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家王奎仁(书法家王忠勤作品)

生活常识 2023-04-20 13:50生活常识www.baidianfengw.cn

遇事遇人的古训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记书法家王忠勤

文/ 温之白

在古都西安,长安南路的街巷边上,有一处楼宇叫长安国际古玩城。甘肃陇东正宁人士,书法家王忠勤先生的书法工作室——翰墨轩就坐落于此处。

王忠勤先生出席送春联公益活动

翰墨轩面积不大,陈设简朴,除了各种书籍和文房四宝,便是王忠勤先生自己和一些书画同道的作品映入眼帘。室内唯一显眼的是一张书案,宽绰而大方……进得门去,在一张办公桌的后面,有一面照片墙分外的引人注目几十张照片装裱别致,名家云集,于无声处反映出主人的交游甚广。正如刘禹锡所言“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翰墨轩虽然只是一方小小天地,但却有着不一样的乾坤和气候。在这里,几乎每天都是宾客往来,有前来交流的书画同道,有慕名而来的求字之人,也有前来拜访的媒体记者……谈笑间,翰墨飘香,热闹非凡!

王忠勤先生出生于甘肃省庆阳市正宁县的一个小山村——那是他人生清晨出发的地方。从小故乡朴实的山水便滋养了他正直、踏实和善良的秉性,,也为他日后远走他乡,在社会上有所作为创造了一种难得的先机条件。

王忠勤先生出席公益活动

王忠勤先生看上去五十岁上下,但要说他的一些事迹,还不得不从他的青年时期说起。有一次,我特意让他讲讲自己的经历,得到的答案却只有一段概括性极强的话语高考落榜后当过农民,县上“泥腿子”通讯员,自费创办乡村文化站。随后进过工厂、开过小店,办过杂志,参与并组织社会公益活动,在陕西省从事很长时间的经济调查研究工作。

出于好奇,循着他的这个“框架”,我用大半天的时间翻阅了他博客里所有的记录性内容,竟然翻出了很多个“有证可考”的精彩往事。那些生动的图片和报剪记录了王忠勤先生青年时期的意气奋发、广阔交游,更是镌刻了他那些有益于社会的动人事迹,他的理想情怀、文化修养和人格魅力,像一道光,在那些安然静默的资料间熠熠生辉。在一张92年的《甘肃日报》的剪图中有一篇题为《赔本服务的傻小伙》的报道。这篇报道以详实的文字报道了青年时期王忠勤先生为家乡贴钱办文化站的事情。报道中记载

青年王忠勤高考落榜后,两年来不但没有给家里挣回一分一文,还倒贴了6 0 0多元,在村中央自办了一个文化站,既搞文化娱乐又搞科普教育,扫盲班和信息咨询,全部进行无偿服务。乡亲们从他这个文化站得到的收益有多少?问谁谁也说不清。大伙都说,“这娃,难得这么个好心眼,把村里2 O 0多名青年引上了正道,可就是苦了他自己。”

《甘肃日报》报道王忠勤

办文化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没地方,怎么办?他磨破了嘴,跑断了腿,请求村委会,借来了4间闲置的房子,房子有了,没经费,他四处告饶,谁也不愿意资助一分一厘,没办法,他到信用站贷了5 0 0多元,加上平时领的稿费,积攒起来了6 0 0多元。订阅了《甘肃日报》,《甘肃经济日报》等十几种报刊,买了8 0 0多本科技、文学方面的书及象棋,羽毛球等娱乐工具,做了两个黑板报,设置了图书阅览室,书画展览,民间剪纸和刺绣等,文化站很快建成了,青年人一下子全部被吸引进来,每天接待读者上百人次,这下却苦了他自己,一天到晚成了“无事忙’’。白天没功夫,种地,烤烟和担水等农活全推给了父母、哥嫂,晚上,也又是讲课,又是组织青年学技术、整理信息资料。青年有了文化娱乐的场所,他还不满足,又及时与县农广校联系,办起了‘‘甘肃省农村应用技术广播学校教学班”,使入学的5 0多名青年都掌握了l一2门实用技术。他还和全国1 0 0多家科研信息单位保持联系,办起了“腾飞信息服务站\",两年来共收集各类致富信息上万条,其中大部分已发挥效益。去年,当地农民种植的黄芪药材找不到销路,他不但提供信息,还联系销路,使5 0 0 0多公斤黄芪很快销售一空,为农民增加收入7万多元。村里大部分青年寻到了致富门路,还有少部分人闲呆着,他通过信息联系,在“陕西省富平县水泥厂”找好了活路,使2 8名青年靠劳务每月挣上了1 2 0元左右的工资。

村里一些大伯,老婶和小伙,姑娘一看王忠勤文化站办得这么好,都想学一些养殖种植方面的知识经验,但苦于目不识丁,王忠勤又从自家端来了桌凳,从学校借了黑板,办起了“农民夜校扫盲班”,他既给农民辅导识字,又提供科技致富信息,讲法律常识,自编自写通俗易懂的教材,短短的两年,使村里1 5 0人达到了脱盲标准,受到县,乡有关部门的赞扬。

王忠勤作品

在他的这种无私帮助下,当年村里95%以上的共青团员,农民朋友在他的文化站里学到了知识,寻到了致富诀窍,有的很快走上了富裕道路,成了专业户。乡亲们感激他,称赞他,许多人说他傻。

你看,王忠勤先生果然自年轻的时候就是个“有境界”的人。从王忠勤先生的这件往事里,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他的爱心和为别人着想的利他思想。而在所有的思想中,利他心是最珍贵的。

正如在交谈中王忠勤先生所言利他就是利己,为他人着想就是为自己结善缘。人作为社会的一份子,不可能孤立地处在社会上。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上有所成就,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总要与人发生交往,而利他思想就是实现与他人友好交往的基础。向善利他是相互的,人人都想着利他才能形成互利众利的好局面。只有利他才能赢得好人缘和别人的帮助,才能赢得社会的尊重,才可能在人生奋斗路上赢得更多的鲜花和掌声。

王忠勤作品

很显然,王忠勤先生这种心存一份善心,推己及人,懂得站在别人角度考虑问题、处理问题的作为,不仅是一种仁爱友善的表现,更是一种责任担当的体现。

王忠勤先生曾经还是一位非常优秀的传媒人。他曾先后担任正宁县广播电视局业余通讯员、正宁县人民武装部民兵通讯员等职务,期间多有作品被正宁县委宣传部、武装部、广播电视局等单位联合颁发新闻报道一等奖。在经陕西省 办公厅和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批准设立的中国社会经济调查所西北分所担任首任所长。

王忠勤先生的这些精彩故事,我在深入了解后脑海中蹦出两个字来一个是“棒”,一个是“酷”。“棒”包含了“好”,但比“好”更进一步,更加鲜活。“酷”就更是一种升华了的“好”,是感染人心的“好”,是对他这种“情为众所系,利为众所谋,敢为正义呼”的真挚情感的高度浓缩。

王忠勤作品

时光飞逝,岁月沉淀。丰富的阅历,广博的见闻,交友的广阔……这一切,都让王忠勤先生积累了很深的文化修养和宏阔眼界。也使得他更加拥有了言谈契理,举止清远的雅士风范和为人处世的清明透彻。他的谦和礼让,宽宏大度;他的厚德诚信,专注敏行,都给人一种极为“舒服”的感觉。所以在很多人的眼里,他都是一个值得信任、值得托付的“知己型”朋友。

五十岁的年龄,是一个男人洞明世事、了悟自身的年龄。这个年龄的男人,对外,他明白了社会;对内,他明白了自己;对自己,他明白了责任。王忠勤先生,现在正是这个年龄段中的一员。时光悠悠,这一路走来,他咀嚼了世态的冷暖,感怀了岁月的无情,在经历了许多疑惑、彷徨、振奋、欣喜之后,沉淀在这个男人身上的,更多的是沉思,是领悟,是更加成熟练达之后的从容和坦荡。

王忠勤作品

这一切,都为他一直痴爱着的“书法事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并为他成为一位知名的书法家埋下了伏笔。

王忠勤先生从小就喜欢写作和书法。这些年里,繁忙的工作之余,他始终没有忘记练帖习字,并一直对书法艺术保有着浓厚的兴趣,酷爱书道至今未缀。可谓百战归来人未老,墨韵如画次第开!

——他终归“爱我所爱”,胸怀浩气、笔挟风云,成为了一位地地道道的“墨人”。一如李白之于诗,齐白石之于画,他们便是为其所生,无论行至生命的某一个路口,总有冥冥中的索引将他们引至于此,潜埋在生命中的悸动归于文字便成就了千古的文章,付诸于水墨便渲染出厚重的写意。

王忠勤先生之书法,折射出的正是这种非常浓郁的生命情怀和艺术修养。

王忠勤作品

记得初见王忠勤先生书法,让人欣喜惊见的正是这样一种灵明、沉静、清秀的书卷之气。他的书法烙印着二王风韵,却又更趋向自由挥洒清劲峻游,自由散逸。神采苍秀,笔势纵横。发自肺腑,凝于笔端,郁郁芊芊,直书胸臆。犹如风卷云舒,俊逸而蕴籍,外放而内敛。其纸间隐隐流动的儒雅书风,使得每一幅作品有着独特的“中和之美”。其人其作,真诚而不矫情、本色而不虚伪、 而不造作,实乃真性情所致。细细品咂,总能品出一种进则天下退则田园的进取与淡薄,一种舍我其谁的态度与责任,一种面对世事变迁的淡定与从容。充分表现出先生高雅的气质和人格,最终直趋美学的深境。

王忠勤作品

在简约的生活中,王忠勤先生的书法艺术真正做到了技法积累后的率性与自由。细细品味他的书法作品,笔法流畅而蕴含软实力,古拙中生发清秀,飘逸里偶露刚劲,形态峻朗,气韵流畅,抖擞似傲雪青松,净朗如沐日群峰。他对传统书法的空间形式有独到悟解,在线质表现干净雅致、清新自然、追求流动感的,为意味而造形,综合运用虚实、开合、聚散、断连、正奇等因素,使作品结构错落连贯,衔接气畅神酣,神姿脱俗而渗透现代意味,具有神态美、气势美和意境美。可谓文气十足而见功见性。

王忠勤作品

那些司空见惯的方块字,在他的笔下,一点一横,一提一按都仿佛注入了灵性,有了生命。不论是“繁而静”的楷隶,还是“简而动”的行草,走笔结字,或妩媚,或典雅,或俊逸,或别致,或雄健,或清远萧散,或韵致倜傥,或藏锋敛迹,或婀娜妖娆,时而如锥画沙,恣肆昂扬,时而惜墨如金,意到辄止,时而端庄,时而险劲,时而疾,时而徐,时而润饱,时而沽渴,但任你如何去揣摩挑剔,其字里行间绝无张扬,绝无乔饰,绝无表演,绝无虚张声势,更无投机取巧。

王忠勤作品

正如刘熙载所说,“字不出雕、朴两种,寻其本,则人雕则字雕,人朴则字朴”。这恰是王忠勤先生“见素抱朴”的质朴根性及习书态度。

所以,细品他的书法,那些字,有如这个喧嚣都市里安静的花朵,默然绽放,尽情挥洒,没有目的,没有心机,没有非分之想,美丽自己,优雅风景,传播芳香。在行色匆匆的路途中,若机缘巧合你见到了它,我要说那是你的幸运和偏得。因为它会于无声无息间给你浮躁的心灵以安抚和熏陶。若是你能与它不期而遇,哪怕是红尘之中浅浅的一撇,我要说你有福了。因为那些字定会给你荒芜的情怀以滋润与温暖。

王忠勤作品

“文如其人,字如其性。”这是古人留下的经典古训,一个没有特质和独立思考的人是难以创作出好的作品来的。“笔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由文如其人而至书如其人,作为衡量标准并不一定准确,人品与艺术二者间也并无必然联系,但用在王忠勤先生身上,则是恰当的。一个没有文化或文化储备不足的人成不了好的书法家,这是先生一以贯之的主张,更是他作书为学的准则。

我们这个时代并不缺乏具有观赏性的书法作品,而是缺乏能感动人的作品。王忠勤先生就是这样一位把自己的作品融于生活,与时代同行的优秀书法家!

王忠勤作品

孔子说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笔者自以为,这八字用在王忠勤先生身上是对其人品书品最恰如其分的诠释。

王忠勤先生系中国致公党党员,现任西北大学慈善研究院研究员,陕西省慈善协会理事,陕西省书法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陕西省书画家慈善志愿者联盟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陕西省文化软实力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林业书法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北美文化发展促进会西安代表处主任等职。这几年来,他左手笔墨、右手慈善,始终行走在践行真善美的路上。他以翰墨表达人生的淋漓畅酣!并继续以书法艺术的形式,传播着生命中的温暖与感动。

作为陕西省慈善协会理事、陕西省书画家慈善志愿者联盟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王忠勤先生始终以平台为基点,整合资源优势,长期投身公益事业,让艺术与慈善同行。

王忠勤作品

在他的朋友圈里,也经常可以看到王忠勤先生及其书画同道们奔走于各地群众当中。他们或慈善捐赠、或义拍义卖,经常以捐赠书画艺术作品的独特方式表达对困难群体的关爱。

他说“慈善是阳光下更具爱心的事业,书画家们的作品不单是珍贵的艺术创作,更饱含了他们对慈善公益事业和弱势群体的爱心和祝福。每一次慈善笔会或义卖捐赠都是我们书画家用实际行动回报社会一种体现,用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引领社会风尚,展现时代精神,也是人生价值的一种体现”!

儒家的古典著述《中庸》里有“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这一表述实质上是揭示亲情之爱,但也是人类亲善情感的自然表露。多年的潜心钻研,在书法艺术中感悟人生,让王忠勤先生的精神境界有了质的提升。他认为,是中国传统文化哺育了他的艺术,而他应该利用自己的艺术去帮助那些仍然积贫积弱的人们,通过自己的善举来回报社会,从而实现书法艺术的真正价值。

做慈善既帮助别人,也可以净化自己的心灵。基于此种理念,王忠勤先生热心各类公益活动,用自己的方式,不断将作品转化成爱心来捐赠给社会,以实现一个书法艺术家的社会责任。

王忠勤先生出席公益活动

?明朝大儒洪应明在《菜根谭》中的一句名言“士君子贫不能济物者,遇人痴迷处,出一言提醒之,遇人急难处,出一言劝解之,亦是无量功德。”行善并不是完全看钱给了多少,还要看行善是否能给被捐赠者带来精神上的慰藉。所以,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普及书法本来就是在做一件大慈善。

书法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个学习书法艺术的人都应遵循中国文化敬天爱人的理念,每一个热爱传统文化的人,都应该用自己的善心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并通过自己的善举回报社会,实现自身的价值。多年来,王忠勤先生一直都在用善举默默诠释着古人“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的意义,并赢得了社会的交口赞誉。这确实是弥足珍贵的。他的生命,也因这些美好的情感而变得愈加温暖和丰盈。

人生就这样穿越纷繁,又重归简约,还原成一种质朴的、高级的纯粹。甚至有时候,会有一种尘归尘,土归土的超脱和义无反顾。就像2014年4月29日的那个早晨一样,王忠勤先生吃过早饭,便作了一个决定正式登记成为一位器官捐献志愿者!

王忠勤先生出席公益活动

书法家王忠勤作品

Copyright@2015-2025 白癜风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