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以无为而治天下(圣人出 天下治)
牝鸡司晨 圣人出 天下治
牝鸡司晨是个成语,说的是三国时期的刘表。据说,他很惧内,是个妻管严,很多事情都是他妻子说了算,甚至在接班人的问题上,他也不能做主,弄的是矛盾重重。
几千年以来,中国人都主张男女有别。这种分别既表现在社会分工上,也表现在社会地位上。男主外,女主内;男耕,女织。这是社会分工。男尊,女卑,这是社会地位。
这样的社会分工和社会地位的区别,基于农业社会的生产力状况,基于封建社会的逻辑自洽。简单的说,在那个时代,生产力水平低下,更多的劳动是需要人的体力来完成,男人的体力强于女人,就是男耕女织。时间长了,就自然形成了男主外、女主内的分工标准,并由此上升到道德的范畴。社会分工决定社会地位,于是就有了男尊女卑。很显然,这里面的逻辑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到了近代,有些人才开始呼吁男女平等,我不知道这个主观愿望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逻辑关系。也就是说,我们的主管愿望必须与社会发展的内在逻辑相吻合,否则的话,愿望永远是愿望。
从建国以后的几十年的发展来看,小农经济的模式被打破了,男耕女织的社会分工也被打破了,妇女们基本都出来工作了。事实上,很多工作需要妇女来做,也适合妇女来做,男主内女主外的社会大分工也就不存在了。如此产生了新的矛盾,女人又主内又主外,负担明显加重。这显然是女人们不能承受的重。由此,一种新的社会分工便悄然诞生了,那就是老人主内年轻人主外。
从社会整体上看,这样的分工有其内在的逻辑,因为老年人毕竟没有年轻人干的多,也没有年轻人挣得多。如此说,不排除特例,肯定会有一些老年人也挣得多。
本文不探讨老年人地位的低下,主要想仔细分析一下年轻人。前文说过,既然男女年轻人都可以主外,那就说明他们的地位是可以平等的。由此带来的问题就是,在现代家庭里,年轻的男子和年轻的女子必然会产生矛盾和冲突。这些矛盾,有的可以调和,有的却不能调和,有的人可以调和,有的人则不可调和。可以调和则家庭稳固,不可调和则家庭势必瓦解。
如此看来,制定适应现代社会的伦理规范就是必然的了。我国的封建社会之所以长期稳定,与建立了一整套的伦理规范是分不开的。根据历史经验,建立这样的一套伦理规范,必须得由圣人来完成。
在春秋时期,原来的礼乐制度已经崩溃,孔子志在恢复,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为臣纲,夫为妻纲,父为子纲”,规定了人世间基本的规范。现在看来,孔子的主张可谓是提纲挈领,言简意赅。
社会发展了,我们的伦理道德也必须要发展,建立一套适应时代的社会规范,规定基本的社会秩序,应该是个必然。
圣人出,则天下治!
这是一个基本的历史规律!
圣人向南而治 圣人治天下出自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