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里山河锦绣山西(山西为什么称为表里山河)

生活常识 2023-04-20 13:50生活常识www.baidianfengw.cn

三晋大地指的是哪里 表里山河 拊背扼吭 纵横四出,“撬动中国”的山西有多重要多厚重

原创首发于今日头条

山西是十足的地缘重地!处高原之上,有建瓴之势,左太行,右吕梁,北有长城,西面和南面大河围绕,山河险固。山与河是山西的盔甲和护城河,美如串珠的河谷盆地是精华。山西外有坚甲,内藏精华,俨然是巨大的战略堡垒,山环水绕却又并不封闭西面南面有渡口,东有隘口,北有关口,险关要塞,纵横四出,攻守自如!太行为天下脊,山西因拥有太行而“拊天下之背”,又因能轻易扼住古中国的首都,如长安、洛阳、开封、北京而“扼其吭”,一剑封喉!

山西恰如“撬动中国”的巨大杠杆!得山西才能逐鹿中原,问鼎天下!山西的实力就是这么强横!一言以蔽之,山西的地缘优势就是十二个字表里山河 、拊背扼吭 、纵横四出!天下谁能当之?!

山西是中华文明最重要的发祥地。尧都平阳,舜都蒲阪,禹都安邑,均在山西!这片型如“平行四边形”、面积不大也不小的土地,是中华文明的源头!与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密不可分,历史之厚重、影响之深远,鲜有其匹!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深入骨髓的!仅仅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成语,就十分罕见假虞灭虢、秦晋之好、围魏救赵、退避三舍、完璧归赵、纸上谈兵······山西还贡献了寒食甚至清明节!山西方言中至今还有“害羯”(害怕)、“解手”等俗语留传。

历史在这里转捩[zhuǎn liè]──

山西还是深刻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破局地带从秦晋之好到秦晋相争,“三家分晋”正式开启了战国时代!如果晋国不分裂,秦国就难以东出,统一六国的极可能是晋国!楚汉相争,韩信从这里打破战略僵持,破齐后中国呈现三国鼎立之势。山西是六个政权的“龙兴之地”,也是少数民族南下的重要通道匈奴、柔然、鲜卑、突厥、契丹、女真,西晋北方的“五胡乱华”在这里开启!金灭北宋,清灭大顺,山西是重要的进军孔道;汉击匈奴,明出大漠,以至抗日武装发展壮大,奔向华北,经略东北,山西都是重要的战略前进基地

山西在用不在守!山西极其重大的战略意义不在山西本身!山西是“谋全局者”的地缘杠杆!不在于一隅,而在于全局、全国!

三晋大地上的三晋人民,尚武,进取,开拓,牺牲;忠勇、侠义、智慧、诚信舍生·····用数千年活生生的事实和一个个饱满的血肉之躯,将中华民族的气节、美德演绎得淋漓尽致!真正是悲歌慷慨,荡气回肠,彪炳史册,辉耀古今!这里有义薄云天的武圣关羽,有割肉奉君的至忠介子推,有侠肝义胆的豫让,有舍生取义、智勇双全勇救赵氏孤儿的程婴和公孙杵臼,为了江山社稷和遗孤,二人定下奇谋,一个不惜自污并且献出了自己的儿子,另一个慷慨赴死,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两千载之下,令人感慨系之!

这里有北岳恒山,有佛教圣地五台山,有散发着古色古香的太行、王屋二山······山西地跨黄河流域和海河流域,“华北屋脊”在山西,“华北水塔”也在山西!

换一个角度审视,山西型如一片“桑叶”,是桑梓之地,是多少移民的祖居之地、根脉所在!山西子民开枝散叶,至今已流布到世界各地。

山河、土地、历史、人民之外,山西还是重要的资源富集地,如古代的盐池、代马,近代以来的煤!

山西在全国的位置

一、山西之奇

山西奇特之处很多,难以尽述,择其要者略述一二,难免挂一漏万之嫌,权作抛砖引玉之用,使人对山西有个大概的印象。

(一)地貌地质之奇

一是运城盐湖—号称中国“死海”!运城盐湖地处晋南盆地腹地,秦晋豫黄河转弯处,南依中条山,西接黄河古渡,是天然盐湖,总面积132平方千米,是山西省更大的湖泊。检测表明,运城盐湖含有丰富的盐分,铅、汞、镉等重金属含量均低于死海,钠、钙、镁等元素高于死海,湖水密度达每立方厘米1.25克—1.29克,大于人体密度,所产生的浮力比淡水高出三成,人入水后可自然漂起,水不没腹

运城盐湖

运城盐湖历史悠久,传说“黄帝战蚩尤”即为争夺河东盐池而战。运城亦因“盐运之城”得名。在古代,盐是最重要、最稀缺的战略物资。魏国人猗顿,用骡马运盐,成为富豪,称为“猗顿之富”。汉代盐池产的盐已远销豫、鲁、冀、甘、陕等地。

二是壶口瀑布

壶口瀑布

壶口瀑布是中国第二大瀑布,世界上更大的黄色瀑布。地跨晋陕两省,为山西吉县和陕西宜川县共有的旅游景区。黄河奔流至此,两岸石壁峭立,河口收束如壶口,故名壶口瀑布。瀑布上游黄河水面宽300米,在不到500米距离内,被压缩到20—30米的宽度,奔流的黄河水,从20多米高的陡崖上倾注而泻,形成“千里黄河一壶收”的奇观。

三是大同火山群和土林

大同火山群是我国六大著名火山群之一,主要分布于大同盆地东部。大同火山群属于我国第四纪火山群,且以总数四十余座火山口在全国名列榜首,被誉为“东亚大陆稀有自然遗产”,是难得的重要地质历史遗迹。

大同火山群

中心式喷发形成的火山锥,依其组成物质与外观形态不同,可以分为盾形、穹窿状、岩渣和层状等四种基本类型,大同火山群落四种基本类型俱全。大同火山锥群落作为东亚大陆的稀有自然遗产,应打造成科普教育基地和观光胜地。

大同土林

大同土林位于大同市云州区杜庄乡,处于桑干河畔大同盆地的边缘。当地人称石板沟、狐狸沟。方圆一公里,南北绵延3千米。土林是一种多年沉积下来的钙化层。从土壤剖面看,钙化层、砂石、盐碱成分很高的泥土一层层叠压在一起。在附近河流的侵蚀和风化作用下,形成千姿百态的土台、土柱、土崖、土岭等地貌,如鬼斧神工的艺术品,形态各异。大同土林是目前华北地区唯一的土林景点。

四是万年冰洞

宁武万年冰洞在宁武县城西50公里处的春景畦乡境内。此洞形成于第四纪冰川期,距今约三百万年。它的奇特在于洞外的气候条件根本形不成结冰的环境,而洞内一年四季冰柱不化,愈往深处冰愈厚。它是全国迄今发现的更大的冰洞,也是世界上迄今永久冻土层以外发现的罕见的大冰洞。

万年冰洞

洞内大大小小的景致或玲珑剔透,或晶莹夺目,或婀娜多姿,或雄伟壮丽,无不令人惊叹,堪称一个冰的世界。

(五)水系之奇

政区+水系

山西地跨黄河流域和海河流域。山西河流属于自产外流型水系,河流水源来自大气降水,绝大部分河流发源于境内,向省外发散流出。山西是海河主要支流永定河、大清河、子牙河、漳卫河的发源地,也被誉为“华北水塔”。

(六)建筑雕刻艺术之奇

一是云冈石窟。位于大同市西郊武州山南麓,始建于北魏,当初崇信佛教而创建,前后一共用了64年,其中最早的是昙曜开凿的五个窟,后来逐步开凿了200多个窟。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1公里。为中国规模更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云岗石窿是世界历史文化遗产、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

云冈石窟

现存洞窟252座、石像51000尊,代表了5至6世纪中国高超的佛教艺术成就。“昙曜五窟”整体布局严整,风格和谐统一,是中国佛教艺术发展史的之一个巅峰。

二是悬空寺。位于山大同市浑源县恒山金龙峡西侧翠屏峰峭壁间,整座寺院就像悬挂在悬崖上,得名。建成于公元491年,中国古代工匠根据道家“不闻鸡鸣犬吠之声”的要求建设了悬空寺,是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独特寺庙。“悬空寺”以险峻著称,其建筑特色“奇、悬、巧”。素有“悬空寺,半天高,三根马尾空中吊”的俚语。

悬空寺

悬空寺是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恒山十八景中“之一胜景”。

三是窑洞。窑洞是黄土高原上居民的古老居住形式,这一“穴居式”民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窑洞广泛分布于黄土高原。黄土层深厚,有的厚达几十公里,人民创造性凿洞而居,创造了被称为绿色建筑的窑洞建筑。

窑洞

窑洞一般有靠崖式窑洞、下沉式窑洞、独立式等形式,其中靠山窑应用较多。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它沉积了古老的黄土地深层文化。

四是应县木塔。释迦塔全称佛宫寺释迦塔,位于市应县城西北佛宫寺内,俗称应县木塔。建于辽清宁二年(宋至和三年公元1056年),金明昌六年(南宋庆元一年公元1195年)增修完毕,是中国现存更高最古的一座木构塔式建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景区。与意大利比萨斜塔、巴黎埃菲尔铁塔并称“世界三大奇塔”。2016年,释迦塔获吉尼斯世界纪录认定,为世界更高的木塔。

应县木塔

释迦塔塔高67.31米,底层直径30.27米,呈平面八角形。全塔耗材红松木料3000立方米,2600多吨,纯木结构、无钉无铆。塔内供奉着两颗释迦牟尼佛牙舍利。

(四)殡葬之奇

宁武石门悬棺是迄今中国北方地区发现的唯一的崖葬群,极具考古研究价值。芦芽山一带的民间是盛行土葬的,而悬棺,当地人称之为石葬,是一种异常的葬俗。

石门悬棺

石门悬棺的悬葬方式大致可分为洞穴式、悬吊式、悬桩式、栈道式。洞穴式是在悬崖高处的天然石洞或人工石洞里放置棺材;悬吊式是在悬崖高处用铁链将棺材吊挂起来;悬桩式是在悬崖上凿洞,平插上木桩,将棺材搁到木桩上;栈道式是在悬崖中间凿孔插桩,铺成一个微型栈道,将棺材搁在栈道上。

(五)两面旗帜一座丰碑陈永贵、郭凤莲和大寨精神

陈永贵和郭凤莲,农民,全国劳模,山西省昔阳县大寨公社的两面旗帜。陈永贵,曾任国务院副总理。郭凤莲,铁姑娘队队长,现任全国人大常委、大寨村党总支书记、大寨集团董事长。

陈永贵和郭凤莲

在那个战天斗地、火热 的时代,以陈永贵、郭凤莲为代表的大寨人藐视困难,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实干、苦干,开山凿坡,修造梯田,成为全国农业战线的典型。大寨精神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六)民风民俗之奇。典型如山西“八大怪”、“二十五怪”、“三十八怪”等。兹录其一“山西二十五怪”。

路上煤车都超载,五台山上吃素斋

路边灰土当煤卖,百样面食一样菜

飞刀削面真叫快,花馍蒸的赛花开

来客必用汾酒待,刀拨面条像比赛

土豆白菜论麻袋,陈醋也算一道菜

墙上挖洞把房盖,小男小女挂香袋

山曲民歌汇成海,18般兵器布腰带

感冒火罐拔脑袋,新娘盖头给驴盖

女儿哭嫁富得快, 扎根红腰带

半夜娶回媳妇来,爹娘称呼分不开

木塔长到云天外,谈论谁时谁就来

土房火炕睡几代,人畜拉车畜在外,

烙饼要用石头块

墙头高, 厕所矮,大风大雨来的快

厕所里面立根筷,扯面宽得像裤带

城墙上去下不来,木构古建都不坏

云冈神佛笑颜开,九转黄河人爽快

二、地缘重地

(一)区位优越,战略要地

山西周边地形

山西是中国内陆省份,位于黄河中游东岸,华北平原西面的黄土高原上。东以太行山为界,与河北为邻;西、南隔黄河与陕西、河南相望;北以外长城为界与内蒙古毗连。疆域轮廓呈东北斜向西南的平行四边形。

立体山西

山西区位优越,与多个地缘板块相邻,是重要的战略要地!山西整 于第二级阶梯之上,地势高耸,北部处于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交界地带,北通内蒙古草原,可深入大漠;向西可进入关中盆地威胁关陇;向南可控制崤函走廊逐鹿中原;向东可越过太行山进入华北大平原,深入燕赵腹地,直逼京畿重地。因为山西总体上是高原,对关中、中原和华北平原占据高位优势,如高屋建瓴,俯冲席卷而下,势如破竹,锐不可当。山西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是一块战略要地。

(二)表里山河,形胜之地

表里山河”出自《左传 僖公二十八年》子犯曰“战也。战而捷,必得诸侯。若其不捷,表里山河,必无害也。”杜预注“晋国外河而内山。”“表里山河”的意思是外有黄河,内有大山。形胜之地,险塞四固。山西东有太行山,西有吕梁山、南有中条山,两条山脉几乎与黄河平行,北有恒山、长城,以西、以南是黄河,呈半包围结构奔流而出。古人用“表里山河”四个字,即形象地勾勒出了山西的山河之险。

山西的山河盆地

山西除了山地之外,还有一系列盆地,连珠串玉般从西南斜向东北,几乎纵贯山西南北,分别是运城盆地、临汾盆地、太原盆地、忻定盆地、大同盆地。山西的母亲河—汾河和桑干河将这几大盆地串联起来,宛如玉带联珠。这一串盆地也统称为汾河谷地和桑干河谷。

山西地缘结构呈现出“山河列于外,精华藏于内”的特征,是典型的形胜之地!山西外有坚甲和护城河,内藏精华,整体上是一座天巨大的战略堡垒!

(三)关塞渡口,纵横四出。

山西有险关,有隘口,有渡口,险关要塞,纵横四出,攻守自如。

山西的关隘渡口

一是陆路雄关。主要是晋北“外三关”的雁门关、宁武关、偏关和杀虎口,以及晋东的娘子关等。

恒山为五岳中的北岳。恒山山脉横亘山西北部,“峙中华之坊表,巩神京之翊卫”,为阻挡游牧民族铁骑南下的天然屏障。巍巍恒山,沿代县北境逶迤绵延。蜿蜒于山巅的内长城,将雁门山(古称勾注山)、馒头山、草垛山联成一体。它北依雁北高原,南屏忻定盆地。著名的雁门古塞就建筑在峻拔的雁门山脊。【雁门关】以“险”著称,被誉为“中华之一关”,有“天下九塞,雁门为首”之说。与宁武关、偏关合称为“外三关”。雁门关“外壮大同之藩卫,内固太原之锁钥,根抵三关,咽喉全晋”。

雁门关自古为南北巨防,是历朝历代镇守边关的咽喉。《晋·地道记》载:“盖北方之险,有卢龙、飞狐、勾注为之首,天下之阻,所以分别内外也。”顾炎武称雁门关“重岗叠嶂,霞举云飞,两山对峙,其形若门”,非常险峻。传说雁门关是大雁南下北归的主要通道。

雄关依山傍险,山脊长城,其势蜿蜒,东走平型关、紫荆关、倒马关,直抵幽燕,连接瀚海;西去轩岗口、宁武关、偏头关至黄河边。傅山先生曾书“三关冲要无双地,九塞尊崇之一关”的对联。因南北走向的谷道众多,故有“雁门十八隘”之说。据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云“雁门、平刑,盘道梁为阨塞,由雁门东顾则平刑,西顾则盘道梁。”“平刑”即平型关,抗战时期,八路军在此设伏歼敌,取得著名的“平型关大捷”。

雁门关见证过历史的兴衰荣辱,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曾置雁门郡;李牧、蒙恬在此大败匈奴;汉高祖北征,在平城(大同)白登山被围;“昭君出塞”;“宋钦徽二帝北掳”;“杨家将镇守三关”等,许多重大历史事件都与此相关。

宁武关】地处晋北楼烦故地。北魏时广宁、神武二郡先后治此,合称宁武。唐置宁武郡,始用宁武之称。

明代河北境内沿线设紫荆、倒马、居庸三关,称为“内三关”。在山西境内的偏头、宁武、雁门三关,称为“外三关”。外三关之中,偏头为极边,雁门为冲要,而宁武介二关之中,控扼内边之首,形势尤为重要。故《边防考》称“以重兵驻此,东可以卫雁门,西可以援偏关,北可以应云朔,盖地利得势。”

宁武关虽然居中得地利之便,却是三关中历代战争最为频繁的关口。因为偏关以黄河作为天险,只有冬季骑兵才可踏冰而过;而雁门以山为天险,骑兵难以突破;宁武关所靠的恢河是季节性河流,且恢河河谷可容“十骑并进”,故宁武关成为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交战的主要战场。

【偏头关】位于偏关县黄河边,因其地势东仰西伏,故名偏头关。“雄关鼎宁雁,山连紫塞长,地控黄河北,金城巩晋强。”这是古人对偏头关的赞誉。

除三关之外,【杀虎口】还是山西通塞外的重要关口。

杀虎口古称参合口,隋、唐朝称白狼关,宋、元朝称哑狼关,明称杀胡口,清改称杀虎口,俗称西口。西口因山西民歌《走西口》而家喻户晓。杀虎口是古长城的雄关要隘,万里长城横亘东西,苍头河纵贯南北,绾毂晋蒙。其拥有“扼三关而控五原”的特殊地理位置,被誉为京都锁钥、三晋门户、九边总汇、南北通衢,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紫塞金汤”的古关有一副对联“刀戈沉沙边城带血,关山度月古堡含悲”,昭示着这里曾是狼烟四起的古战场。

,山西东部的【娘子关】也十分重要。娘子关史称万里长城第九关,为中国万里长城著名关隘,位于山西阳泉市平定县东北的绵山山麓(非介休绵山),晋冀两省接壤处。娘子关是山西的东大门,是连接山西、河北两省的咽喉要地。史书所载娘子关既是“秦晋屏蔽”,也是“京畿藩屏”,绵山是太行山支脉。娘子关原名“苇泽关”,因唐平阳公主曾率兵驻守于此而得名。

二是黄河古渡

山西黄河古渡口众多,著名的有蒲津渡、风陵渡、大禹渡、茅津渡、西口、碛口古渡等。

是【蒲津渡】。蒲津渡是古代黄河的一大渡口,位于永济市古蒲州城西门外的黄河东岸,东临古典戏曲《西厢记》故事发生地普救寺,西近中华历史文化名楼鹳雀楼。

运城盆地

蒲津渡的背后就是晋东南的运城盆地(因位于黄河东侧称为河东),自蒲津渡横渡黄河,就可能直达关中盆地,到达长安。运城盆地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从“舜都蒲坂”到唐代中期,蒲津渡所在的蒲州城一直都处在政治经济的中心,地位显赫,成为“关中之巨防”。古时,黄河东西岸设两关,东边是山西省的蒲津关,西边是陕西省的大兴关。蒲津渡自古以来就是秦晋之交通要道,为“河东、 河北 陆道进入关中之之一锁钥”。

《史记·秦本纪》记载“秦昭襄王五十年(公元前257年),初作河桥。”以后东魏高欢、西魏宇文泰、隋文帝杨坚都在此建造过浮桥。蒲津桥也被称为“天下黄河之一桥”。

浮桥古时也称舟桥,用船舟代替桥墩,用绳索将船串联,两岸以地锚固定,船上架设木板,就成为了一座浮桥。浮桥常用于军事,故又称“战桥”。

唐代开元年间蒲津渡架设铁索桥,铸铁牛做地桩,铁索浮桥横跨黄河,坚固耐用,使得天堑变通途。

上世纪80年代,曾出土唐代铁牛,被誉为“世界之最”,在考古学、桥梁建筑、冶炼铸造、水文地质等学科领域,有着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

铁牛

是【风陵渡】。风陵渡位于今山西省芮城县西南端,处于黄河从北到南,继而从西折东的转折处。自古以来就是“河东”(运城盆地)、河南、关中咽喉要道,为兵家必争之地。千百年来,风陵渡一直是黄河的要津。金人赵子贞《题风陵渡》就有一句“一水分南北,中原气自全。云山连晋壤,烟树入秦川。”

风陵渡

九曲黄河,在中游转向下游的河段,天然划分了山西与陕西、河南的省界,黄河大拐弯处三省的交界地带,构成了“黄河金三角”,早期中华文明最早在这里发祥。

除了风陵渡口,这里还曾建有关隘风陵关。关隘携手渡口,一眼望三省北往“河东”,扼山西大门;南接中原,与河南相望;西锁关中,与秦地为邻。其战略价值自不待言。

除了“交界三省”,风陵渡还是华北、西北、华中三大区的交汇点。唐人许浑的《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诗将这里的山河形胜写得明明白白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

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

树色随山迥,河声入海遥。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是【大禹渡】。大禹渡在今山西省芮城县东南端。相传大禹治水时,休息于柏树之下俯察河势,并乘船东下,凿开三门,导河入海。后人将此树称为神柏,并建庙以祀,其地则称“大禹渡”。大禹渡位于秦晋豫三省交界处,系山西南大门,历史上是经济文化发达之地,水陆交通要冲,是历代驿道和盐运的必经要道。

大禹渡素有“黄河明珠”、“北国江南”之称,是一处融合黄河文化、大禹文化、佛教文化、现代水利文化为一体的黄河风景游览区。

第四是【茅津渡】。茅津渡在今山西省平陆县城南。历史上曾名陕津渡、茅城渡、会兴渡,因古代茅族居此而得名,茅津渡地形险要,历史悠久,是沟通晋豫两省的交通要津,也是万里黄河上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渡口,有“铁码头”之称。“茅城渡地当晋豫通衢,商旅之辐辏,三晋运盐之孔道”,历来是三晋出入河南及南方诸省的门户,又是“三晋屏藩”之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由运城盆地南下中条山,有一条著名的虞坂,也叫虞原,古代虞国即位于此处。当年晋献公为了控制崤函走廊,遏制秦国东出之路,遂向虞国借道灭亡了虢国,回国时顺势又灭掉了虞国,此即著名的“假虞灭虢”。此条路线向南即通向茅津渡。

北宋陕州著名诗人魏野写有《茅津渡》诗

数点归鸦啼远树,人行欲尽夕阳路。

暮霭还生竹坞村,西风乍起茅津渡。

第五是【西口渡】。 西口渡因“走西口”名扬天下。西口古渡原名“水西门渡口”,位于忻州市河曲县黄河东岸之上。与蒙陕隔河相望,彼岸右是内蒙古准格尔旗大口渡,左是陕西省府谷县之大汕渡。西口古渡本名水西门渡口,可追溯至汉,又称“君子津”。宋代曾设榷场,直接与辽、夏进行边贸,为时所重,极为繁华。元明清以来,经济贸易更为频繁。其时水旱码头,丝绸之路,商贾辐辏,渡河船只云集,五方杂处,兵民繁错,万家烟火于斯盛焉。

西口渡

第六是【碛口渡】。激流汹涌的黄河在深沟巨壑的晋陕大峡谷里,一路奔腾到吕梁市临县的卧虎山前,与湫水河合而为一。碛口渡即位于湫水河与黄河交汇处。

被誉为“九曲黄河之一镇”的碛口镇,是晋商文化发祥地之一,还是水旱码头小都会。“物阜民丰小都会,河声岳色大文章。”清人崔炳文曾这样描述碛口镇的繁荣盛况。

碛口渡口在历史上一渡是重要的水旱码头,清朝乾隆年间至民国年间,陕、甘、绥、蒙等省的油、盐、粮食等主要物资,就是通过黄河运达碛口渡口,再用骆驼等牲畜转用到山西境内。民间有“驮不尽的碛口,填不满的吴城”的说法。民国年间,人称#34碛口街上尽是油,三天不走满街流”,足见当时碛口渡口的繁荣。

三是太行八陉。

太行八陉

山西多条河流切穿太行山,使延袤千里的太行山千峰耸立,万壑沟深,形成了众多的通道,称为“陉”,即山脉中断的地方。著名的是太行八陉,分别为军都陉、蒲阴陉、飞狐陉、井陉、滏口陉、白陉、太行陉、轵关陉,为古代晋冀豫三省穿越太行山相互往来的8条咽喉通道,也是三省边界的重要军事关隘所在之地。

晋郭缘生《述记征》中载“太行山首始于河内,自河内北至幽州,凡百岭,连亘十二州之界。有八陉之一曰轵关陉,今属河南府济源县,在县西十一里;第二太行陉,第三白陉,此两陉今在河内;第四滏口陉,对邺西;第五井陉;第六飞狐陉,一名望都关;第七蒲阴陉,此三陉在中山;第八军都陉,在幽州。”

之一陉为轵(zhǐ)关陉

轵,战国时魏城,故址在今河南省济源市东的轵城镇。轵关陉的起始在济源县西十一华里处,关当孔道,因曰轵关。轵关陉是三晋等诸侯国连通洛阳的要道。轵关陉的一关为现山西侯马市南的铁铃关,形势险峻,自古为用兵之地。纵横家苏秦论天下形势时,曾有“秦下轵道则南阳动”的说法,轵道就是轵关陉。

第二陉是太行陉

太行陉又称太行道,是中国古代沟通晋城市和焦作市的一条重要通道。南起河南沁阳,北接晋城市泽州县。是著名的“兵要首地”、“商旅通衢”。沿陉北上太行,在山西晋城之南的太行山上,有关名曰“太行关”。又称天井关,雄定关。形势雄峻,素称天险。由此陉南下可直抵虎牢关,是逐鹿中原的要陉之一。

第三陉是白陉

白陉即孟门陉,在山西陵川县东约三十公里处。是太行八陉中目前保存距离最长、最完整的茶马古道。据此陉可南渡黄河攻开封,东可向大名进击,北可窥安阳、邯郸,是个可攻可退可守的军事要地

第四陉为滏(fǔ)口陉

在今河北武安县之南和磁县之间的滏山,是沟通豫北安阳和河北邯郸与山西的孔道,自古便为重要隘口,直探华北大地。古人云“由此陉东出磁、邢,可以援赵、魏。”

第五陉是井陉

井陉为古关名,又称土门关。故址在今河北省井陉县的井陉山上。那里的地势“四面高平,中下如井”,所以被称为井陉。井陉是连通晋冀鲁的要冲,其军事地位十分重要。井陉得名最早,除了位列太行八陉,井陉亦是“天下九塞”之一。

井陉是“燕晋通衢”,是进出太行山的大动脉,连接着山西高原和华北平原,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但井陉在古代并不宽阔,《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井陉之道,车不能方轨,骑不能并列。”现在的石太公路、石太铁路倚其而过,将石家庄和太原连接起来。历史上秦将王翦伐赵、韩信背水之战、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抗日战争时期的百团大战等,都发生在井陉。

第六陉是飞狐陉

飞狐陉,也称飞狐口。该陉位于今河北省涞源县北和蔚县之南。两崖峭立,一线微通,蜿蜓百余华里。古人云踞飞狐,扼吭拊背,进逼幽、燕,最胜之地也。是华北平原与山西高原、蒙古大草原间的要隘,还是关内通往关外的重要孔道。

第七陉是蒲阴陉

在今河北省易县西紫荆岭上,山岭有紫荆关,也称子庄关。宋时称为金陂关,元、明以来始称紫荆关。其地峰峦峭峙,仄陉内通,是达山西大同、代州之军事要隘

从易县西通涞源、山西灵丘,从灵丘往北就一路直抵大同了,已然便是蒙古高原的边缘。所以,这条通道在古时就是一条现成的进军路线,北方高原的骑兵,南下大同,经此可直逼河北内地。

第八陉即为军都陉

位置最北的是军都陉,陉道是太行八陉中最短的。

军都陉在今北京市昌平县西北之居庸山。古名军都山,军都陉有关曰居庸关,因其在居庸山中而得名,为“天下九塞”之一。其地层峦叠嶂,形势雄伟,悬崖夹峙,巨涧中流,奇险天开,古称要隘。此陉是古代出燕入晋北去内蒙塞外的咽喉之路。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见证了许多王朝的兴衰。

(四)拊背扼吭,冲要之地。

“拊背扼吭”的意思,是指按住脊背,拤住咽喉,比喻控制要害。吭,喉咙。语出《史记 刘敬叔孙通列传》“夫与人斗,不扼其亢,拊其背,未能全其胜也。”亢,通“吭”。

山西为何被称为“拊天下之背而扼其吭”?是恰如其分还是夸大其词?

个人认为,“拊天下之背而扼其吭”用于体现山西的地缘优势和地缘价值恰如其分

那么,何谓天下之背?天下之背在哪里?

个人认为,天下之背指的是太行山!更确切地说是“太行为天下脊”

太行山系

参考古文献,“太行为天下脊”是公认的。

《史记·张仪列传》“主明以严,将智以武,虽无出甲,席卷常山之险,必折天下之脊,天下有后服者先亡。”

《新唐书·杜牧传》载“晋大,常佣役诸侯。至秦萃锐三晋,经六世乃能得韩,遂折天下脊复得赵,因拾取诸国。”

《括地志》称“太行连亘河北诸州,凡数千里,始于怀而终于幽,为天下之脊。”

宋《朱子语类·禹贡》“且太行山自西北发脉来为天下之脊,此是中国大形势。”

宋陆游《哀北·太行天下脊》“太行天下脊,黄河出昆仑。山川形胜地,历世多名臣。”

宋庄季裕《鸡肋编》卷中“夫河北方二千里,太行横亘中国,号为天下脊。”

“太行天下脊”是定论。“席卷常山之险,必折天下之脊”,文中的“常山”是指恒山,属于太行山余脉,与“太行天下脊”的说法并不相悖。

另一个说法是“上党从来天下脊”。在此不得不提到上党高地。上党高地北依松子岭和八赋岭,东依太行山,西依太岳山和中条山,南依王屋山脉。上党何义?狄子奇《国策地名考》曰“地极高,与天为党,故曰上党”。可见,上党高地与太行山是连为一体的,“上党天下脊”也未否认“太行天下脊”的定论。

上党高地

实际上,太行山是一系列山脉的总称,如太岳山、王屋山、中条山都是太行山系的一部分

太行诸山峰

另有“关中者,天下之脊”的说法,见于明朝《葬经翼》,非是。《史记 刘敬叔孙通列传》中刘敬劝刘邦建都长安,原文“今陛下入关而都,案秦之故地,此亦搤天下之亢而拊其背也。”刘敬称“秦之故地,此亦搤天下之亢而拊其背也”,并未称“关中为天下脊”,仅是突出秦地的险塞四固。

太行山是中国第二级阶梯和第三级阶梯的天然分界线,南北绵延八百多里,将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截然分开。从平原的视角仰观太行,巍然屹立,峻拔高耸,俨然天下之脊!从上文引用的古文献来看,即使到唐宋时期,作为“世界第三极”的青藏高原还没有进入普通中国人的视线,太行山却早已进入中国人的视野数千年,“天下之脊”的美誉非她而谁?

“太行为天下脊”一旦确立“拊天下之背”也就不难理解了。山西因为拥有太行这个“天下脊”而“拊天下之背”!

“扼其吭”又说的是哪里呢?

太行山周边的城市

看看山西周边的古都就会一目了然!像长安、洛阳、开封、北京等,离山西都不太远。山西居高临下,借助自身的关隘、渡口或八陉,从高原上俯冲而下,兵锋直指这些古都,恰如一剑封喉!这不是“扼其吭”又是什么?!

山西这种“拊背扼吭”的地缘战略优势,是其他各省所不具备的。山西而具有独特而关键的地缘位置。

(五)破局地带,生死攸关。

山西占据重要的战略位置,是地缘重地,左右着历史方向,相当程度上决定着国家安危甚至生死存亡!是无可替代的“破局地带”!

一是三家分晋”山西左右历史进程的之一个重大历史事件。

“三家分晋”是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是春秋之终、战国之始的分水岭!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封韩、赵、魏三家为诸侯。司马光将其列为《资治通鉴》的开篇之作,对其有浓墨重彩、精彩绝伦的记载。

晋国可以说是“成也晋文公,败也晋文公”!晋文公文治武功卓著,与齐桓公齐名,历史上“齐桓晋文”并称,成就晋国百年霸业。但他始设六卿,埋下了晋国衰落、六卿坐大、最终三家分晋导致晋国分裂的种子!

晋国“三家分晋”的历史脉络如下

公元前633年晋文公设六卿,掌握晋国的军政大权。晋平公时期,韩、赵、魏、智、范、中行氏六卿相互倾轧。后来范、中行氏被灭,公元前453年赵联合韩、魏灭掉了智氏,六卿仅剩韩、赵、魏三家,晋国公室名存实亡。至公元前376年,韩、赵、魏废晋静公,将剩余土地全部瓜分。

“三家分晋”正式开启了战国时代!如果晋国不分裂,秦国会受到强大晋国的钳制,难以东出,统一六国的极可能是晋国!倘若如此,那中国的历史很可能与现在大不相同。

大家对此可能没有直观的体会。秦晋所在地正是现在的陕西和山西,晋国强大时还有“河西之地”,晋国强盛时的版图已超出现在山西的范围,但山西始终是晋国的基本盘。秦晋的地缘态势决定了两者绝不会只有秦晋之好,秦晋相争才是历史的常态。晋国所占据的形胜之地丝毫不亚于秦地,特别是扼守着秦地向东的战略通道。即使在晋文公之后三百年,秦武王仍然为不能进入“三川”而愤恨不已!《史记·秦本纪》记载,秦武王谓甘茂曰“寡人欲容车通三川,窥周室,死不恨矣”。西周时期的三川指关陇地区的泾河、渭河和洛河。古代称三川郡,今河南洛阳地区。

二是韩信从山西打破楚汉相争的僵持。

刘邦、项羽于荥阳、成皋间对抗拉锯,呈现战局僵持态势。韩信采取大迂回战略,涉西河,灭魏王豹,平魏;在井陉背水一战破陈余二十万赵军兵,破赵;胁燕;定齐;在很短的时间内为汉朝打下了半壁江山,建立了不世之功!立下了汗马功劳。韩信破齐后中国呈现“三国鼎立”之势。幸运的是韩信没有采用蒯通之计三分天下,而是南下与刘邦会师合击项羽,天下遂定。这是山西第二次左右中国的历史方向

《史记.淮阴侯列传》通过蒯通之口,对这段历史有简略而精彩的论述“臣请言大王功略足下涉西河,虏魏王,禽夏说,引兵下井陉,诛成安君,徇赵,胁燕,定齐,南摧楚人之兵二十万,东杀龙且,西乡以报,此所谓功无二於天下,而略不世出者也。”

三是西晋北方的“五胡乱华”从山西发端山西左右历史进程的第三个重大历史事件。

山西北通塞北大漠,是少数民族南下的重要通道。历史上匈奴、柔然、鲜卑、突厥、契丹、女真都曾由此南下。晋人江统看到这一点,写出了著名的《徙戎论》。

他在文中称“并州之胡,本实匈奴桀恶之寇也……今五部之众,户至数万,人口之盛,过于西戎。然其天性骁勇,弓马便利,倍于氐、羌。若有不虞风尘之虑,则并州之域可为寒心。”

西晋北方的“五胡乱华”在山西开启!公元304年,匈奴人刘渊趁西晋“八王之乱”,八月,刘渊起兵反晋,自称大单于。同年十月刘渊对众宣称“昔汉有天下之长,恩结于民。吾,昔汉氏之甥,约为兄弟;兄亡弟绍,不亦可乎!”于是,建国号为汉(后改为赵,泛称前赵,亦作汉赵),刘渊即汉王位,尊蜀汉刘禅为孝怀皇帝。由此在北方开启了悲惨的“五胡乱华”序幕。之后,羯人石勒建立后赵。山西方言中至今还有“害羯”(害怕)的俗语,可见其对历史的影响多么深远。但刘渊并非“五胡十六国”时代的之一个少数民族政权,稍早的氐人李特曾在成都建立成国。

四是,山西是唐朝的“龙兴之地”

隋末李渊父子太原起兵,沿汾河南下,克潼关而入长安。拥有秦晋两地,即在相当程度上立于不败之地!李唐君臣父子进而西进甘陇,东出中原,荡平河北,南下两湖,出兵江淮统一全国。

这是山西左右历史进程的第四个重大历史事件。

五是,石敬瑭割让“幽云十六州”,成为辽强宋弱的分水岭,影响中国北部安全形势三四百年!

“儿皇帝”石敬瑭割让给契丹的“幽云十六州”至少有四州在今山西境内,其中有云州(今山西大同)、应州(今山西应县)、寰州(今山西朔州东)、朔州(今山西朔州)。这是山西影响中国北部安全的又一重大历史事件。

六是,金灭北宋,山西是重要的进军通道

金灭北宋兵分两路,东路金军南下河北,西路金军南下山西,除了在太原遇到较为激烈的抵抗外,金军没费多大力气就攻到黄河。最终两路金军会师河南,消灭北宋,此即历史上著名的“靖康之变”或称“靖康之耻”。

这是山西左右历史进程的第六个重大历史事件。

七是,山西是六个政权的“龙兴之地”,也是左右战局的要地

在山西兴起过六个王朝除唐朝外,五代的三个王朝后唐、后晋、后汉都是从太原起家的。后汉灭亡后,刘崇在太原称帝,史称北汉。加上更早之前的北魏,总共六个王朝。北魏拓跋氏在大同建都,根基也在山西,,算上北魏,山西历史上兴起了六个王朝。这六个王朝除唐朝外,均未能统一全国。

山西是左右战局的战略要地

历史上前燕和北齐都是因为败于山西进而亡国的!前秦灭前燕,秦军东进山西,克晋阳,破上党,最终攻克前燕都城邺城;北周武帝灭北齐,决战于平阳,之后攻克晋阳,克邺城而灭北齐。

古人云,“京师之安危,常视山西之治乱”。明清易代之际,明军因未能守住山西导致李自成进军北京,明朝灭亡;大顺政权败亡,一败于山海关(最关键);再败于山西(非常重要);三败于潼关,则败局已定,难以挽回。反观清朝,“三藩之乱”时,因有山西作为坚固的堡垒,以吴三桂为主的“三藩”难以从侧面威胁京师,使得清军可以专注于两湖战场,最终击败吴三桂主力,进而平定“三藩”。

离现在最近的例子,当属抗战时期,八路军东渡黄河,进军山西,依托山西山岳地形建立晋察冀、晋冀鲁豫等抗日根据地,使抗日武装发展壮大,几乎将北方连成一片,进而经略东北,为夺取全国胜利奠定了胜局。

几千年的历史,无数的战例,无不雄辩地证明山西是当之无愧、不可替代的地缘重地,是名副其实的“破局地带”!

山西在用不在守!兼具“破局地带”的山西,极其重大的战略意义恰恰不在山西本身!山西是“谋全局者”的地缘杠杆!不在于一隅,而在于全局、全国!

实际上,将山西放在古代中国的历史时空中,以围棋的视角观之,则山西为古代北中国的“天元”;以山西的范围论轻重,则太原为山西的“天元”!所谓“天元”,就是围棋棋盘三百六十一个交叉点正中央的星位。可见山西是多么重要!太原是多么重要!

三、文化发祥地

山西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一)史前时期

远古时代,山西南部是人类初曙的起源地。运城垣曲县“世纪曙猿”化石的发现,把类人猿出现的时间向前推进了1000万年。

约在18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原始人群就在山西晋南地区繁衍生息,芮城县西侯度文化遗址发现的火烧骨,将人类用火历史向前推进了100万年;

约在10—2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中期,在山西汾河两岸和大同、朔州一带,已出现比较集中的原始人群和村落。

新石器时代晚期,山西南部已经成为当时诸多邦国的中心。襄汾县陶寺遗址的发现和研究成果表明,这里是帝尧都城所在地,也是最早的“中国”所在区域。这使史前传说的尧舜禹时代由传说成为信史,中华5000年文明史由此得到证实。

夏朝早期的统治中心在今山西晋南夏县一带,夏县东下冯遗址是重要的夏墟

商朝时,山西南部在其“邦畿千里”之内,其余地方则散布着十几个方国部落。

西周初期大规模分封诸侯,山西中南部为十余个诸侯的领地,其中主要诸侯国是晋国。晋国是郡县制的起源地,后来秦将这种制度推向全国。

(二)诗词里的山西

单纯的论史实在枯燥,还是让我们通过诗词,去感受历史中的山西或者诗词中的山西吧。

现在,能找到的古歌也就是尧舜禹时代,再早已不可考。

一是,相传唐尧时有老人击壤而唱《击壤歌》,其歌词曰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凿井而饮,耕田而食。

帝力于我何有哉!

击壤

这是一首远古时代上古先民的歌谣。用语极口语化,吟唱出了一幅生动的田园风景诗,用语纯净,不染尘灰,意境高古,文字流畅。诠释出原始的自由安闲和自给自足的简单快乐。自然中见淳美,朴拙中见太平。一句点明题旨,生存方式自然顺生、自得其乐,又何须外力的干涉和帝王的管理指导呢?我有时想,这或许是“无 主义”的最初萌芽吧。

二是,相传舜作《南风歌》。《礼记·乐记》中记载:“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夔始制乐,以赏诸侯。”

其歌词曰

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南风之时兮, 可以吾民之财兮。

南风歌

大意是

南风清凉阵阵吹啊,可以解除万民的愁苦。

南风适时缓缓吹啊,可以丰富万民的财物。

全诗饱含了对“南风”的赞颂和祈盼之意,后世“南风”逐渐具有比兴意味,并成为帝王体恤百姓的象征意象;历代诗人也常以“南风”、“尧舜”来称颂帝王对百姓的体恤之情和煦育之功。

因《南风歌》太过著名,后世遂以“薰风”称南风。《旧唐书·柳公权传》记载柳公权曾与唐文宗等人联句,柳公权出句“薰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唐文宗深为激赏,认为是“辞清意足,不可多得”之句。

三是《卿云歌》。

相传是舜禅位于禹时,同群臣互贺的唱和之作。始见旧题西汉伏生的《尚书大传》。王国维认为是舜十四年,因为见卿云祥瑞,于是命禹摄政。

《卿云歌》其歌词曰

卿云烂兮,糺缦缦兮。

日月光华,旦复旦兮

明明上天,烂然星陈。

日月光华,弘于一人。

日月有常,星辰有行。

四时从经,万姓允诚。

于予论乐,配天之灵。

迁于圣贤,莫不咸听。

鼚乎鼓之,轩乎舞之。

菁华已竭,褰裳去之。

词语解释

①卿云一种彩云,古以为祥瑞的象征。卿,通“庆”。

②糺(jiū)即“纠”,结集、连合;缦缦,萦回舒卷貌。

③旦复旦谓光明又复光明。旦,明亮。

前四句的翻译是

卿云灿烂如霞,瑞气缭绕呈祥。

日月光华照耀,辉煌而又辉煌。

《卿云歌》非常著名,前四句流传甚广!曾为民国《国歌》复旦大学得名据说也来自《卿云歌》中的“旦复旦兮”

卿云歌

在艺术上,《卿云歌》辞藻华美,意境超迈,孕育骚赋句法,足可与《诗》之《雅》、《颂》媲美。诗较长,普通人记住前四句就可以了。

四是《诗经》。《诗经》不仅是我国之一部诗歌总集,也是一部真实的历史文献。西周之后六百年间,从《诗经》中可以管窥晋国的发展。

《大雅·绵》中的“虞芮质厥成,文王蹶厥生”之句,反映了西周初年“虞芮让畔”的史实。虞芮两国为争一块边地,互不相让,遂请周文王评理。两人到了周地,见行者让其路,耕者让其畔,夜不闭户,路不拾遗,感到羞赧万分,相谓曰“吾所争,周人所耻,何往为,祇取辱耳。”遂还,俱让而去。

《唐风》之《山有枢》、《扬之水》,则揭示了由于晋昭公昏聩,错将桓叔封于曲沃,导致曲沃小宗坐大,进而发生“曲沃代翼”的事件。《毛诗序》认为“《扬之水》,刺晋昭公也。昭公分国以封沃,沃盛强,昭公微弱,国人将叛而归沃焉。”

反映在《魏风》、《唐风》中涉及农业的篇幅有《汾沮洳》、《园有桃》、《十亩之间》、《伐檀》、《山有枢》、《鸨羽》等。言及农耕的诗句有“稼”、“穑”、“不能艺黍稷”、“言采其桑”、“言采其藚”、“言采其莫”等;论及农产品的种类,有黍、稷、麦、禾、稻、粱等。

伐檀

《诗经》时代的山西,气候温润,环境优美。那时的山是青的,“陟彼岵兮,瞻望父兮”。岵,即绿色覆盖的山峦;溪水是透明的,“扬之水,白石凿凿”;汾河、涑水甚至黄河的水都是清的!“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为证。那时山河辉映,山清水秀,植被茂密,还有大片的原始森林,生长着檀、枢、榆、栲、杻、漆、栩、棘、栗等杂木,遮天蔽日。还有大片大片的荆、葛、椒等蔓草,时有貆、特、鹑、鸨箭矢般窜过······十分怀念那时的秀美山西大地。

五是汉武帝刘彻的《秋风辞》。其诗曰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

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

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

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诗以景物起兴,继写泛楼船济汾河歌舞盛宴的热闹场景,以感叹乐极生悲、人生易老、岁月流逝作结。全诗比兴并用、情景交融,意境优美,音韵流畅,是“写秋”的上乘佳作。

六是曹操的《苦寒行》。《苦寒行》是东汉末年曹操在征讨高干时作的一首乐府诗。其诗曰

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

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

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

熊罴对我蹲,虎豹夹路啼。

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

延颈长叹息,远行多所怀。

我心何怫郁,思欲一东归。

水深桥梁绝,中路正徘徊。

迷惑失故路,薄暮无宿栖。

行行日已远,人马饥。

担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

悲彼《东山》诗,悠悠使我哀。

羊肠坂

诗中生动地描写了冰天雪地中艰苦行军的场景,表达了诗人不畏艰苦、积极向上、充满胜利信心的奋发精神。

七是王之涣《登鹳雀楼》。

诗至唐朝,写山西的诗作异彩纷呈,最著名的当属王之涣《登鹳雀楼》。其诗曰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此诗前两句写景,有“咫尺万里”之势;后两句写意,把哲理与景物、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八是李贺的《雁门太守行》。其诗曰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李贺此诗句句写色彩,鲜明而秾艳。此诗用奇丽的色彩点染战斗的气氛,讴歌了战士们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也表达了自己渴望为国建功立业的愿望。

九是杜牧的《清明》。其诗曰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此诗流传甚广,是千古绝唱。但其中的杏花村究竟所指何处,一千多年来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山西省汾阳、安徽省贵池、湖北麻城等地。甚至此诗是否为杜牧所写都有人怀疑。

清明

之所以将此诗收录于此,是因为介子推。他割肉奉君,不慕名利隐居绵山,晋文公火烧绵山逼其出山,但介子推背着老母却死在柳树下。传说临终留下“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之句。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将当天定为寒食节,并以寒食后一天为清明

十是李商隐的《北齐二首》。其诗曰

一笑相倾国便亡,何劳荆棘始堪伤。

小怜玉体横陈夜,已报周师入晋阳。

巧笑知堪敌万几,倾城最在著戎衣。

晋阳已陷休回顾,更请君王猎一围。

此诗写的是北齐后主高纬荒淫亡国的旧事。诗中“小怜”即冯小怜,“晋阳”即太原。李商隐借古讽今,有劝诫唐武宗之意,成语“玉体横陈”即出自此诗。

冯小怜

十一是元好问的词《摸鱼儿·雁丘词 》。此词是词人为大雁殉情而死的事所感动而作,上片以拟人手法叙述大雁之间的故事,下片悲叹人世的兴衰,痛悼大雁的殉情。

雁丘词

其词曰

乙丑岁赴试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旦获一雁,杀之矣。其脱网者悲鸣不能去,竟自投于地而死。”予因买得之,葬之汾水之上,垒石为识,号曰“雁丘”。同行者多为赋诗,予亦有《雁丘词》。旧所作无宫商,今改定之。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 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 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 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 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情为何物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成为千古传颂的名句。全词围绕着开头的发问,层层深入地描绘铺叙,情节并不复杂,行文却腾挪多变,熔沉雄之气韵与柔婉之情肠于一炉,柔婉之极而又沉雄之至。

(三)晋商传奇

晋商可以追溯到武则天之父武士貜。李渊父子太原起兵,木材商人武氏大力资助。唐朝定太原为“北都”,跨汾河两岸,商业繁荣.韩愈有诗“朗朗闻街鼓,晨起似朝时”即为此商业盛景的描绘。

明清500年间晋商崛起兴盛。至清代,晋商已成为国内势力最雄厚的商帮。世界经济史学界把他们和意大利商人相提并论,给予很高评价。这一时期,晋商雄居中华,饮誉欧亚,辉煌业绩中外瞩目。晋商与粤商、徽商,并称中国历史上的“三大商帮”。晋商称雄过程中,树有3座丰碑,那就是驼帮、船帮和票号,尤以票号最为出名。

山西人口富集,有明一代,明长城九边重镇驻扎大量军队,庞大的军需,为晋商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山西南连中原等主要产粮区,山西本省南部盛产盐、粮食、丝等各种物资,为晋商提供了丰富的原料来源地。

晋商成功的根源在于“诚信”和“团结”的商帮政策。但逐利是商人的本性。明末明清对决,晋商私下与清朝进行走私贸易。清朝立国,封八大晋商为皇家商人,史称“八大皇商”。

清代晋商建立了南起湖广闽,北到恰克图的商业路线。晋商依靠雄厚的资本,广泛涉足票号业,日升昌、天成亨等票号遍布中国,实现汇通天下。茶庄票号的兴盛,丰厚的利润,还改变了当时人们“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家有万两银,不如茶庄上有个人”、“当官入了阁,不如茶票庄上当了客#34都是当时人们心理的真实写照。

晋商茶叶之路

晋商也为中国留下了丰富的建筑遗产,著名的有乔家大院、常家庄园、曹家三多堂、王家大院等。

(四)移民根祖地

山西表里山河、险塞四固、利于防守的特点,使之在残酷的元末战争中,遭受战乱较少,相对于其他各省,山西人口数占据绝对优势。据《明太祖实录》记载明洪武十三年(1381年)全国总人口为59873305人,而山西人口却达4103450人。以此可知,明朝从山西移民,势在必行。

明初从洪武三年(1370年)至永乐十五年(1417年),先后数次从山西的平阳、潞州、泽州、汾州等地,向全国广大地区移民。

明 按照“四家之口留一、六家之口留二、八家之口留三”的比例进行移民,中经山西洪洞县的大槐树处办理手续,领取“凭照川资”后,按官方指派的方向,在官兵的监护下,分别迁往中原各地。“解手”一词, 即从那时流传下来,沿用至今。

后世山西人亦有“走西口”谋生的经历。

五)深厚的历史文化

山西历史之深厚,文化之璀璨,名人之众多,光耀史册,鲜有其匹!整个中国历史,山西“落不下,离不开”,名人甚至多得难以计数!从史前的尧、舜、禹开始,整个中国历史,山西名人辈出,帝王将相、文臣武将、谋士、文人墨客甚至三教九流成名成家者,不计其数,实在难以一一列举。如想了解山西名人,去读浩繁的中国历史书就行了。

如果非要找出山西人的代表,笔者推荐义薄云天的武圣关羽、割肉奉君的至忠介子推、侠肝义胆的豫让,还有舍生取义、智勇双全勇救赵氏孤儿的程婴和公孙杵臼·····他们是三晋人民的杰出代表尚武,进取,开拓,牺牲;忠勇、侠义、智慧、诚信舍生·····他们用一个个饱满的血肉之躯甚至宝贵的生命,将中华民族的气节、美德演绎得淋漓尽致!真正是悲歌慷慨,荡气回肠,彪炳史册,辉耀古今!······两千载之下,令人感慨系之!

山西是中国戏曲艺术的发祥地之一,被称为“戏曲摇篮”。汉代时山西大地就出现了戏曲萌芽。元代时山西成了全国戏曲艺术的中心,现存的元代戏台基本都在晋南。“大戏”即“山西四大梆子”的蒲剧、晋剧、北路梆子和上党梆子。

还有山西威风锣鼓、“广灵窗花”(剪纸)、民间面塑、添仓节、庙会、旺火等民间传统和习俗。

四、资源富集地

山西称“三晋大地”,古代人口众多,资源丰富,农业、发达,漕运便利。古代出产有重要战略价值的食盐、代马。古代手工业发达,杜甫有诗赞誉“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淞半江水。”近现代以来又号称“煤海”,名满天下。

(一)土地和人口

山西总面积15.67万平方千米。为典型的黄土覆盖的山地高原,地势东北高西南低。高原内部起伏不平,河谷纵横,地貌有山地、丘陵、台地、平原,以山地为主,山区面积占总面积的80.1%。

2022年3月21日,山西省人民 公布《山西省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1年末山西全省常住人口3480.48万人。除汉族外,有53个少数民族。

(二)自然资源丰富。

一是水资源丰富。山西省是黄河与海河两大流域的分水岭,省内黄河流域面积97138平方千米,占全省面积的62.2%,海河流域面积为59133平方千米,占全省面积的37.8%。境内共有大小河流1000余条。黄河干流流经省界长达965千米。全省流域面积大于10000平方千米的较大河流有5条,分别是黄河流域的汾河、沁河;海河流域的桑干河、漳河、滹沱河。山西河流属于自产外流型水系。山西是海河主要支流永定河、大清河、子牙河、漳卫河的发源地,被誉为“华北水塔”。

二是矿产资源丰富。资源储量居中国之一位的矿产有煤层气、铝土矿、耐火粘土、镁矿、冶金用白云岩等5种。保有资源储量居全国前10位的主要矿产为煤、煤层气、铝土矿、铁矿、金红石等32种。其中,煤炭保有资源储量居全国第三;煤层气剩余经济可采储量居全国之一;铝土矿资源保有储量居中国之一;铁矿保有资源储量居全国第八位;金红石保有资源储量居全国第二位。煤、铝土矿等沉积矿产分布广泛,铁矿、铜矿等重要矿产分布相对集中。

三是植物资源丰富。山西省已知的维管植物有2700多种,其中,木本植物有463种。山西野生植物资源丰富,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有南方红豆杉,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有连香树、翅果油树、水曲柳、核桃楸、紫鸢等。野生药用植物有1000多种,比较著名的有党参、黄芪、甘草、连翘等。

四是动物资源丰富。山西省野生动物以陆栖类为主,已知的有439种。属于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动物有71种,其中,一级保护动物有17种褐马鸡、金雕、朱鹮、白鹳、黑鹳、玉带海雕、白尾海雕、虎头海雕、丹顶鹤、大鸨、胡兀鹫、遗鸥、虎、金钱豹、梅花鹿、原麝、林麝。二级保护动物有54种。省级重点保护动物27种。山西是中国拥有野生华北豹数量最多的省份。

(三)旅游资源丰富

山西被称为“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博物馆”,有“地上文物看山西”之说。境内保存完好的宋、金以前的地面古建筑物占中国的70%以上,山西省共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33处。忻州五台山为四大佛教圣地之一;大同云冈石窟是三大佛教石窟之一;大同北岳恒山为中国五岳之一;悬空寺为国内仅存的“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寺庙;晋中平遥古城是现存三座古城之一;运城解州关帝庙是规模更大的武庙。皇城相府、乔家大院、渠家大院、王家大院、李家大院、太谷三多堂、常家庄园、申家大院、孟门古镇、孔祥熙故居等为山西的民居代表。

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云冈石窟、五台山、长城(山西段)。

国家5A级旅游景区平遥古城、五台山风景名胜区、云冈石窟、皇城相府、介休绵山、乔家大院、雁门关、洪洞大槐树。

红色景区八路军总部旧址、黄崖洞、刘胡兰纪念馆、八路军太行纪念馆、平型关大捷纪念馆、百团大战总指挥部砖壁旧址、麻田八路军总部纪念馆、左权将军烈士陵园、抗日军政大学总校蟠龙旧址、煤峪口万人坑等。

山西有国家地质公园6处、国家湿地公园8处、国家森林公园19处。

五、山西之困

山西之困主要表现在;地理困局与产业困局相互叠加。山西面临着扩大开放、深度融合和经济转型的重大难题。

(一)“战略堡垒”成为发展的“地理困局”

山西东有太行,西有吕梁,南有中条山、王屋山,北有恒山、五台山等一系列山脉阻隔,南向和西向有黄河,西向、北向有黄土高原,全省除中间一系列小型盆地外,大多数处于黄土高原和山地丘陵地带,这种“表里山河”的地理构造,决定了山西是一座巨大的“战略堡垒”!在战争年代,有利于抵御外敌。但在和平年代,在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和平年代,这种地形地貌就变成了“天然障碍”,形成了天然的制约和相对的封闭,这是山西更大的地理困局”。

山西地理区位优势明显处于“一带一路”、中部崛起、京津冀协同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四大战略的交错重叠区域。从表面看,山西可以多角度、多方向融入一系列国家战略,但由于山西与中部及京津冀都受制于山河的天然阻隔,致使山西在中部崛起战略中相对孤立,难以深度融入,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中也处于边缘位置。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中,山西更是侧重于保护,在高质量发展中的难以与邻近的陕西、河南和山东相比。

中部六省

这就是山西由“地理困局”导致的“开放困局”!虽处“战略叠加”的区位,却落于“战略边缘”的尴尬境地!

但从区域竞争的角度看,山西又处于周边战略崛起的包围之下。

(二)山地丘陵多、平原盆地少成为制约山西发展的第二个“地理困局”!并且由于“中心引领”不足,导致周边的“虹吸效应”!

山西山地与盆地对比

省会太原虽处于全省的中心位置,但奈何太原所在的太原盆地区域狭小,面积仅5000平方千米!太原盆地东依太行山、西接吕梁山、南北隔山口和关口与“中央走廊”相接。城市的发展明显受限,对省内城市的辐射力十分不足!明显弱于其他中部省会城市!由于山西缺乏强有力的中心城市引领,不但导致山西发展放缓,进而使山西在全国经济布局中地位弱化,更大的问题是周边邻省大城市对山西产生了巨大的“虹吸效应”,吸纳了山西过多的能量!特别是长治、晋城被纳入《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运城、临汾被纳入《关中城市群发展规划》!站在山西的角度看待这个问题,类似于“别人种了自家的责任田”!这有多尴尬!

(三)山西“一煤独大”的格局导致经济转型艰难!

山西省是中重要的资源和能源基地,长期以来为国家的能源安全、经济发展承担基础贡献。自新中国成立至2010年,山西产煤120亿吨以上,其中的3/4运往全国各地,做出了巨大贡献。

山西因煤而兴,又因煤而困。“一煤独大”的格局,是资源诅咒。山西本身存在着产业结构单一、工业污染严重、安全事故频发、经济高度依赖省外市场等严重弊端,特别是对生态的破坏非常严重。山西采煤形成的采空区达到2万平方公里,相当于山西1/8的面积!这种资源型经济发展已不可持续。

2010年,国务院批准山西作为全国唯一的全省域、全方位、系统性的“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山西严重“偏科”几十年的时间积累形成的倚重型、能源重化工为主导的产业体系,要真正破除何其艰难!所有资源型企业的共同特征是重资产、高投入、高耗能、重负担!每个煤矿企业、钢铁企业背后都有着数以万计、十万计乃至数十万计的职工及家属!不仅关系着国民经济,更关系着数十万户家庭的就业、生存等重大民生难题。

转型“蹚路’是山西的必由之路,但又何其艰难!

六、未来展望

2021年3月,山西省自然资源厅公布了《山西省国土空间规划(2020—2035年)》(公众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规划》)。

2021年4月,山西省人民 印发《山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纲要》)。

纲要

2021年10月25日上午,山西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中指出,全省要形成“一群两区三圈”的城乡区域发展新布局(以下简称“一群两区三圈”)。

一群两区三圈

综合以上,山西未来发展要点主要是

(一)“两山七河一流域”生态系统建设

“两山”即吕梁山、太行山两大绿色生态屏障。“七河”即汾河、桑干河、滹沱河、漳河、沁河、涑水河、大清河(唐河、沙河)七大河流生态廊道。加强“七河”的生态基流保障和污染治理,形成联通山水、功能复合的绿色生态廊道 。“一流域”即黄河流域(山西段)。提升“两山七河一流域”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建成黄河和京津冀绿色生态屏障。

(二)构建“一主三副六市域中心”

“一主”即太原都市区,打造成为山西省参与国际国内竞争、带动全省社会经济和城镇化发展的核心地区。“三副”即大同、长治和临汾三个省域副中心。“六市域中心”即运城、晋城、阳泉、朔州、忻州、吕梁六个市域中心。重点推进太原都市区发展。加快三大省域副中心发展。培育壮大六大市域中心,形成六大市域中心一体化发展区。

(三)“一群两区三圈”城乡区域发展新布局

构建“一群”是指山西中部城市群;“两区”是指太忻一体化经济区、山西转型综改示范区;“三圈”是指晋北、晋南、晋东南三大城镇圈。

促进山西“中部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强化太原的省会龙头作用,加快建设国家区域中心城市,健全中部城市群发展协调机制。着力打造“太忻一体化经济区、山西转型综改示范区”两大引擎。加强“晋北、晋南、晋东南”城镇圈与中部城市群的协同联动。推动晋北城镇圈主动融入京津冀。支持晋南城镇圈深化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关中平原城市群区域合作。推动晋东南城镇圈与中原城市群合作发展。

(四)聚焦14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未来新兴产业研发制造基地

山西要集中力量发展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大数据、半导体、光电、光伏、碳基新材料、生物基新材料、特种金属材料、先进轨道交通装备、煤机智能制造装备、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现代医药和大健康、通用航空、节能环保这1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破解当前存在的结构性、体制性、素质性问题的重要突破口,对下一步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将发挥重要的引擎作用。山西以1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代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使山西实现跨越性转变,建设全国能源低碳产业会展高地。

(五)打造国际知名的文化旅游目的地

旅游业是山西最重要的资源和品牌。要做优做深文旅融合发展,推动国家全域旅游示范省创建,围绕黄河、太行、长城三大旅游品牌,打造国际知名的文化旅游目的地,建设全国山岳型夏季康养重地。

山西一定有更加美好的未来。

参考资料

1. 地球知识局《治世之重镇,乱世之强藩!》;

2. 民俗展播大篷车《山西25大怪》;

3. 九派观天下《从〈诗经〉里看“山西”》

4. 城市战略局《山西如何突围?》;

5. 青阳帝君《细说〈葬经翼〉中的错误之处》

山西为什么称为表里山河 山西表里山河

Copyright@2015-2025 白癜风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