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取暖烧蜂窝煤和烧煤哪个划算(从摇煤球到蜂窝煤,老北京烧煤
自制蜂窝煤怎么做?老北京从摇煤球到蜂窝煤,烧煤取暖,经历了哪些阶段?
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过去,冬天人们需要燃料来做饭、烧水和取暖。在多雪的冬天,人们需要保暖,所以燃料尤为重要。
过去,老北京人使用的主要燃料是煤。上一代还有烧煤取暖的记忆。It 窗外天寒地冻,大雪纷飞,屋里温暖如春。北京的煤炭历史悠久。
美国摄影家西德尼甘博在上个世纪初拍摄的阜成门城楼
旧时家中煤炭取暖
旧时孩子帮助收拾煤渣
旧时路过石景山模式口的古道运煤骆驼队
旧时摇煤球场景
010煤是埋藏在地下的古代植物因地球 s结皮,在压力和温度条件下与空气隔绝,其燃烧值远高于木柴。北京用煤主要来自京新头沟和房山盛产的无烟煤。根据考古发现,北京人从辽代开始逐渐使用煤炭。辽代门头沟龙泉雾凇瓷窑用煤烧瓷器,可见煤被民间广泛使用。到了金代,北京对煤的利用更加广泛,诗词歌赋也很多。建炎初年(1127年),南宋冀州团练使朱扁前往郭旭,谒见被俘的皇帝秦晖。隆冬时节,他从江南来到北方。在驿馆里,朱边不仅看到了窗外的冰雪,也感受到了火炕的温暖。他写了一首歌《炕寝诗》: ;南北地方条件不一样,学习不是旅行。虽然出新疆是节日,入境的时候会临时问一下海关。呆久了是老残,山谷全是雪。冬天的水貂披着毛皮,蜷缩在炕上。西山石是付费的,颜色很惊艳。 朱边 取暖用的煤来自北京的西部。
金代末年,赵秉文 s诗《夜卧炕暖》也写道 京城苦寒,玉难求。打小米要一捆工资,却丢了背,不肯发工资。太阳照[ti o]五升米,无忧。山中盛产黑云,百金不难寻。炉规精致,火孔幽深。长睡脚上,回到暖法初邹。门前三英尺厚的积雪让你气喘吁吁。田家烧【g 杜】,湿烟落泪。泥家身上的衣服还在烧。谁能提供这个技能帮你出家? 地炉是用来烧炕的炉子,一般用砖砌成,与炕相连。这首诗生动地描述了用煤烧炕取暖的情景。
而用煤炉暖炕驱寒,更多的是在元曲中描写。张中举在诗《送熊梦祥寓居斋堂》中描述了斋堂地区用煤取暖的情况 云淡风清时需寻羽客,五谷熟时可来山野鸟鸣,土床炕暖石窑炭,小米酒香注入家盆。
元朝的大都市(北京)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人口的增加带来了对煤炭的大量需求。于是,至元十三年(1276年)和至元二十五年,朝廷先后在大都城平泽门(今阜成门)、广深门(今和平里一带)设立煤厂,储存煤炭。在西山设立管理机构,管理煤炭的生产和销售,征收煤炭税。
辽金时期便已烧煤取暖
明代,煤在北京更为普遍。正如顾所说 北京100万套房子都是石炭纪 。到了清朝,煤球已经成为百姓的主要燃料。煤球是用煤粉和黄土做的,没有煤球长,因为便宜,一般穷人家都烧煤球。在清朝,a 薛秋 写了一首歌《煤球诗》,里面写道 把煤和碱抖出来做煤球,小家庭会给炕加热。女人辛辛苦苦熬了三个冬天,花开花落。 摇动煤球的 是si
许多煤店也制造煤球出售。煤球的 是用挂网摇,就像荡秋千一样。在门形架子上挂一个圆形铁环,然后在铁环上系三根绳子,将悬挂的煤筛绑紧,将割下的块煤放入煤筛中摇动。用挂筛摇煤球比在花盆上放筛子更省力,但用挂筛摇煤球需要固定的地方。一些煤店老板为了多赚钱,在煤粉中掺入大量黄土,降低了煤球的热量,达不到加热的效果。《都门汇纂》收录的一首歌《煤球诗》无情地揭露了欺诈的煤老板 新兴煤店卖煤球,炉子上没有火苗。我恨煤贩子作伪,骨灰黄土一起收。
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北京的居民还以燃烧煤粉或煤球为主,但蜂窝煤已经出现。蜂窝煤是一种经过加工的型煤,因其形状像蜂窝而得名。曾经有一个 新城斋 北京前门外的煤店。曾经经营蜂窝煤,手工生产,规格5寸直径,供应十几个用户。
1954年,北京设计出生产蜂窝煤的初步样机。1957年5月25日,《北京日报》发表了一篇题为 推广蜂窝煤;,北京开始推广使用蜂窝煤。20世纪60年代,北京研制出蜂窝煤炉的套筒炉瓦,使蜂窝煤燃烧速度快,火力大,热能保持不变,发挥得更加集中。很多省市专程到北京学习蜂窝煤的生产和燃烧。上世纪80年代,城市郊区的居民基本可以保证使用蜂窝煤。
公元
从摇煤球到蜂窝煤
年北京建都后,煤炭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的生命。与此,皇宫和庞大的内务府的用煤量也在增加。皇室在冬天用木炭取暖、烧水和做饭。但据史料记载,至少在明代,皇宫的御茶室和厨房使用的燃料是煤。有人描述当时的情景 像面馆和酒楼,煤火和火苗,翻炒和油炸,互相邀请。 《明世宗实录》给出了具体的记载嘉靖元年,御监给顺天府送去30万斤水和木炭;四力健修复厂水木炭13万斤;内公监每年用煤20.7万斤。北京需要大量的煤,运输是个大问题。在古代,煤主要靠畜力运输。元代熊编著的《析津志》一书中记载 每年九月,牛被买来装上车,煤被运到西山窑头 。明清时期,西山的运煤主要是驴和骡。子午线号码
百年的踩踏,驴、骡负重前行,在京西的多条运煤古道上,现在还留有清晰的蹄痕。蹄窝直径近20厘米,深20厘米,浅的也有10厘米,反映出煤炭运输的繁忙。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直隶总督方观承记载京西“煤斤自窑运,自厂运京,全仗车骡载驮,且京师夏秋所用之煤,悉赖冬春加运存贮,如其脚力不裕,则载运锐减。”清末民初,京西以运煤为业者不下万人,有运煤牲畜数万余头。从西山到京城的路上,运煤驮队络绎不绝,成为京西特有的景观。清末,随着铁路通往京西矿山,京西煤炭驮运规模开始减少,驮运路线逐渐缩短,仅限于铁路不达之处或往返于矿场煤窑与铁路站台之间的短途运输。明清时期,北京蓄力运煤道路在门头沟地区主要有两条。王平口是山里运煤的总出口,也是各条运煤古道的起点。一条古道是玉河大道自王平口东,经十字道、峰口庵、圈门、大峪,过永定河至麻峪,再经西黄村、八里庄、走阜成门入京城。另一条古道是西山大路自王平口东,经王平村、色树坟、马各庄、水峪嘴、琉璃渠,过永定河到三家店,再经西黄村、八里庄入阜成门进城,或经香山、煤厂街、走海淀入西直门进城。
旧时,京西运煤的车辆和牲畜多,通往矿场煤窑的道路上常见被遗撒的煤末,便有许多人从事扫煤末的行当,其使用工具为扫帚和簸箕,如同扫地,被称为“扫煤末儿”。所从事者多为穷苦人家的老人、妇女和小孩。民间有歇后语“去煤窑的路——一条道走到黑”,便表明了此种现象。新中国成立前,北京城里穷人家的孩子,还有捡煤核儿的经历。所谓煤核儿,就是被丢弃的没有完全烧透的煤,尚存部分火力,仍可以继续烧用,由此可见煤炭对于普通人家的重要性。
煤铺的兴衰
明清时,北京阜成门成为京城运煤进城要道,被称为“煤门”,而阜成门附近则成为北京较大的煤炭交易市场。北京出现专门的以运煤、贩煤为业的庞大队伍,在城内设立了许多煤厂、煤栈、煤铺,从事京西煤炭的转运、储存和销售活动。
旧时,北京是一座以燃煤为主的城市,居民生活用煤,多依靠煤铺供应。尤其是到了严寒冬季,煤炭的需求量相当大,北京城的街道胡同都有煤铺销售煤炭。
北京的煤铺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元代,大都城的平则门、光熙门一带,就设有储煤厂。明代,有一幅反映北京城市风情的图画《皇都积胜图》,图中也有煤铺卖煤的画面。到了清代,“都人炊爨惟煤是赖”,应运而生的煤铺就更多了。尤其是清末,环城铁路修通之后,沿铁路四周设有许多煤栈,煤铺可直接到煤栈批发煤炭,运回售卖,从此京城大街小巷,经营煤铺者骤然增多。
民国年间,据《北京煤灰两业概况》调查记载,1923年北京煤铺业同业公会有会员181户,还有众多煤铺未加入同业公会。1937年出版的《北宁铁路沿线调查》中介绍,北平市煤铺有800余家。日军侵占北平后,对煤炭资源疯狂掠夺,对城市煤炭供应实行统制配给,垄断煤炭经营,致使众多煤铺倒闭,煤业工人失业。
1945年,日本投降后,北平市经济亟须恢复,而煤炭又是人们生活必需品,经营煤铺者又骤然增多。1949年1月,北京和平解放。新中国成立后的北京城,随着人口的增加,城市的发展,对煤炭的需求更大。1949年底,北京有煤铺1768户,从业人员4254人。
进入新世纪,随着我国经济繁荣,新能源的发展,社会及人民生活对煤炭的需求迅速减少,,采煤业对环境污染的弊端逐步凸显。2017年,市 作出在2020年前关闭北京所有煤矿的决定。京煤集团坚决执行市委市 的决定,逐步将正在生产的长沟峪煤矿、木城涧煤矿、大安山煤矿、大台煤矿停产关闭。2019年9月17日,随着京西一座煤矿——大台煤矿的封井,京西结束了千年采煤史。京西矿区为北京的建设和发展,为满足市民的生活需要,作出了重要贡献。
过去的老北京人早早就开始储存过冬煤,农村各家院落的墙角堆起了煤堆,开始自制煤球和蜂窝煤。城里人也在各家院落尽可能利用的空间,开始码放蜂窝煤。如今煤炭取暖已成为过往,但煤炭留下的“一团火”式的记忆,将不断地传承下去。
(原老北京的煤炭与生活)
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张起林
流程编辑TF063
烧蜂窝煤取暖好还是烧炭好 现在还能烧煤炭取暖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