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粮食地图(中国粮食地图:千百年来,中国人民守护的饭碗从哪
中国有多少种食物?中国人民千百年来守护的饭碗从何而来?
手里拿着食物,但不要。不要惊慌失措。
食品关系到国运和人民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自古以来,粮食问题就是一个大问题,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发展和国家的安全稳定。一餐一粥也是来之不易。,吃广播的 大胃王 浪费食物不值得提倡。
中国发生了什么变化?从古代到现代的s粮图?
一古代粮食地图南方逐渐超过北方
中华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夏商时期,黄河流域的主要粮食作物是黍稷。虽然当时种植了小麦,小麦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灌溉条件,在当时的生产力条件下不可能在粮食中占据主要地位。到了西周,水稻遍地开花,在西部的渭河中游、关中盆地北缘、北部的汾河中游、东部的泗水流域都有广泛种植。当时关中平原水资源丰富,成为重要的水稻产区。在《诗经》年,记录显示 稻子在十月收割,所以是春酒 , 农民庆祝小米和大米。,以及 池塘向北流淌,浸透了稻田 。这个池塘位于Xi的西峰和鹤嘴锄之间。安。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兴修水利,如西门豹、引张灌溉邺、 稻和梁最终诞生了。。中国 中国农业水平突飞猛进,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形成了关中农业区、关东农业区、江淮农业区和成都平原农业区四大重要农业区。其中,位于黄河中下游的关中农区和关东农区是我国的主要农区。
秦汉时期,由于灌溉条件的改善,小麦种植,尤其是冬小麦种植有了很大发展。西汉中期,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 建议大力推广关中地区冬小麦种植。西汉末年,氾胜之在推广小麦种植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目前,在黄河流域发现了许多汉代小麦的遗迹。与此,在南方 楚越之地。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农田水利的发展,水稻产量也在增加。巴蜀、江南、淮南、南阳、汉中都是当时重要的水稻产区。在北方,农田水利的发展也导致了水稻的扩张,河水灌溉盐碱地往往与改种水稻相结合。
关中平原测绘行星研究所
隋唐时期,统一的政权结束了割据,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和平的环境。关中地区因为是都城之地, 重视水利工程建设,成为中国最重要的粮食产区。
安史之乱后,中原动荡,大量北方人南迁,促进了华南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北方最重要的农业区河北、河南处于分裂半割据状态,战乱不断,生产受到严重破坏,朝廷不得不依靠南方的粮食来 向北运输。。柳岩是唐肃宗著名的财政大臣,他以善于安排漕运,使南粮北运得以顺利进行而闻名于世。贞元八年(792),权德舆建议 江和一旦熟悉了,就会有许多其他的资源,所以世界 美国的计划将取决于东南部。 湖南和江西也是如此。最多产大米,等熟了,价格极其便宜。 湖南 标准普尔。谭,桂,母鸡
北宋时期,南北农作物品种互换,北方的谷子、小麦、豆类传到南方,南方的优良水稻品种传到北方。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从福建推广到江淮流域。耕地面积扩大,梯田、圩田、沙田被大量开垦。靖康之乱后,大量北方人南迁,完成了中国 美国的经济重心向南方转移,南方的农业生产开始挤压北方。水稻成为南宋之一粮食作物,太湖流域苏州、湖州的水稻产量居全国之首。有一句谚语说。苏州和湖州成熟了,世界充满了 。,地处两广偏远地区的粮食生产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尤其是珠江流域,因其优越的自然条件成为另一个水稻主产区。依山傍水,颇有鱼米之乡的味道。
明清时期,江汉平原成为中国最重要的粮食输出地。明代中期,湖广省有一句谚语 湖广熟,天下足 。到了清朝,这句谚语更受很多人欢迎,甚至是皇帝。两湖粮食高产区主要分布在长江、洞庭湖、汉江以及湘、黔、澧、沅四河下游的平原地区。高产的记录就像湖北省江陵县,那里 附属于国家的良田每亩至少产五六石。。清代,四川的粮食生产有了很大发展,成都平原被称为天府之国。明清鼎革之时,对四川经济造成极大破坏,都江堰灌区年久失修严重。为了吸引外来劳动力进入四川,清 出台了各种优惠政策,有句话说 湖广填四川 。这些来自湖南、湖北、福建和广东的农民不仅是一群新鲜的劳动力,而且还带来了许多好的生产技术和新的作物品种。到雍正年间,他们已经有了 稻米生产之乡。被称为 所有省份的水稻谷,但四川生产最多。。当时成都平原水稻亩产达到4-5石、6-7石,就全省水平而言与两湖相差不远。再比如中国台湾省的发展,广西成为粮食输出大省,这些都表明清朝在粮食生产上取得的进步。
元明清的政治中心都在北京,粮食主产区几乎都在南方,水运就成了北京的主要粮源。在明朝, 曹亮一年赚了400万万石。,而在成化, 那些计划交换运输,改变运输和增加消费进入北京和连接两个仓库,每518.97万石 。清代北京人口众多,八旗官兵众多,粮食供应自然是重中之重。,随着泥沙在渠道中的沉积和其他因素,粮食运输的效果并不理想。道光、咸丰年间,北京出现粮荒。
运河航线来自央视。
, 南粮北运。can 不要北京所有的食物来源。当时,清 还积极开拓更远北方的粮食供应市场。奉天、绥远地区农业生产发展迅速,粮食产量远远超过当地人的需求,于是朝廷鼓励粮商将粮食运往北京。与此,官员们被派往北京 邻近的省份。吸引商贾来运大米,由天津和通州运到北京,帮助百姓 美国食品与饮料公司。,还下令粮商途经沿途地方时免交过路费。为了响应中央 的号召,地方 广泛张贴通知,鼓励商贩将粮食运往北京。
通过一系列
北、山西、绥远、察哈尔等地逐渐成为供应北京粮食的基地。清末,随着商业的不断发展,中央 还通过轮船招商局,赴江浙、湖广等地购买大米。这样一来,使北京的供粮渠道增多,粮食供给也有了更多保障。二古代粮食地图南方逐渐超过北方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在古代,粮食是最重要的国家战略物资。两国交兵,拼的就是综合国力,而当时综合国力中最重要一个指标就是粮食生产能力和粮食储备能力。毕竟动不动就是十几万甚至几十万人的拼杀,对于粮草的消耗极大。
秦朝统一天下的关键原因就在于粮食充足,积粟如丘山,远超其他六国。秦律记载,秦国境内到处都有万石一积的粮仓,甚至咸阳的粮仓储存有10万石粮食。秦自商鞅变法后就重视水利和水运物流,关中的地理形势也具备水运的条件。《战国策·楚策一》记载“秦西有巴蜀,方船积粟,起于汶山,循江而下,至郢三千余里。舫船载卒,一舫载五十人,与三月之粮,下水而浮,一日行三百余里;里敷虽多,不费汗马之劳,不至十日而距扦关。”
正是拥有堆积如山的粮食和便利的粮食输送能力,秦军才能以数十万披甲南征北战,所向无敌。后来,隋朝能够统一天下也是因为粮食充足,隋朝仓库的米直到唐朝建国二十年还在吃。
在中国古代,朝廷尤其重视战争时期的粮食问题。“深挖洞,广积粮,高筑墙”则是朱元璋打天下的方针。元末时天下大乱,群雄并起,朱元璋之所以能取得的胜利,与“广积粮”是有一定关系的。
如果朝廷解决不好战争时期的粮食问题,会导致粮价上涨,民心涣散。明朝万历初年及其后不到半个世纪,辽东的粟价上涨近十倍。辽东地处关外,作为明朝的边防重镇,驻扎大量的军队,后期又与后金战事不断,对粮食的需求常常是求大于供。即使与万历元年、万历六年、万历十四年这样的灾荒之年相比,当时粟价是每斗二三钱,有的达六七钱,也上涨了近十倍。最终,明朝 的粮食储备无法再供应辽东战事。
▲电视剧《虎啸龙吟》中,蜀国军队在偷偷割魏国陇上的麦子
,历史上许多战役,都有一方后勤和粮草被截断而军心离散。三国时期,最为著名的官渡之战,赤壁之战,诸葛亮六出祁山等,都因粮草决定胜负。
三现代粮食地图北粮南运
自改革开放以来,曾经肥沃的鱼米之乡,即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从传统的粮食主产区,转型成为现代化的工业重镇。由于这两个地区工业化、城镇化的速度太快,导致耕地减少的速度加快,粮食产量下降。,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农业内部结构已经调整,农民更倾向于种植附加值更高的蔬菜花果以及一些经济作物,比如福建安溪就有很多人种植茶叶;福建、浙江以山地丘陵为主,农村很多地方平均一户不到一亩耕地,粮食生产没有规模效应。
与此相对,那些经济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以及东北部地区,则转型成为粮食主产区。于是,中国的粮食生产向河北、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安徽、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四川13个省份集中。其中,富有黑土地的黑龙江成为中国最重要的粮食产区,中国50%以上的增产都来自黑龙江。黑龙江的主要粮食作物有大豆、水稻、玉米、小麦等,粮食总产量、商品量、调出量分别占全大陆的1/9、1/8和1/3,等同于每9碗饭就有1碗来自黑龙江。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的调查报告,早在2010年,中国粮食的供求格局已大致形成粮食供给有余的主要是东北区(黑龙江、吉林和辽宁)、冀鲁豫区(河北、河南、山东),长江区(安徽、湖北、湖南、江西)和西北区(甘肃、内蒙古、宁夏、山西、陕西、新疆)供给平衡略有余,供给不足的主要有东南区(福建、广东、海南、江苏、上海、浙江)、京津区(北京、天津)、青藏区(青海、 )和西南区(广西、贵州、四川、云南、重庆)。粮食外调的最主要省份是黑龙江和吉林,,内蒙古的粮食生产正在崛起,河南的粮食大省地位则在下降。
由于北方粮食生产已全面超越南方,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国的54.79%和53.44%,这导致历史上曾经的“南粮北运”,如今已经变成“北粮南运”,长三角、珠三角等高度城镇化、工业化、人口大量涌入的地方,需要大量调入来自东北等地的粮食。早在2000年初,粮食紧缺的浙江就提出了向东北“大粮仓”要粮的思路,在全国率先与黑龙江开展省际粮食产销合作。粮食自给率更低的上海,其粮食安全最早是由毗邻的江苏省保障的。,随着苏南经济的崛起,苏南的粮食已很难自足,苏北地区的供给也很难满足整个长三角地区。2004年后,上海与黑龙江省的粮食合作变得十分密切,几乎每年,两省市的党政主要领导均要会面,签署粮食产销合作的协议或项目。
四谁来养活中国
中国农业的更大现实就是,要用占世界不足9%的耕地,养活世界近1/5的人。
在中国民间,流行一句话中国人吃饭靠两个平,一靠 ,二靠袁隆平。 任内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制,从制度上解决了粮食产量不高的问题;而袁隆平通过人工水稻杂交技术,从技术上保证了粮食的增产。
杂交水稻对我国乃至全世界粮食产量的提高作出了重大贡献。目前,杂交水稻在中国的年种植面积约有2.3亿亩,占水稻种植总面积的50%,产量占稻谷总产的57%。每年全国增产的粮食超过200亿公斤,相当于一个中等省全年的粮食总产。由于杂交水稻获得巨大成功,袁隆平先后获得迄今惟一的国家特等发明奖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34科学奖#34等八项国际奖,在国际上被誉为#34杂交水稻之父#34。
▲袁隆平 中新社资料图
,中国水稻产量的提高不仅仅是因为育种技术的进步,除了制度释放的红利,还有化肥的贡献,以及中国农民“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辛勤劳作。,中国粮食产量始终在稳步增长,2010年突破5.5亿吨,2012年超过6亿吨,2015年达到6.6亿吨,连续4年稳定在6.5亿吨以上水平。2018年产量近6.6亿吨,比1996年的5亿吨增产30%以上,比1978年的3亿吨增产116%,是1949年1.1亿吨的近6倍。中国人均粮食占有量在2007年就已经高于400公斤,远超世界人均395公斤的水平,2015年更是达到人均约482公斤。
今年中国夏粮也仍然再获丰收,产量达到2856亿斤,相较去年同比增长0.9%,创历史新高。不过,未来我国人均口粮消费将稳中略降,饲料和工业转化用粮消费继续增加,粮食消费总量刚性增长,粮食消费结构不断升级,筑牢国家粮食安全的防线依然任重而道远。
▲中国粮食总产量(1996-2018)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2019年10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提到,“从中长期看,中国的粮食产需仍将处于‘紧平衡’态势,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这根弦一刻也不能放松”。人民日报也同样评论道“对于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任何微小的浪费都是一个惊人的数字。只有坚持一手狠抓粮食生产,一手狠抓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才能真正有底气将自己的饭碗端牢”。(完)
参考文献
郭松义《明清时期的粮食生产与农民生活水平》,《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集刊》第1集,2012年
珀金斯《中国农业的发展(1368—1968年)》,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
陈家其《明清时期气候变化对太湖流域农业经济的影响》,《中国农史》,1984年
侯家驹《中国经济史》,新星出版社,2008年
《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2019年10月
国家粮食怎么长期储备 中国粮食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