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随礼那点事(为什么现在随礼的事这么多)
父亲过世可以随礼写谁的名字 聊聊“随礼”的那些事
孔子老夫发扬光大了周朝的“礼”,使得一切事情有了章法,办事有了程序和仪式感,却也加重了普通老百姓的负担。
人情往来就是个例子。三亲四友,单位同事,无论谁,婚丧嫁娶,生老病死,开业上梁,乔迁新居,甚至小孩剃辫子,都要去随礼。
现在这种随礼已经成为了普通老百姓的沉重负担了,收入的一部分要随着随礼花费出去,有的甚至疲于应付了,家族大,亲朋多,同事多的,一年的随礼多以“万”或者数“万”来计了。国家虽然倡导实行新风尚,节俭文明办事,但实际作用不是很大。都是这样办,你也这样办,随大流,无大差。还有“礼”都随出去那么多了,到你不办,不收,也不现实。所以,终究还是一种继续的延续和坚持罢了。
年少的时候,只参加吃喝,由父母随礼,不用操心。到结婚单独过日子了,才知柴米油盐贵,才知随礼难。
二十多年前,我初中同学结婚,随礼100元就行,村里老人去世,还有吊纸20元,30元的。到现在,农村同庄的老人去世,200元才能勉强拿的出手。亲戚朋友同事有事,随礼400元的都少了,起步都是500元,600元的了。关系好的,特别是兄弟姊妹家有事的,就不是几百的事了,少则三两千,多的就要上万了。你前几年办事,大家都四百。后两年又办事,觉得四百少,就五百六百了。这个东西水涨船高,没有止尽可言。也无公平可言 ,不是你来一次我来一次的关系,一个人,他可能小孩上大学了,你要去,他迁新居了,你还要去,他小孩毕业,结婚生子你都要去,他父母甚至岳父母去世了,你还要去,甚至他老婆住院开刀动了个小手术你也待去。甚至这些事就发生在那短短的四五年间,而你这这些年间就办了不到两件事,就收了人家两次随礼,而你却随出去五六次。
没有公平可言,而且他也不会一次性地给你补足你的差额,都是差不多,三两年涨个一百或者是两百而已。
我对这一块的态度就是,人情往来,无论如何,我不能欠人家的。如果他有一件事,而参与了我的两件事,我会记住,千方百计地把这件事补上。至于后来,随缘,我能落个心安。如果他有很多事,我也不计较,该尽心情还是尽心情。因为这是社会常态,人之常情。
这其中也遇到我违心的事,我一亲戚,我有事,他给我四百,不久他有事,觉得虽然时间不久,再给四百不合适,我原准备给五百,我父亲做主非要给六百,说是同类的其他亲戚给的多,我们给少了不好看。结果还是按照父亲说的去做了。但违心,喝多的时候跟父亲抱怨过。跟父亲说,他跟给的多的亲戚走,也可能那个亲戚给他的多,我凑什么热闹。还有这个东西,实质是礼到场,人不怪,别欠人,就可以了。你每次都水涨船高,何来止尽?尤其可恶的是女孩嫁人,小礼十万八万的,大礼三十、四十万的,有的男方仗着做点生意,主动加价给六十万一百万的。我感觉这都不合适,附带着拖累的是那些凑不够这些彩礼的人家。
做好自己事,多为别人想。
你可以不在乎三千五千,三万五万的,但有人在乎,他们也要生存,也要体面地站在人场里面。千万别单单去拿金钱去衡量人,也别无形中地去拖累这些人。
年岁增大,圈子反而越来越小了。不必要地热闹不去凑,不去增加一些无谓的人情往来,也给别人留下不欠你人情的机会,也挺好。
但要心里有数,掏出去拿回来的都是不可或缺的金钱,在这方面千万不要欠谁的,心里装着一本明账,有个差不多,立得住,站的稳。随礼这件事,本身它不是一个糊涂账,都在账本上记着那。
就随礼这件事,蕴含着我们的精髓。博大精深,无所不包,人情百态,尽情显露。
为什么现在随礼的事这么多 二人转随礼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