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与 *** 尔族关系(藏族、 *** 、藏语及民族关系)
四川藏族和 藏族的区别 藏族、 、藏语及民族关系
一段时期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敌对势力凭据舆论话语权优势,不断捏造所谓“新疆强迫劳动”的弥天大谎,炮制“新疆人权问题”。近日又以谎言为基础,制定并实施“ 尔强迫劳动预防法”,对新疆极尽虚假宣传、恶意诽谤,进而攻击我社会主义制度和党的领导,妄图延缓甚至阻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其结果注定是徒劳的。但其中隐含的攻击套路(逻辑)值得 从事民族团结工作的同志们加以重视。以免出现不知所以、头脑中空的青年人受到蛊惑和怂恿,走上从事危害国家安全的邪路。如果仅将民族团结“应该如何”讲清楚,不断把“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比喻反复运用,实际上还可能造成某种情况的逆反心理。陆益龙指出当代青年的心理成熟有延迟趋势,要改变面向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脱嵌问题,必须把社会上可能存在的“不正确”概念进行深入剖析和批驳,揭露错误概念产生的基础,让青年人明白“为什么是这样”“为什么要这样做”的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
开展这项工作,无论如何也绕不开的几个错误概念有,“ =藏族人”“藏语=藏族”“谈各个民族之间要团结的前提就要先强化民族身份”。下面我们就从历史和现实角度对这三个问题进行阐述分析。
藏族,不是一个历史民族概念而是一个民族识别概念。我国的民族识别工作,大体可划分为4个阶段。
之一阶段1949至1954年。经过实地考察和科学研究,认定了包括藏族在内的38个少数民族。
第二阶段1954至1964年全国第二次人口普查。对183个族体研究,新确定了15个少数民族。
第三阶段1965至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1965年认定了 珞瑜地区的珞巴族。使我国民族大家庭的成员增加到56个。
第四阶段从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至今。主要进行民族成分的恢复、更改和对某些族体进行归并工作。据统计,自1982年以来,全国恢复、更改民族成分的人数在1200万人以上。也就是说,这期间某些其他民族的人被认定成了藏族,我们对此进行更改;,有些藏族被认定成了其他民族的人,我们对此进行恢复。这些人,不是数字,是真实存在的人。我们在说“藏族人”的时候,包不包括这些人,他们是否认同我们就“藏族人如何如何”之类的言论是需要大家注意的部分。
接下来,就是要说一下“西 ”概念。 是个行政区划概念, 自治区范围内生活着藏族313.8万,其他少数民族6.7万,汉族44.3万。无需赘言,地理意义上的“西 ”更不仅仅是指藏族人,是包含 、纳西族、门巴族、珞巴族、汉族等在内的所有生活在 的人的共同称谓。“我们 ”的说法,主语到底是指谁呢?,藏族人也不仅仅居住在 ,相当数量的藏族人生活在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省区,实际上在全国各地都很容易找到藏族身份的人。“大杂居、小聚居”就是我们国家的民族分布现状。而言藏族和 双向均无法画等号。
“西 ”更准确地说,是个户籍概念(归口公安局管理),“藏族”则是个民族身份概念(归口民宗局管理)。西 概指那些户籍在 自治区的各族同胞,泛指在藏长期工作生活和经商的各族同胞。藏族则专指身份证民族栏标注为“藏族”的同胞。民宗部门对民族的认定既基于历史事实也尊重个人意愿,对于父母民族成分不同的家庭,父母可自愿为子女选 族身份进行登记。除公安、民宗部门外,任何人都无权作出身份认定事宜。
目前,这两个概念非常清晰和容易区分。一些年轻人动辄以 “我们藏族”和“我们 ”做主语发表所谓体现群体共性的概括性言论,如果不是出于对历史和现实的无知,那就是心怀恶意。抖音名“其美”的年轻人,很“随意地”将 族的“生活习俗”与“信仰”二字加以挂钩和混淆,把内地民众对“ ”的不了解和刻板印象(Racial Stereotypes)夸大成恶意混淆视听,就很容易被敌对势力加以利用(像BBC类)来攻击我民族政策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是我们必须加以警惕与厘清的。
所以,“藏族”和“ ”前面要慎用第三人称前缀,自觉 使用之一人称和第二人称复数的前缀。没有任何场合、任何人需要使用,也不会获授权使用“我们藏族”和“我们 ”如何如何的。这种说法带有迷惑性和危险性,要加以警惕。
随着 落户政策的不断放宽,以及各民族间通婚情况的普遍化,民族身份理应变得更加淡化。极少数年轻人的错误言论反映出其成长过程中历史观和民族观的缺失,我们要加大对 自古以来同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的研究与教育,不要“总是绕开问题讲、避开难点讲。只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立足于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全面客观看问题,就不用担心在政治上出问题。要给教师充分的信任,不抓辫子、不扣帽子、不打棍子。”
第二,藏族与藏语的关系。并不是所有藏族人都讲藏语。抛开相当数量选择参加自治区二类课程招生考试的藏族学生和自小没有在藏语环境下生活的藏族人不谈,单就青海宗喀地区的“家西番”而言,由于历史原因,这些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与藏族相似却又讲汉语的群众的真实存在,为各族群之间“和而不同”的共处模式起到了积极的典范作用。当今民族交融时代的主题不再是“汉化”,而是中国境内各族群的共同现代化。
,讲藏语的也不一定是藏族人。 墨脱县达木珞巴民族乡、芒康县纳西民族乡、错那县麻玛门巴民族乡,生活着相当数量的珞巴族、纳西族、门巴族群众,他们说藏语、写藏文,甚至有的要去天主教堂祷告,名字叫做“保罗”和“玛利亚”。这充分叙说着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和现实,藏语是语言和地域性的,本身没有特定民族属性,正如很多彝族、白族、土家族年轻人说着一口流利的汉语,俄罗斯族大妈用东北话(方言)聊天,塔吉克族也没有说塔吉克语——民族和语言不是一一对应,本就是地理文化常识。这一点一定要理直气壮讲清楚。
第三,加大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与防止民粹主义。加强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就必须要强调各自的民族身份吗?不是。马克思在吸收和批判前人理论基础上强调“共同语言、共同地域是民族形成的两个必要条件”。历史上,由于地理上山川阻隔,交通上人员交往不便,中国这块土地上产生了诸多族群(远超56个)。建国前,百年中国战乱频仍国力日衰,族群迁徙不断,部分族群融合,部分族群逃到更加偏僻崎岖的山区,数代繁衍致原有族群印记渐逝,建国后的民族认定就是当时对历史和现实的充分尊重基础上做出的。70年来,国家国力日隆,取得了百余年未有之大成就,比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当初从服饰、习俗、语言、文化认同等角度考量做出的认定标准已经发生了巨大改变。随着建国70年的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普通)公路大动脉、高速公路大动脉、(普速)铁路大动脉、高铁大动脉,各支线机场的建设,中国再也没有走不出的大山、进不去的村寨。“共同语言、共同地域”概念的范畴在不断拓展,如今就连“十八洞村(苗族)”“悬崖村(彝族)”这样的由于躲避战乱形成的村落、族群都已经全部脱贫成为旅游景点,我们可以预期“族群”这个因地理地域产生的概念也会随着中国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过程不断淡化、融合,最终以“中华民族”整体屹立在世界东方,而相当数量的民族特征只能从身份证件上寻找。
中华民族是一体,各民族身份是多元的具体表现,一体多元是二者的辩证关系。中华民族意识的内涵应是56 个民族的群众自觉认同中华民族而不自外于中华民族。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各民族之所以团结融合,多元之所以聚为一体,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源自中华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
我们在认同自己的民族身份时,应该把中华民族认同摆在更高位阶。要谨防以弘扬自己所属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名,隐性地实施民族优异性的夸大宣传、不实宣传。其表现包含但不限于民族的服装具有“优于”其他民族的特点,且具有“高尚”的审美追求;民族的饮食是“超乎寻常”地合乎人体需求与健康;民族的语言是“几千年前”创造的“最美的”语言等等。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一定要基于历史事实和新时代要求,56个民族的传统文化都是在不断发展的,都在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吸收其他文化的优秀部分进行融合创新,过分强调某一民族文化的优越性,其本质就是排他性的民粹主义。
在 ,藏族是“多数民族”, 、汉族、门巴、珞巴、纳西等其他民族是“少数民族”,我们谈民族团结更要十分注意把握宣传口径,防止把主语默认成“汉族”,宾语默认成“藏族”,导致形成一种“二元民族”对话的假象,把“合唱”说成“对唱”是不负责任的,也是有害的。
藏族和西 族的区别 藏族藏语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