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宿王昌龄隐居的解释(王昌龄什么时候过着隐居生活)
夜静人闲的意思 一天一首古诗词 | 提升记忆,妙趣多(9)《宿王昌龄隐居》
《宿王昌龄隐居》
唐?常建
清溪深不测,隐处唯孤云。
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
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
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
如何理解记忆?
诗题宿王昌龄隐居。
从诗题中可以清晰的了解到,这首诗是以寄宿者的眼光,描写王昌龄的隐居处的自然景色。
作者常建。
常建(708-765),长安人。开元十五年(727)举进士,曾任盱眙县尉。常建和王昌龄是同科进士及第的宦友,但他俩做官的遭遇和归宿却大不相同。一生仕途不得意,故放浪琴酒,寄情山水。其诗多写山水田园,风格接近王维、孟浩然,但诗中也常抒写其愤 怀。
创作背景
王昌龄及第时大约已有三十七岁。此前,他曾隐居石门山。山在今安徽含山县境内,即本诗所说“清溪”所在。常建任职的盱眙,即今江苏盱眙,与石门山分处淮河南北,常建辞官西返武昌樊山,大概渡淮水绕道不远,就近到石门山一游,并在王昌龄隐居处住了一夜。
清溪深不测,隐处唯孤云
诗词解析
一、二句清溪深不测,隐处唯孤云。
字面意思清澈的溪水深不可测,隐居之处只有孤云漂浮。
此句是说清溪水流入石门山深处,见不到头。王昌龄隐居处便在清溪水流入的石门山上,望去只能看见一片白云。
“孤云”一句是化用的典故。齐梁隐士、“山中宰相”陶弘景对齐高帝说“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因而山中白云便沿引为隐者居处的标志,清高风度的象征。
三、四句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
字面意思松林间微露一些月光,淡淡清辉还为你照明。
常建夜宿隐居处,举头望见松树梢头,月明升起,清光照来,格外有情。想来明月不知今夜主人不在,换了客人,依然多情来伴。
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
五、六句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
字面意思茅亭台前花影如眠,种药的庭院长满了青苔。
宿喻夜静时花影亦如睡去。
药院种着芍药花的庭院。
滋繁衍。
王昌龄住处清贫幽雅,一座孤零零的茅屋,屋前有松树,屋边种花,院里芍药,见出他的为人和情趣,独居而情不孤,遁世而爱生活。而常建夜宿茅屋是孤独的,而抬眼看见窗外屋边有花影映来,也别具情意。到院里散步,看见王昌龄栽种的药草长得很好。因为久无人来,路面长出青苔,所以茂盛的药草却滋养了青苔。这再一次暗示主人不在已久,更在描写隐逸情趣的,流露出一种惋惜和期待的情味,表现的含蓄微妙。
七、八句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
字面意思我将远离纷繁的世俗,到西山与成群的鸾凤白鹤为伍相伴。
谢时谢世,辞去世俗的牵累。
鸾鹤群与鸾、鹤为伍。
两句写作者自己的归志。表示将与鸾鹤仙灵为侣,隐逸终生。这里用了一个“亦”字,很妙。实际上这时王昌龄已登仕路,不再隐居。作者用这个“亦”字,是在善意和巧妙地劝王昌龄隐逸。其实,这也是本诗的主题思想。
全诗赏析
此诗作于辞官归隐途中绕道王昌龄入仕前的居所。诗人触景生情,以物喻人以孤云、茅亭形容其清贫;以清光、松林象征主人品格高洁;以花影、药院说明主人栽花种药,隐居不觉孤独;并以滋苔纹点出主人离家多时;诗人在赞美王昌龄居所幽静,水清月明,青松掩映的,含蓄微妙地暗示、劝勉王昌龄归隐。
此诗风格冲淡秀丽,写景中蕴含着比兴寄喻。盛唐时已传为山水诗名篇,是常建的代表作之一。
“花”字飞花令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
晚风吹行舟,花路入溪口。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冥冥花正开,飏飏燕新乳。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四月南风大麦黄,枣花未落桐叶长。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日 尽花含烟,月明欲素愁不眠。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机中锦字论长恨,楼上花枝笑独眠。
扶苏带你学诗词,提升记忆妙趣多
王昌龄什么时候过着隐居生活 寄王昌龄隐居中王昌龄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