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公共卫生应急“防范疲劳”

健康新闻 2023-05-28 18:22健康新闻www.baidianfengw.cn

  解 伟

  2003年以来,各级党委、政府着力加强应急体系建设,公共卫生应急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但从近一时期各地防治和疫情防控情况来看,卫生应急工作尚未形成科学、稳定、高效的长效机制,决策缺乏论证、预案与实战脱节、横向协调不够、保障条件滞后等问题依然存在。特别是SARS期间有官员被问责的前车之鉴,现实中容易矫枉过正——为避免承担责任,宁可过之不可不及。工作目标、应对级别、措施强度设定偏高,脱离了基层的现实条件,影响卫生应急的效率和效果。

  技术措施不少但操作性不强 各项卫生应急预案、技术方案多由省级及以上白癜风网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编制,有时对基层情况了解不够。或偏重技术因素,对落实技术措施需要的保障条件有所忽视,或缺乏宏观视野,将卫生应急当成单纯的技术性工作和卫生系统的“家务事”,纵向的“自我加压”多,横向的高层协调少,技术措施能否落实,主要靠基层自行争取支持保障条件,增加了协调工作的繁琐程度和协调结果的不确定性。而基层缺乏必要的综合性人才,基层政府的应急机构多数亦由非专业人员负责,基本上以会议贯彻会议、靠转发文件落实文件,没有能力将实际需要的东西上升到理性层面。虽然层层要求“结合各自实际”制定操作性预案,但由于技术、人才的限制,市级以下多以照转上级预案为主,落实条件多不具备,只能依托实有条件采取“变通”做法,或依靠经验指导应急处置,预案与实战成为两张皮,作用大打折扣。专家指导和技术培训存在同样的问题。例如专家要求某地医务人员每次接诊手足口病患儿后必须进行手消毒,但该地疫情高峰期发热及疱疹门诊的医生每天接诊近80名患儿,每次均进行消毒,医生的手部难以承受,而且势必降低诊疗效率,使大量患儿无法及时就诊。最终,基层医务人员采用戴乳胶手套、一诊一换的“土办法”解决了这个问题。

  文件报表不少但统筹性不强 当前公共卫生机构“头重脚轻”现象十分突出。疾病预防控制局是卫生部编制数最多的内设机构,加上政策法规司、卫生应急办公室和卫生监督局,人员编制占到卫生部编制总数的近1/3,到了省级也基本设有相应的对口机构。但在承担大量实际任务的市级及以下部门,多由一个公共卫生科室承担上述所有机构的职能。一旦上级的多个职能机构协调不到位,容易对基层形成文山会海、政出多门和重复检查的,甚至因为缺乏沟通、指令互不兼容令基层无所适从。例如对同一种疾病,上级两个处室分别规定了不同的诊断程序,造成基层执行上的混乱。某省发出跨省协查1例密切接触者的公函,接到外省的情况反馈后才知道该密切接触者早已在本省接受了集中医学观察。在报表设计上,同样追求“面面俱到”却不考虑基层的承受能力,有时同一项工作却需填报十几种大同小异的报表,且必须一一报送多个上级职能处室。

  安排部署不少但针对性不强 有些地方仍采取“一对一”的处置模式,某种传染病高发或防控形势紧张,就对应成立一个领导小组、若干个专家组和一批应急队伍,下发一系列文件,缺乏以不变应万变的科学机制。某地两个月内先后成立了两个名称、成员基本相同的公共卫生应急领导小组,区别仅在于一个针对以人为主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另一个针对以甲型H1N1为主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实际上多数工作仅有领导小组并不能发挥太大作用,遇到问题还是要靠“一事一协调”。许多文件仅作一般性原则要求,对基层急需解决的问题提不出针对性措施。某地处理一个实际问题时,查阅现有文件发现依据不明确,紧急请示了两级主管部门,得到的答复竟是“按规定办”。有的为迎合领导主观意志,不经科学论证就提出类似“杜绝死亡病例”之类不切实际的目标,有的甚至未留足执行时间即要求上报、报表,出了差错却把原因归咎为基层“落实不力”。

  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曾光特别指出,当前要克服对甲型H1N1流感的“防范疲劳”。卫生部门作为防控的中坚力量,更要提高防控策略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当好政府的决策参谋和群众的健康卫士,依靠科学的应对机制,防止基层的疲惫厌战情绪,赢得抗击甲型H1N1流感、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最终胜利。

  随着健康意识的增强,人们越来越关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健康问题,诸如食品安全,医疗保障,医药信息等,健康的生活应从了解信息开始![[更多精彩健康资讯请进入]]

Copyright@2015-2025 白癜风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