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被遗忘的14万中国人(一战遗忘的14万劳工)

生活常识 2023-04-18 21:45生活常识www.baidianfengw.cn

千万人丧生的之一次世界大战,原来是一群亲戚打架 一战中被遗忘的14万中国人

每年11月11日英联邦国家国殇纪念日上,民众总用着这样的方式来纪念之一次世界大战中牺牲的军人,这场战争向全世界宣告了武力的恐怖。硝烟、鲜血和轰鸣让整个欧洲为之震颤。十万、百万、千万成为了描述生命流失的因为我冰冷数字,在6500万参展人员的背后,有着一群黄皮肤黑头发的身影。

他们来自遥远的东方,却投身到这场本不属于自己的战争。他们为协约国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是一战中被遗忘的14万人,他们有着一个共同的名字——中国劳工旅。

1914年6月28日,萨拉热窝的一声枪响撕开了欧洲诸国仅存的和平面纱,战争的阴影迅速笼罩了整个欧洲大陆。澳、德、俄、法、英、意等国先后投入了战争。残酷的战争一次次刷新着人们对伤亡数字的认知。凡尔登、萨姆河让英、法、德几乎流尽了一滴血。参战双方的年轻一代几乎都被送上了战场,但新兵投入的速度却远远追不上死神的脚步。各国为了补充前线损失的兵员,不断降低标准从民间征召大量新兵,这又导致了后方劳动力的匮乏。工厂缺人,农田缺人,到处都缺人!无论是前线还是后方,都被这个问题深深困扰,到后来运送物资的人员都严重紧缺。该如何破解这个难题,英法将目光投向了人口众多的中国。

当时的中国正值北洋 的混乱统治时期,国力孱弱、外交困顿、屡战屡败,对战争有着近乎本能的恐惧。北洋 害怕卷入战争,也害怕日本的侵略。一战的战火刚一燃起,北洋 就宣布中立。日本方面却对此却毫不在意。他们早已决定借其他帝国主义国家无力东顾的时机,扩大对中国的侵略。就在北洋 宣布中立的第二天(1914年8月7日),日本内阁就通过了参战决定。8月23日,日本对德宣战,兵锋直指德国人占领的青岛。11月7日,日本从德国手中夺下青岛,双方举行#34移让礼#34。战斗的胜利让日本人更加狂妄,他们顺势提出了 的#34二十一条#34,想要一举独占中国。

消息一经传出,国内各界民众义愤填膺。全国掀起了强烈的反日浪潮,要求毁约决战,严惩卖国贼。内外交困的北洋 这是找到了英国,但英国方面却表示,日本也加入了协约国,成为了盟国,他们不能 盟国,中国参战的提议很快被他们拒绝。这番言辞的背后,其实是中国国力太弱,英法不愿因中国而得罪日本。

1916年夏,欧洲战事不断升级。面对前线不断的伤亡,英法对中国的态度逐渐发生了改变。他们迫切的希望北洋 能够派遣劳工奔赴欧洲战场,协助协约国。面对这一机会,梁世怡等人提出了#34以工代兵#34的策略。以派遣劳工为筹码,加入协约国阵营正式参战。这样既可以省去派遣军队参战的费用,又能在战后作为战胜国,在谈判桌上赢得一定的地位,还可以让这些工人学习到国家现代化所需要的技术。在现实需求面前,英法不再顾忌日本,同意了中国的要求。

1916年5月,一家名为惠民公司的机构正式揭牌。这家公司名义上是民间的,实际上却是由中国外交部和法国 联合创建,负责为法国招募劳工。这期间,英国也通过了中介机构开始招募劳工,英法两国主要招募对象是山东人。他们在胶济铁路沿线设立了招募点,四处张贴告示。开出了极为优厚的条件受雇于法国的劳工需要签署一份五年的合同,每周有一个休息日,食宿、衣服免费,每天可以得到2.5法郎的薪酬。按照当时的汇率(一法郎折合0.36块银元),每月大概可以得到23块银元。英国的合同则较为苛刻,日新一法郎(每月折合9块银元),劳工的家属每月可领取十块银元的补助。这些补助劳工们无法拿到,统一存在中国的一家银行里。所有劳工签署的劳务协议都有这么一条#34绝不参加军事行动。#34虽然工资仅为英国普通士兵的一半,但对于当时冬无御寒衣,家无隔夜粮,生老病死无人过问的中国农民来说,这是他们在国内收入的十倍,已经是不敢想象的了。为了谋求生计,数以万计的劳工远渡重洋,冒险求生。踏上了这条生死未卜的道路。

招募的流程非常简单。民众到报名点报名,工作人员简单目测,只要看起来年轻体健,就可以进行登记注册。由于应招的人大多数是来自社会底层的农民,目不识丁,根本看不懂合同中的各项条款,更不用提用法律保护自己,只知道按下手印,就能让家人过上好日子。他们没有意识到,等待自己的将是一场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惨烈战争;也没有意识到穿越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的航行有多么艰险。为了防止反悔,一旦画押,劳工们就在军警的押解下送至港口,登船起航。然后经南海,横穿印度洋,取道苏伊士运河,跨越地中海,抵达欧洲。

1916年7月,首批法国雇佣劳工从天津港出发,历经了三个月的波折抵达马赛。1917年1月18日,首批英国雇佣劳工1088人从威海港出发,向着远方的欧洲驶去。可刚刚出发一个月,一个可怕的消息就传了过来法国运输船阿索斯号在地中海被德国潜艇击沉,543名中国劳工魂断大洋。英国 得此消息后,紧急更改了劳工船的路线。掉头穿越太平洋,从陆路穿过加拿大,途经大西洋,抵达了终点。也正是因为此次袭击,北洋 有了对德国宣战的理由。2月9日,中国向德国提出 。#34迫于逼不得已,势将与贵国断绝现有之外交关系。#34 8月14日,中国正式对德奥宣战,成为协约国的一员。从那以后,前往欧洲的劳工要么绕过非洲大陆取道好望角,要么横穿太平洋、加拿大、大西洋。对于很多一辈子未曾见过大海的贫苦农民来说,这样漫长的旅程如同噩梦。大洋之上,海天相连,茫无边际,船舱之中,头昏脑胀,不辨四方。劳工马春苓在他的《赴欧杂志》中写道#34船初出洋,人人不服水性,类皆呕哇昏倒。申者、吟者、叹者、泣者,愁惨之声满仓皆是。#34

由于之一次世界大战主要战场在法国,,英法雇佣的劳工们都要先抵达法国的华工分发处,再分配到欧洲各地服役做工。抵达欧洲后,劳工们发现,之前英法许诺的#34绝对不会上战场#34 完全就是虚伪的承诺。一部分运气比较好的进入到了兵工厂、重工业企业、汽车公司和港口管理部门,而大部分人则被分派往法国北部物资运转要地,负责弹药装卸和运输,而这些地区,正是同盟国飞机的重点轰炸区。马春苓在他的《赴欧杂志》中记载#34惟夜间帝国飞机,潜入内地投掷炸弹…故各营之中,皆备地穴或沙屋以避之。一夜之间,常奔避数次。故在该地驻七八个月,未尝解衣而寝。#34

这些一辈子劳作于田间的农民,刚刚走出农业国家的大门,就被裹挟进当时人类更先进、最惨烈的战争。为了躲避敌人的炮火,他们#34日营工作,筋疲力困;夜避飞炸,心惊胆裂#34,稍有不慎,就会卷入弹雨的漩涡。

根据英国首相乔治回忆,在法国加来和敦刻尔克工作的中国劳工就曾多次遭受德国空袭,其中一次空袭就让8名劳工丧生。到了战争后期,英国人甚至直接将劳工们送往了前线,命令他们修筑桥梁、铁路,或者干脆向前线运送弹药,清理战场,挖掘战壕,维护阵地。一名名叫张邦永的劳工后来回忆,他们工作的地方和敌人的战壕仅仅相距50米,劳工们就站在敌人的面前挖战壕,战壕挖好后,英国士兵才进来。炮火纷飞下,中国劳工们赶着英法士兵不愿干的脏活累活,一周七天,日以继夜,不能停歇。但这些远不是终点。

1917年,法国皮卡第的一场战斗中,德国突破了英法联军的防线,还在挖战壕来不及撤退的劳工们,只能拿起铁锹、镐头与德国展开惨烈的肉搏,等到援军赶到时,大部分劳工已经魂断异乡。

我们无法想象面对前途的渺茫,死亡的恐怖,巨大的压力,这些劳工是一种怎样的心情。或许正如他们留下的《明心曲》一诗所言#34一为迁客去西欧,回望山东两泪流。 骨肉时牵万里梦,韦韝怎奈五更愁。 心驰利欲复何悔,恍然睡觉已三秋。 若熬三年归期到,只见枯骨不见肉。#34

尽管劳工们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他们却没有得到盟友们应有的待遇,歧视、剥削时刻围绕在他们身边。法国雇佣的劳工相对自由,可以穿着平民的服装外出,与民众别无二致。而被英国雇佣的劳工却如同生活在集中营,每个人手上都套有标注了工号的身份牌,住在由士兵守卫的营房里,每500人编为一只劳工队。不经允许不能离开营地,不能和士兵、当地工人乃至平民交往。走出营房时,必须身穿制服,以便和平民区分。曾经许诺的每天1法郎的报酬也被克扣了一半,每月最多可以写两封信,信的内容必须经过军方检查。甚至不能使用英国士兵的洗手间,因为英国人相信中国人中流行着沙眼病。一旦有劳工不听话,英国人就把他们的鞋子、衣服全部脱掉,把他们绑在桌子上,一直鞭打他们直至流血,接下来,英国人用刷子和热水将他们擦干净,不留下痕迹,然后将他们送往劳工营的医院。繁重的劳动,艰苦而不稳定的生活条件使得劳工们很容易受伤,很多人死于工伤事故和疾病、特别是1918年爆发的大流感。

长久的压迫和非人的待遇让劳工们忍无可忍,彻底爆发。1916年到1918年,中国劳工参与了25次骚乱和 。1917年9月,敦刻尔克 事件中,两名劳工被守卫打死。这群穿越了大洋、历经了生死、帮助了#34盟友#34的中国工人,却死在了#34盟友#34的枪下。面对老公们在欧洲遭受的诸多不平等待遇,中国 成立了乔工事务局,责令驻法公使馆选派#34保工委员#34,专职负责赴法劳工的权益保护。弱国无外交,中国方面的种种 石沉大海。

1918年,之一次世界大战终于结束。战争期间,先后有14万中国劳工远赴异国,参加了这场本应与自己无关的战争,他们中有10万人受雇于英国,4万人受雇于法国,其中1万人被转掉给了后来参战的美国。

战争虽然结束了,但劳工们的工作却仍未停止。一战停火半年后,依旧有着8万劳工留在欧洲清理战场。当士兵们为胜利而欢庆时,劳工们则在清理未爆弹时继续牺牲。

直到1921年,劳工们才陆续回到了中国,共计约11万人。回国后,他们发现,曾经许诺用来存放补助的银行早已倒闭。他们承受着疾病、伤痛、狂轰滥炸换来的血汗钱全都打了水漂。剩下的人除了因法国管理宽松,待遇较好,战后留在法国、比利时结婚生子的,还有2万人渺无音讯,埋骨他乡。他们之中留下名字的,仅有1874人。

整个一战,中国劳工为协约国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任劳任怨,冒着生命危险,抢修铁路,护理伤员,运送物资,为英法联军提供了巨大的后勤保障。1918年担任中国劳工旅第二大队的指挥官马尼克·格尔曾评价,#34来自山东沿海的这些中国工人是左右着战局的重要因素之一#34。中国劳工旅共获一次#34英国战争勋章#34、五次获#34军功奖章#34、两次获#34皇家集体铜质勋章#34。

战争结束后,中国却没有因劳工的贡献获得应有的尊重和承认。法国的画家们在战后画了一幅象征一战胜利的巨幅壁画《战争万神殿》,上面有着23个胜利国军队和国旗的身影,唯独缺少了中国。后来经过技术检测,画中美国人图案的背后,就是被抹去的中国。

在后来的巴黎和会,中国也没有被当作战胜国来对待。中国提出的收回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被断然拒绝,《凡尔赛条约》明目张胆的将德国在山东的特权 给了日本。那些血洒异国的劳工同样被人忘却,直到1988年,法国 公布了有关中国劳工的文献,这段历史才大白于天下。

很多人忘了他们,但他们的付出和牺牲却没有白费。劳工赴欧参战,是中国参与世界重大事件的开始,是中国人为世界和平做出的特殊牺牲和贡献。正是中国劳工的血汗,甚至生命的付出,才确立了中国在之一次世界大战中稳定的战胜国地位,为后来胶济铁路及胶州湾等被侵占 的回收,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

在那个国力积弱、风雨飘摇、人见人欺的年代,他们为了生计远渡重洋,却让整个世界看到了中国人的勤劳和勇敢。正如鲁迅《华盖集》中所说,#34欧战时候的参战,我们不是常常自负的吗?但可曾用《论语》感化过德国兵,用《易经》咒翻了潜水艇呢?儒者们引为劳绩的,倒是那大抵目不识丁的华工!#34

1998年11月2日下午,巴黎布迪谷公园,法国 为一战中在法国战场上牺牲的中国劳工竖起了一座纪念碑。上面用中法两国文字刻着纪念在之一次世界大战中为法国捐躯的中国劳工和战士。墓地中的每一座墓碑,都向东方遥望。

1917年,江苏农民朱桂生看到了一则广告带着至少五年的合同去法兰西吧!你的年收入将达到2000法郎,回来时你将成为大富翁!但怀揣着出人头地的梦,加入了14万人的滚滚洪流,向着异国的战场,头也不回的走去。

一战遗忘的14万劳工 一战中被遗忘的14万华工

Copyright@2015-2025 白癜风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