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原生家庭(孔孟是怎样教子的)

生活常识 2023-04-20 13:50生活常识www.baidianfengw.cn

孔子墓中有孔子遗体吗 从心理层面去看原生家庭的孩子为何孔孟幼年丧父却可以成为圣人

孔子和孟子都是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对中国的文化思想有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如今孔子大学在世界各地创办,宣扬中国文化,而在几千年前的春秋战国,命运为何独独选择了孔孟二人作为儒家的经典代表呢?

儒家与佛教

家庭背景

孔子

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於尼丘得孔子。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字仲尼,姓孔氏。

在后世对孔子的身世描述中,可以知晓孔子的父亲是老来得子,孔子只有三岁大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并且孔子的父亲孔纥(又名叔梁纥、公叔纥)在鲁为卿大夫,曾任陬邑宰。

但在历代学者在谈及孔子时都会有所避讳的一个事实——孔子实际上是一名私生子。

孔子

丘生而叔梁纥死,葬於防山。防山在鲁东,由是孔子疑其父墓处,母讳之也。

父亲死后,被葬在鲁东,而孔子生于鲁昌平乡陬邑。当孔子问及母亲父亲葬在何处时,母亲却对此避而不谈。由此可以看出,孔子并非豪门世家真正的公子。

孟子

关于孟子身世的记载,远远没有孔子多。最令人熟知的便是孟子的母亲。

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zhang]氏守节。

所以,作为儒家思想又一集大成者的孟子,虽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思想,但也是个幼年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的苦命孩子。

幼年丧父和将来成为圣人之间有必然的关系吗?

孔子的原生家庭

最近几年关于原生家庭对孩子们的影响的讨论,如暴风雨般席卷而来。家庭环境以及父母对于孩子的影响是极其重要的。

这一点,在几千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和孟子的身上也可以看出。

1.母亲的影响

坊间的俗话三岁看小,七岁看老。所言非虚。

孔子三岁时失去父亲,几乎是母亲一手把他拉扯大。母亲刚毅,狠心不告诉孔子父亲葬在哪里,也没有想过要带孔子回家族。

毕竟孔子作为私生子,如果回到孔家,虽然为外庶子,但总比一名寡妇独自带着一名孩子要好的多。

再加上,孔纥的嫡妻施氏无子,生下了九个女儿。孔纥生前曾纳妾生有一子孟皮,孟皮幼时患有小儿麻痹症,但却以嫡子身份而能继承孔纥的世卿爵位。

如果孔子的母亲将孔子带回去,也许会因为孔子聪慧而收留他们。

孔子母死,乃殡五父之衢,盖其慎也。陬人輓父之母诲孔子父母,然後往合葬於防焉。

事实上并没有,孔子的母亲在孔子十七岁时去世,至死也没有告诉孔子他父亲葬在哪里,最终是孔子母亲的邻居告诉他,孔纥葬在鲁东。

2.心理分析

先天的遗传因素只是为个体的心理发展提供必要的先决条件和物质前提,提供了发展的可能性,并不是发展的原因,也就是说,先天因素只能起到一定作用,但并不能决定孔子将来一定会成为圣人。

那么决定孔子成为圣人的因素,绝大部分起源于环境和教育。

孔子三岁丧父,这一时期,孔子正在进行性格的分化,父亲的死去加上母亲的隐瞒对于孔子性格上的影响是极其大的。

孔子要绖,季氏飨士,孔子与往。阳虎绌曰“季氏飨士,非敢飨子也。”孔子由是退。

所以孔子养成了一种坚毅的性格,这一点可以从他身穿为母亲服丧的丧服,去参加当时鲁国贵族的政治领袖季氏在家中举办宴会,并要求以“士”的身份参加,却被他人拒之门外,但孔子还不以为意看出。

母亲对孔子的影响绝不止性格方面。

孔子的母亲去世时,孔子方十七岁。孔子的童年时期和青少年期都是和母亲在一起,在这两个阶段,孩子逐渐独立人格,形成世界观、价值观,开始承担职业与家庭、父母与社会的角色。

所以母亲在孔子的人生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孔子也是很尊敬他的母亲。

也可以理解为何孔子带母亲的尸体回到鲁东,撬开父亲的棺材,将母亲放进去合葬。

并且这一举动震惊了整个家族。

童年时期对于世界观的确立,对于孔子以后的思想发挥着巨大作用。但除了母亲的影响之外,最重要的还有环境。

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孔子年少贫穷,不仅没有继承父亲的家业,还在很小的时候就外出打工。

于是他对他的学生说

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虽然孔子家庭贫苦,但胜于好学。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教育环境对于人的心理发展影响很大,孔子广泛求学,整理《诗》、《书》、《礼》、《乐》、《易》、《春秋》等文献。

这一系列举动再加上幼年时的环境,都在为孔子成为圣人做伏笔。

孟子的原生家庭

相较于孔子母亲为人坚毅,孟母也毫不逊色。

1.孟母三迁

通过孟母三迁就可以看出孟母有很高的教育思想理念。

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足辟][bi,两字合一]踊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舍市,近于屠,孟子学为买卖屠杀之事。母又曰“亦非所以居子也。”继而迁于学宫之旁。每月朔[shuo,夏历每月初一日]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yi,拱手礼]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于此。

起初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便学了些丧葬礼仪这样的事,孟母觉得这里不适合孩子居住,就离开了,将家搬到街上,又离杀猪宰羊的地方很近,孟子就跟着屠夫们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孟母觉得不合适,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夏历每月初一这一天,官员进入文庙,行礼跪拜,揖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记住。孟母看到孟子自发学习礼仪,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

除了为了让孟子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之外,孟母对于孟子的思想也有着很大的影响。

孟子妻独居,踞。孟子入户视之,谓其母曰:“妇无礼,请去之。”母曰:“何也?”曰:“踞。”其母曰:“何知之?”孟子曰:“我亲见之。”母曰:“乃汝无礼也,非妇无礼。《礼》不云乎?‘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将入户,视必下。’不掩人不备也。今汝往燕私之处,入户不有声,令人踞而视之,是汝之无礼也,非妇无礼也。”于是孟子自责,不敢言妇归。

孟子看妻子一个人在屋里,两腿叉开坐着,孟子认为其不合礼仪,便跟孟母说要休妻。但当孟母知晓原因之后,反倒教育孟子《礼记》中所写,要先进屋前,要先问一下里面是谁上厅堂时,要高声说话为避免看见别人的隐私,进房后,眼睛应向下看,你非但没有出声、没有低头,直接就冲了进去,是谁不合礼仪?

古人唯一正规的坐姿是跪坐,臀部搁在脚跟上,跪坐是对对方表示尊重的坐姿,也叫正坐。

作为孟子的母亲,孟母非但没有一味地纵容儿子,而是指出孟子行为上的错处。

2.心理分析

都说父母是孩子之一任老师,孟子虽然幼年丧父,但母亲的教育思想却是对孟子更好的教育。

先从孟母三迁来看,孟母非常注重成长的环境。

孟母将家搬到学堂附近,学堂是教育机构,聚集着很多既有学问又懂礼仪的读书人,在学堂气氛的熏陶下,孟子也整天在家读书演礼。

一个人良好的道德品质不是自发形成的,它的形成有其自身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良好的品德有一个由发生发展到较为成熟的变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品德是不断变化的。由此,孟子天天看到这些品德高尚的人,潜移默化中就在学习他们的言行。

让我们联想一下,为何魏征说话直来直去,多次惹李世民生气,李世民还为他的去世而感到惋惜?

这就是因为魏征敢于劝谏,而孟母恰恰也是孟子身边同样的位置。在孟子的思想观念中,即使起到纠正的作用。再加上孟子本人虚心接受教诲,所以才会成为战国时期又一著名的思想家。

李世民

孔子和孟子成为圣人绝不是偶然,除了自身的学习之外,环境因素也很重要。

幼年的经历也是对他们的一种历练,而他们幼年丧父,在那个重男轻女的时代,他们唯一的依靠就是母亲。在母系温暖柔和的形象下,使他们的思想主张统治者应该像父母一样关心人民的疾苦,人民应该像对待父母一样去亲近、服侍统治者。

正是因为孔孟的个人经历和思想继承,最终,儒家思想核心是博爱、厚生,公平、正义,诚实、守信,革故、鼎新,文明、和谐、法治等道德思想。


参考文献:

《史记》

《论语》

《韩诗外传》

《孟子》

孔孟是怎样教子的 孔孟是怎样教育孩子的

Copyright@2015-2025 白癜风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