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白针”过量注射可能伤身致命
台湾某女艺人最近在其美容新书中介绍了娱乐圈女明星的真正秘密——打一种有美白效果的点滴,俗称“美白针”。随后,各大媒体、网站都争相热议这种“美白针”,许多美容院和“美容专家”也纷纷发表观点,介绍这种高科技美容原理,许多爱美女士已经跃跃欲试。从药物成分来看,这些“美白针”到底是什么,对健康真的无害吗?
美白针的由来
据《揭发女明星——美容大王2》书中记载,“美白针”是以吊点滴(输液)的方式,将、谷胱甘肽、氨甲环酸等多种成分注入身体,比起涂抹或口服能更直接地被人体吸收,因此效果也更明显。
据说,“美白针”可改善皮肤黯沉、斑点和痘疤,效果虽然没有光疗那么明显,但没有副作用,也不会返黑,如果打的较频繁,也可以较快见效。而且它不像光疗只能对治疗的那个区域有效,“美白针”一打下去,全身都可以美白,对身上的疤痕也有淡化的效果。书中还说:“注射时间需要40分钟到1个小时。通常在注射3天后就可以渐渐看到美白效果。”
目前,很多美容院都提供打“美白针”的服务,一个疗程1000元左右。有“美容专家”指出,美白针的副作用是轻微的,“一般来说,最多产生的不适只有晕针现象,是因为身体不适应突然吸收高浓度营养而引发。这时候医生会帮你放慢点滴速度,让身体慢慢适应。另外,经期来临和对维生素过敏的人也不适合。疗程结束后,没有特别需要注意的事项,马上可以正常活动、进食。”
超量注射可致命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目前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没有批准“美白针”中的几种药物用于美容用途。也就是说,目前美容院给消费者使用都属于非法使用。即便药物质量是可靠的,但由于这是法定适应症之外的用法,无法保证用药安全,一旦产生法律纠纷,处理会很复杂。
其次,“美白针”所含的几种药物都是注射剂,属于处方药,需要专业医师和药师在医院内给患者使用。
氨甲环酸临床常用的一种止血药。滥用导致的危害包括:一、药物进入脑脊液引起视力模糊、、、疲乏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二、药物过量可致颅内血栓形成和出血,经期血液凝固可导致女性出现不适症状。对于有血栓形成倾向,如、雌激素或凝血原复合物浓缩剂、急性心肌梗死者宜慎用。三、药物可导致继发性肾盂和输尿管凝血块阻塞,此外还有、恶心及呕吐等症状。
还原型谷胱甘肽临床主要用于治疗各种理化因素(如药物、、化疗和电离等)导致的性肝损伤,也用于低氧血症的辅助治疗。因其含有巯基,具有较强的还原作用,可以加速体内自由基的清除,故用于上述中毒性损伤的治疗。其主要危害包括恶心、呕吐和头痛,也有可能导致皮疹。
维生素C其参与和组织细胞间质的合成,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加速血液的凝固。因此临床主要用于治疗坏血病、慢性铁中毒、特发性高铁血红蛋白症。最常见的危害包括:长期应用大量维生素C(2~3g/天)可引起尿酸盐、半胱氨酸盐或草酸盐结石,停药后可引起坏血病;每日使用1~4g可引起腹泻、皮疹、胃酸增多、,有时尚可见泌尿系结石、尿内草酸盐与尿酸盐排出增多、深形成、血管内溶血或凝血等,有时可导致白细胞吞噬能力降低。每日用量超过5g时,可导致溶血,重者可致命。
美白原理待验证
皮肤白不白,主要取决于黑色素细胞合成黑色素的能力和黑色素的转运和降解能力,任何一个环节发生障碍均可影响黑色素的过程,导致皮肤颜色发生变化,如变黑,或者发生白化现象。人表皮细胞间分布着黑色素细胞,经过一系列的氧化代谢过程,最终生成黑色素。在这个过程中,酪氨酸酶起着关键性的催化作用,它的活性强弱决定黑色素的生成量。研究发现,照射能使酪氨酸酶活性显著增强,使黑色素细胞增多。因此海边短暂停留也会被“晒”黑。
此外,酪氨酸酶发挥正常活性需要离子(Cu2+)的辅助,而体内还原型谷胱甘肽增多将减少游离的Cu2+,而影响酪氨酸酶的活性,使黑色素合成减少。同时,合成黑色素的过程可以被大剂量的维生素C所抑制。可能基于这两个考虑,有人尝试用大剂量的还原型谷胱甘肽和维生素C静脉给药,用于美白。
实际上,理论上的推断和实际应用之间是有很大差距的。首先,维生素C的半衰期较短,进入体内主要贮藏于血浆和腺体组织中,真正能到达皮肤表皮层的量很有限;其次,静脉注射给药的还原型谷胱甘肽主要存在于血细胞中,而血浆中的谷胱甘肽在酶的作用下迅速降解,由于是强还原剂,在体内被各种解毒过程所产生的氧自由基迅速中和,真正释放出可以螯合铜离子的巯基量极少。而且,体内有多种生理性酶的辅酶也是Cu2+,不单单作用于酪氨酸酶,因此谷胱甘肽缺乏靶向性和选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