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与饮食文化的关系(论汉字与中国饮食文化)

生活常识 2023-04-21 10:01生活常识www.baidianfengw.cn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民以食为天,汉字和古代饮食文化。

图片来自互联网

“民以食为天”,“天”在中国古代意识中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象征着更高权力。但“食”可与天相比,其重要性可见一斑。人类以食物为生,我们远古的祖先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103010说,“饮食男女,人们求生的欲望很大。”

要进入饮食文化的范畴,要从熟食说起。朱仁钻木取火的传说已经在考古资料中得到证实。自从学会用火,人类告别了吃血喝血的蛮荒时期,从而真正步入了文明时代。,火促进了人类饮食习惯的巨大变化和人类文明的重要发展。

103010在《追溯人类与火的历史》中说“以前王为先,没有火葬。他吃植物的果实,飞禽走兽的肉,喝它们的血,就像它们的皮毛。圣工之后,再修火。枪,烧,煮,烤。”注郑玄枪包烧;燃烧,火上浇油;煮,把炒锅也烧开;主,穿越火焰。烘、烧、煮、烤是当时用火加工食物的四种方式,它们的不同特点大致可以从字形结构上反映出来。

小篆泡

“包”字从火中发出声音,其中的成分“包”不仅表示声音,还表示包裹的意思。郑玄说的“裹烧”,就是把食物用泥包起来,放在火里烧。这种食物加工方式类似于“叫花鸡”。

有一个关于乞丐的民间传说古时候,江苏常熟有一个乞丐。有一天,他很幸运地要了一只鸡。他怕别人来分,就把整只鸡的毛用荷叶包起来,盖上泥巴伪装起来,塞进火里烧烤。当其他乞丐都不在的时候,他赶紧把鸡从火里拉出来,把外面包着的泥砸碎。他惊喜地发现,其实从“枪”的字体和《礼记礼运》的记载来看,叫花鸡的做法早在几千年前就出现了。

小海豹烧和小海豹烤

“烧焦的”和“烤的”都是在火上烤的。在古代,两者肯定是有区别的,但现在我们无法证明两者的区别。从烤的字形来看,下面是火,上面是肉的变形。结合郑玄的“穿透火”,可以想象,炙就是把肉串起来,放在火上烤。估计和现在烤羊肉串的做法差不多。不过当时的烤法不用把肉切成小块,有时会把整个动物串起来放在火上烤。

甲骨文金骥文冀《礼记》冀

烹饪是一种烹煮食物的 。煮字本来是没有以下成分的,只写了恒(戊)。103010解释的原意是给鬼神供奉熟食。有些象形文字像祠堂,有些则像盛满食物并盖上盖子的器皿。但各种说法都离不开祠堂祭祀,可见熟食与祭祀的密切关系。

“古代重要的是崇拜和荣誉”。牺牲在人的一生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那时候做饭的目的并不像今天白癜风网小编这么简单。当时除了给人提供食物,祭祀鬼神要重要得多。103010有一个官职叫“恒仁”,职责是在准备祭品时负责食物的烹调温度和锅内的水量。

103010还有两个与烹饪相关的位置,称为内潜(yng)和外潜,意为熟食。内钱负责宫廷中国王、王后和王子的膳食,外钱负责祭祀时的祭品设计。衡在内外烹饪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水量和温度是食物质量的关键。

小篆

其实不仅“熬”字和“恒”本来就是一个字,还乐在其中。

享,也与烹字属于同一字源。烹、亨、享在古文字中同为一形,后来才逐渐分化成三个意义密切相关的字。煮食物的意义专用“烹”字;食物煮熟之后,供奉给宗庙上的鬼神,诚意通达于鬼神,这样便有了亨通的“亨”字;鬼神闻到祭品的馨香,便欣然享用,这样便有了“享”字。

直到现在,方言里还有将这几个字混用的情况,如湖南北部某些地区称用铁锅烧水为“享水”,用瓦罐把茶烧开叫“享茶”。通过烹、享、亨几个字之间的渊源关系,我们可以看到古代烹饪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饮食与祭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烹字现在与饪连用,构成一个双音词,泛指做饭做菜。但在古代汉语中烹、饪很少连用,即使连用,也是各有各的意思。烹是煮的意思,而饪则表示把食物煮得熟透。《说文》“饪,大熟也。从食,壬声。”《论语·乡党》“失饪不食。”何晏注释说“失饪,失生熟之节也”。也就是说,煮食物必须熟度刚好,既不能半生不熟,也不能过于熟烂,这样才符合礼仪的要求。特别是祭祀的时候,食物的生熟度如果不符合标准,是绝对不能用作祭品的,否则就是对鬼神的不敬。

烹饪二字连用,最早见于《周易》“鼎,象也,以木巽火,烹饪也。”这里的烹饪虽然连用,但还没有成为一个双音词,其中烹表示煮的过程,饪表示煮的结果。烹、饪相连,构成了食物原料由生变熟的一个完整的加工过程,反映了古代由烤炙的熟食法发展到烹煮的熟食法,再到讲究食物生熟度的进程。

烹饪是对食物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饮食则是对烹饪的成果的享用。“食”字很早就兼有名词和动词两种意义,既可以指吃的动作,又可以指吃的对象。但并不是所有吃的对象都可以叫食,最初食是专指主食,食泛指一切食物是后来的事。

甲骨文食 小篆食

“食”字的甲骨文一般认为像一个盛食物的器具,上面像器具的盖子,下面是盛食物的圆形器具。这种圆形的盛食器应该就是“簋(guǐ)”,因为其形象与“簋”的字形非常接近。

簋是古人盛黍、稷、稻、粮等主食的器皿,圆形,上面有盖子,以便使食物保温。《说文》“簋,黍稷方器也。从竹,从皿。”这里以“方器”释簋是错误的,从出土的青铜器来看,凡自铭为“簋”的器物大多为圆形,应释为圆器。郑玄注《周礼·地官·舍人》说“方曰簠,圆曰簋,盛黍稷稻粱器。”

具体来说,簋的形状很像大碗,一般为侈口、圆腹、圈足;或木制,或陶制,或以青铜铸造。商代簋多无盖,无耳或二耳。西周和春秋初期簋的形制有较大发展,常带盖,有二耳或四耳,间有带方座或附有三、四足者。到春秋中晚期,簋作为食器已经不很流行,只是在传统的礼器体制中尚有发现,但形制有了较大变化。

甲骨文簋 金文簋

簋的古文字字形的左半边像簋中盛满饭食,右半边像手持匕匙、从簋中取食之形。《韩非子·十过》“昔者尧有天下,饭于土簋,饮于土铏。”可见簋是古人吃饭的主要用具。

对于“食”字的构形,也有人提出不同的看法,认为下面像盛食物的器具,而上面的则像倒着的口,表示人张开大嘴趴在盛食器上来进食。这种说法似乎不太符合实际,因为“簋”这种盛食器有时候直径可达几尺,需要借助勺、匙之类的器具辅助,直接用嘴趴到簋上进食是不方便的。

甲骨文饮 小篆饮

“食”古代经常与“饮”连用,表示吃喝的总称。《诗·小雅·绵蛮》“饮之食之,教之诲之。”郑玄笺“渴则予之饮,饥则与之食。”可见,饮与食的分工是很明确的。饮字的甲骨文像人俯首吐舌、捧尊饮酒的形象。从字形来看,“饮”字的造字意图本来是专指饮酒的。到战国时期的六国文字中,“饮”字形体中的酒坛子没有了,而是变成了从水今声的

。由最初从“酉”发展到后来从“水”,说明“饮”已经不仅仅指“饮酒”了。

到了周代,“饮”还发展出与酒相对立的意义酒相当于今天白癜风网小编所说的烈性酒,饮相当于今天白癜风网小编所说的饮料。例如,《周礼》就专门设有酒人和浆人两职,酒人掌管较为浓烈的酒,浆人则掌管所谓的“六饮”,包括水、浆(清酒)、醴(甜酒)等比酒淡薄的饮品。酒与饮的分称,说明当时酿造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人们已经能够控制酒味的厚薄,并详细区分其等级了。

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内涵十分丰富,包括了与饮食有关的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所有内容。《说文》将与饮食有关的汉字类聚到食部、酉部、皿部、火部、鱼部等相关部首下,对中国饮食文化有较为系统的反映。认真分析《说文》中的小篆以及更早的古文字字形,对于深入挖掘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的内涵很有帮助。

◎本文转载自“章黄国学”(作者王立军,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古汉字中的中国饮食文化 与饮食有关的文化汉字

Copyright@2015-2025 白癜风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