的改变比任何事物都来得彻底而漫长,

自古以来的传统思想需要长久时间的改变,

才能根植于每个人的心中。

对于判断女性价值的探讨引发关注,也是常理之中。

留言里有一句话

所谓“活出了自我”都是蒙人的。

这个声音,代表着一个群体的声音。

TA们对“活出自我”抱持的是怀疑甚至是完全否定的态度。

认为“活出自我”是自私,是矫情,是自欺欺人。

那么,我们所追寻的“自我”,到底是什么?

被困在自己的本能之中的人看不见“自我”

疫情期间,

我写过一篇关于婚姻的文章,

主流思想是主张女性独立,

主动去掌控自己的人生。

一位男性读者找我理论,

认为我是在蛊惑女性不安分守已,

他认为女性就应该相夫教子,

正因为现在有了这些鼓励女性独立的文章,

才让现在的女人们要翻了天了,导致家庭的不稳定。

,我把他拉黑了,

夏虫不可语冰,不想浪费时间。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信念系统,

它是养育者的价值观,

成长过程中的社会文化的价值观,

以及我们所生活的阶层文化价值观渗透进个体所构成的。

当我们渐渐认同且内化了这些信念系统,

那么也会变成我们期待自己或别人能成为的样子。

女性不应该有过多的主张和思想,

乖乖的相夫教子就好了,

这是这位男读者的信念系统。

正如评价杨丽萍的那位女性一样,

生儿育女,

是千百年来传统女性传宗接代的固化思维习惯,

这是多数人的信念系统,

我们从来没有跳出过自己的信念系统,

一切都是命运推动下的自动化反应。

在印度和泰国,

那些驯象人,用一根小小的柱子,

一截细细的链子,拴住一头千斤重的大象,

这很荒谬。

但那是因为在大象还是小象的时候,

就用一条铁链将它绑在水泥柱或钢柱上,

无论小象怎么挣扎都无法挣脱。

小象渐渐地习惯了不挣扎,

即使长成了大象,可以轻而易举地挣脱链子时,也不挣扎。

我们其实也像小象一样,

一出生,就开始被驯化,

应该如何,不应该如何;

男人应该是什么样子,

女人应该是什么样子;

一个人当了妈应该是什么样子,

当了爸又应该是什么样子,等等。

对很多人来说,

即使拥有比动物复杂得多的大脑,

却依然是本能性反应的奴隶,

从来也没有认识观察过自己的行为、动机、意图、习性,

结果看似是“自己”做了一个决定,

实际“自己”从来没有真正存在过,

一切都是本能在驱动。

就像我们身边常常所见的一类人,

他们抱怨一件事很多年,

同一种视角,同一种感受,

多少年来,

从不厌倦地讲着同一个版本,从未改变过。

老年之后的人格模式和年轻时甚至没有多大区别,

这么多年来,

一直困在自己的本能之中,

完全停止了自我的成长和扩充,

并没有真正去触碰那个真正的自己。

人被困在自己的本能之中,

也就看不见“自我”,

也永远不可能去做或去理解本能之外的事。

刻意追寻特立独行的人找不到“自我”

小菲在事业单位上班,

她觉得自己的人生太平淡无聊,

大家都是这么朝九晚五的上班,

实在没有意思,自己要做点一样的事出来。

她羡慕大冰式的“浪迹天涯”,

于是,她决定,

要去到人人都羡慕的诗和远方……

她不希望自己泯于众人之间,

于是开始刻意追求特立独行。

于是,上个班,三天打渔两天晒网,

在朋友圈晒完“浪迹天涯”的风光,

收获无数个点赞之后,

后半个月开始喝稀饭。

,因不安分工作,

险些把工作给丢了。

有时,人的优越感,

在于“你看,我过出了你们羡慕的人生”。

但,其实不是。

“刻意追求和别人不一样”的想法,

在潜意识里是这样的

希望别人对我有不一样的看法。

不希望别人觉得我平庸且乏味。

一个人将重心抵押在“别人的看法”上,

是因为不确定自己是谁,

所以才需要从别人的评价中获得价值感和存在感,

总在通过别人的眼光来做自我确认。

在这个世界上,确实有很多人,

被别人的眼光制约,

关心别人怎么看自己比关心别人多,

关心自己给别人什么印象比关心自己多。

刻意追寻特立独行,

找不到“自我”,

只能通过个外面的世界对自己的回应来确认自己的价值。

为了证明自己而自我设置框架的人活不出“自我”

很多时候,

我们“觉得”我们应该是一个优秀的人,

一个能够体现我们自身价值的人,

一个能够达到我们目标的人,

才是真正活出自我的人。

众所周知的万达44岁女高管徐毓跳楼身亡事件,

曾引无数唏嘘,

这位颇有名气的商界女强人不优秀吗?

她是优秀的,

但她真的活出了“自我”吗?

我并不这样认为。

我们应该多问问自己,

如果没有优秀没有成功,

那自己还是有价值的吗?

如果没有成功,你的归依之处在哪里?

那些我们自己创造出来的东西,

原本是来服务于我们的,

比如金钱,比如某个官衔,比如某个卓越的技巧。

但一旦我们开始依赖它甚至沉迷于它时,

就变成了瘾。

比如坚强瘾、独立瘾、付出瘾、优秀瘾、工作瘾、懂事瘾……

我们上瘾的事情越多就越不自由,

就会陷在这些瘾当中看不 正的自己,

你的创造物就会把你毁灭掉。

失去它你会觉得无所适从,

你会茫然,你会觉得自己没有归依之处了。

更重要的是,

当你自己不完整时,

即使你仍然拥有你的优秀,

你却无法享受它,

你会非常疲惫、紧张,害怕被取代,

提防更优秀的人出现,

需要随时随地抽打自己加快脚步。

显然,对于很多人来说,

保持优秀已经变成一种强迫性重复,

错把我们对自己的要求、

社会蓝本对我们的要求、

外界对我们的看法,

错当成了“自我”。

当你没有活出真正的自我时,

你才需要通过优秀来证明自己,

但当你为了证明而努力时,

无论是拥有你所创造的成果,

还是正在失去它,

你都不可能真正地开心。

真的“自我”,

是重视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放下证明自己的执念,

是纯然的享受和投入,

是一种自然的能量流动,顺势的状态。

孔融让梨的故事,

家喻户晓,

我们也经常用这个故事教育我们的孩子要懂得谦让。

我也在想,

当我们把这件事作为典范向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宣扬的时候,

孩子本能的就想要个大的梨,

这个孩子就是坏孩子吗?

幼小的孩子尚未形成完整的价值观,

在他们不明就里的情况下,

这样的教导必会让那些,

希望留下大梨的孩子有沉重的羞耻感,

导致他们的性格要么变得隐忍和压抑,

要么叛逆和愤怒。

一方面有着出于本能的需要,

一方面这种需要又被大人灌输的价值观强烈压制。

而我们更应该告诉他们的是,

谦让是美德,

但应该建立在自愿的基础上,

如果你不愿意,

那么请尊重你自己的真实的需要,这并没有错。

一个人,

被压抑的需要,

到并不会因为这些自我压抑而消失,

它们依然会在那里,

只是以一种更隐蔽、更迂回的方式呈现出来

——要么根本就彻底否认自己的需要,

对他人各种讨好;

或者把属于自己的个人需要,

包装成一种更正确的、更符合社会标准的道德准则去要求别人。

只有敢于承认和面对自己的需要,

你才变得真实有担当。

无论我们要求别人做什么,

还是拒绝他人做什么,这里面都有我们自己的需要

敢于直面和承认自己的需要,

并为此负责,

能够理解并尊重他人的需要,

这才是真的爱自己,真的活出了自我

只有当你成为自己时,

所有的成就都是在轻易地显化和创造,

你做任何事都是为自己而做,

没有期待、

没有附加条件,

在做那件事本身时就满足了,

总是活在当下,

而且总是专注而喜悦的。

杨丽萍早期综艺视频 杨丽萍怎么保持身姿

Copyright@2015-2025 白癜风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