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有多迷信(刘秀迷信谶纬)
什么叫宣捕 刘秀为何要将迷信书籍列为官方教科书?因为宿命的安排让他战栗
光荣与艰辛——努力中兴汉光武(63)
主笔江湖闲乐生
东汉建武三十二年(公元56年),坐了半辈子皇帝的光武帝刘秀收到了手下名臣、议郎桓谭上的一封奏折
“观先王之所记述,咸以仁义正道为本,非有奇怪虚诞之事。盖天道性命,圣人所难言也。自子贡以下,不得而闻,况后世浅儒,能通之乎!今诸巧慧小才伎数之人,增益图书,矫称谶记,以欺惑贪邪,诖误人主,焉可不抑远之哉!臣谭伏闻陛下穷折方士黄白之术,甚为明矣;而乃欲听纳谶记,又何误也?”
原来,当时光武帝刘秀正迷信谶记,多以它来决定疑难、乃至国家大事。所谓谶记,就是所谓的预言书,多是一些让人看不懂的文字和图画,借以附会而预言未来。据说刘秀虽是一代圣主,却对这个特别痴迷,史书上说,有一次刘秀读谶书,读得过于入迷,突然昏了过去。所谓“读书读昏了头”大概就是这个样子吧。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既然皇帝都怎么喜欢,官家子弟自然不能不学,于是从此儒家谶纬大盛,各大儒学宗派都开始研究图谶学,竟而渐渐将儒学发展为儒教,具有了完整的宗教神学体系。而桓潭作为一个坚定的无神论学者,他对此等态势自然是坚决 、坚决反对的,但刘秀对他的批评与劝谏都置之不理。并在一次朝会上当众问桓谭道“今公卿商议修灵台(天文观测台)之处所,朕欲以谶决之,何如?”桓谭心说你明知道我反对谶的你还问我,我就偏偏不退让,于是坚持己见说“臣不读谶。谶非经也!”刘秀大怒““桓谭非圣无法,将下斩之!”桓谭赶紧磕头求情,磕的脑袋出血,刘秀才饶了他,将他外放到淮南偏远之地去当郡丞,桓谭在赴任途中郁郁而终。
而对于桓谭的死,我在史书上没有看到刘秀的半点愧疚之处,因为没过多久,他就“宣布图谶于天下”,竟然把图谶提升为了官方规定的功令必读书。过去这方面的书,就是再火,也是有点歪门邪道的偏科,被称为“秘术”。而现在刘秀把竟然将此秘术登堂入室,乃至跟四书五经一样,都列为了儒家的重点学科,而使其成为东汉官方意识形态与统治思想,具有了高度的神圣性,刘秀及其之后的东汉帝王,不管用人施政、各种重大问题的决策,都要依谶纬来决定;对儒家经典的解释,甚至也要向谶纬看齐。至建初四年(79年),汉章帝更是召集太常、大夫、博士、议郎、郎官及诸生、诸儒齐会白虎观,讲议五经与谶纬,章帝亲自裁决其经义奏议,最终由大儒班固整理撰成《白虎通义》,而将谶纬与五经融为一体,试图统一经学,建立儒教神学。谶纬的地位一时达到更高点。
刘秀贬斥桓谭、宣布图谶后的第二年,也就是建武三十三年(公元57年)正月,刘秀离其去世只有一年,可谓非常衰老,但这时他读到了一本谶书《河图会昌符》,上面有一句话说“赤刘之九,会命岱宗”。竟然马上就一改常态,吵着要去泰山封禅。群臣都很奇怪,四年前你身体好的时候我们劝你去封禅,你却说这样既劳民伤财又好像太显摆,坚决不同意。这次怎么主动嚷嚷着要去爬泰山呢?
原来,刘秀读到的这句谶语的意思是说刘汉皇朝的第九代皇帝(刘邦到刘秀正好九代),应该去泰山际会天命,向老天做述职报告——刘秀心想这封禅大典虽然劳民伤财、又辛苦麻烦伤身体,但这老天爷既然通过谶语通知我了,我总不能不去吧!否则若违背天意,恐引起天怒啊!
于是,当年正月二十八,刘秀带领文武百官与王侯贵戚离开洛阳,浩浩荡荡赶往泰山,只花了半个月,便长途跋涉来到了千里之外的泰山脚下,先斋戒七日,然后拖着老迈的身躯开始爬山。古时泰山,交通不比今日,极其险峻难攀,即便提前派了一千五百民夫上山整修道路,仍是崎岖难行,这些个老领导平日养尊处优惯了,何曾受过这等苦楚,不少人体力不支,僵卧石上小憩,老弱者更是直接晕倒路旁,也没人搭理,过了好久缓过气来,接着再往上爬。刘秀身为皇帝,虽有步辇乘坐,但因为年纪太大,也折腾的够呛,一整天大典下来,直到深夜才摸黑下得山来。
为了谶语,为了荣耀,刘秀与一些老臣至少把自己的寿命折腾少了好几年。三月份,积极倡言并主持操办封禅的司空张纯死在了回程的路上;司徒冯勤也只再过三个多月便病重去世。而刘秀比他们也就多撑了一年而已。
现在问题来了,刘秀身为一代圣主,却为何对迷信的谶语如此执念呢?
其实,这不怪刘秀,这谶语实在由不得他不信,因为这宿命的安排,冥冥之中似有天意,实在太诡异了!所以刘秀一生崇尚节俭,做什么都不舍得花钱,唯独对各种敬天祭祀活动,他非常舍得花钱,他对“天”的信仰与敬畏,是发自真心的。
在三十多年前,刘秀只是乡间的一个朴实农夫,既不善应酬,又为人柔和谦恭,看不出半点枭雄气,这辈子似乎就是娶个农妇,喝点山泉,安然度过平淡而有点甜的一生;到后来去长安读了太学,有了点见识,其更大的梦想也就只是执金吾与阴丽华,高官美女足矣,何曾想过当皇帝!
,老天并不这么认为,它似乎对刘秀早已作出了另一副安排,那就是做皇帝,刘秀同意也好,不同意也好,这就是他的宿命。
什么,你不信。不信的话,你可以看看刘秀的一生,由不得不信哪!
早在刘秀出生之前,天下就已流传着“刘秀当为天子”的谶语。为此,王莽新朝的国师刘歆还将自己改名为刘秀,试图冒领,结果事败自杀,受到了老天的惩罚。
而刘秀出生之时,老天仍然在不遗余力的展示自己的天意。
刘秀出生在济阳,因他爸是济阳县令,而济阳县衙又太过卑下潮湿,他爸就偷偷打开县衙旁汉武行宫的后门,让他母亲在行宫中待产,刘秀出生的那一刻,整个行宫突然赤光四射,一时亮如白昼。他父亲大感奇异,于是找来算命师算上一卦。算命师屈指一算,顿时被天命吓了个半死,说了句“此兆吉也,不可言。”然后落荒而逃。
济阳老百姓也永远记得刘秀出生的那一年,因为县令的儿子一出来,济阳县便迎来了久违的大丰收,更出现三株神奇的嘉禾,每株一根茎九个穗,且比一般的作还物要长一二尺,甚至还有乡民多次看到了凤凰在济阳上空聚集。
这么多的祥瑞,一个接一个,实在让人不得不对此产生想法。
接下来刘秀到了十六岁,跟随家人回到老家舂陵后,著名的望气者苏伯阿途径舂陵,忽然莫名其妙发表了一个惊人言论“美哉!王气郁郁葱葱。”
一切的一切,似乎都在预示着一股神秘力量正在慢慢积聚之中。
而到了刘秀二十八岁之时,也就是舂陵刘氏将要起义的前夕,南阳谶纬大师蔡少公又当众宣布“依老夫所搜之谶,刘秀当为天子。”
谶者,诡为隐语,预决吉凶,都是非常隐晦的,如此便可衍生出多种解释,以增加应验的概率。可刘歆与蔡公找到的这条谶语,竟如此直白,指名道姓,不容置疑,难道说,刘秀这个老实巴交的乡下农夫真有一天会当上皇帝?
刘秀不信。他的哥哥刘縯更加不信,且不说王莽势力正强、天下英雄又那么多,就算在刘氏宗族内部,也都人才辈出,比刘秀名气大、能力强的数不胜数,至少刘縯就自认为比刘秀更适合当皇帝。
,接下来事情的发展,一件比一件出乎意料。冥冥之中,老天似乎在一步步的为刘秀能当上天子铺路。
李通好好地当着他的宛城大富翁,却偏偏要相信“刘氏复兴,李氏为辅”这样的谶语,拼 也要拉着舂陵刘氏一起造反。
王莽好好地当着他的皇帝,却偏偏要折腾,搞什么“托古改制”,结果搞得天下大乱义军纷起。而王莽好不容易纠集了百万大军给大将王邑让他去镇压,而王邑有那么多地方可以去打,却偏偏脑子进水要去惹刘秀、死乞白咧非得打一个小小的昆阳,结果被一通陨石、暴雨砸的落花流水全部玩完儿!
这也就算了。接下来刘玄当上了皇帝,又不好好当,非要作死去得罪赤眉军,结果被赤眉攻破长安给 了。
后来赤眉军得了长安、拥立刘盆子为帝;可他们又不好好坐江山,非要烧杀抢掠,杀得长安绝无人迹、抢无可抢,最终饥困交加、只能栽到刘秀的口袋里投降。
就连刘秀的老哥刘縯,也在前途一片光明之时非要作死,结果惨死在绿林军的暗算之下。如果刘縯还活着,这皇位无论如何也轮不到刘秀来坐。
还有,自从刘秀跟随老哥刘縯起兵以来直至称帝,他先后参加的战役不知凡几惨烈如小长安之战,刘氏宗族死伤过半,刘秀二哥战死、二姐被杀,偏偏刘秀活了下来;夸张如昆阳之战,刘秀引三千死士为前锋,直冲百万莽军,亲冒矢石,在枪林箭雨之众竟然毫发无损,连个伤疤竟都没留下;还有惊险如尤来之战,刘秀与大部队打散,被流民军迫至一处高崖边,刘秀誓死不愿被俘,只能跳下悬崖,但他竟像武侠小说中的主人公般,命大到离谱,跳崖都死不了。
此何解?此何解?
刘縯死后,刘秀被派去河北宣抚,这简直就是一道送命题。燕赵民风彪悍、幽州突骑精锐、河北宗室跋扈、野心家遍地,还有百万流民武装,这简直就是龙潭虎穴,刘秀却只能带了几十个人前去招降纳叛,结果理所的遭到了追杀,而只能惶惶如丧家之犬,千里逃亡,可刘秀却又得以数次大难不死、死里逃生——滹沱河好好的奔腾着,听说刘秀逃来了,一夜之间结成坚冰让他们通过;还有一次刘秀在暴风雪中迷了路,也会突然冒出个白衣老父指点他们去信都找到支持力量。
最夸张是后来的铜马之战,四十万铜马军投降刘秀,刘秀却上演了一出“单骑劳军”,来安定降卒之心——此等举动虽大智大勇,却未免太过轻率鲁莽,若铜马降卒中但有一二 ,刘秀必有死无生。
但刘秀仍是没事儿,四十万铜马降卒之中,竟然没有一个 ,甚至连一个扔鞋子的反对者都没有。刘秀在铜马营中与兵同乐,其乐融融,和谐的让人不敢置信。
此何解?此何解?除了奇迹,除了天意,无法解。至少对于刘秀这样的古人来说,他只能相信这是上天在为他指引道路。他这辈子,注定就是要当天子,所以没当上之前,绝无可能会死。
至此,我们终于能够理解。当年诸将劝刘秀称帝,刘秀以更始帝刘玄尚在,几次三番拒绝;而当儒生强华带着谶书《赤伏符》出现,献上一句“刘秀发兵捕不道,卯金修德为天子,四夷云集龙斗野,四七之际火为主“的谶语后,刘秀就立刻称帝了。
至此,我们也终于能够理解,刘秀为何对图谶如此之执迷,为之生,为之死,为之昏了头。因为他这辈子有太多的命中注定,这让他感到战栗、感到痴狂——刘秀当为天子,当也得当,不当也得当,逃不掉,躲不开,这就是宿命。
刘秀迷信谶纬 刘秀记载在哪本古籍书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