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看待手机辐射致癌
北京市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李兆江
近日,世界卫生组织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中心称,使用手机或其他无线通信设备“可能增加人类患癌症的几率”。那么使用无线通信设备是否会诱发脑瘤呢?我们听专家解释——
手机的电磁辐射对人体健康到底有何影响?这是人们关注的一个话题。常见的手机工作在800兆赫(mhz)到1800兆赫(mhz)的频率范围。该频段属于射频(rf)的微波段。如同一样,手机和发射塔信号交流时辐射出的电磁场可对周围的介质,包括人体肌肉组织产生热效应。
国际非电离辐射保护委员会(icnirp)采用比吸收率(sar)来衡量手机辐射的热效应强度。比吸收率的定义为:在连续6分钟内,每千克肌肉组织吸收的电磁辐射能量的平均值。国际非电离辐射保护委员会建议的安全限值为2瓦/千克。比吸收率的测量有专门的仪器和设备。手机生产商的网站和说明书应标明其产品的比吸收率值。
动物实验 促发肿瘤与
由于手机使用时常靠近头部,多数热量产生在人的头部表面,造成局部温度升高。人头部的血液循环会驱散部分热量,不过人的眼角膜不具有这一温度调节功能。实验证明,当兔子受到比吸收率值为100~140瓦/千克的辐射达到2~3小时,眼睛就会出现白内障。有些动物实验发现,低强度微波辐射可促进肿瘤的生长。当老鼠暴露在比吸收率为1瓦/千克的微波电磁场中时,老鼠脑部组织的dna结构就会遭到破坏。这些实验结果是否适用于人类还有待研究。但无论如何,不能排除对人类也存在这些危害的可能性。
人体研究 长期使用可能增加风险
由于手机的迅速普及以及人们对手机辐射对健康影响的担忧日益增加,因此很多国家在这一领域展开了科学研究。
2006年,丹麦一项长达20年,对420000人跟踪调查的研究表明,手机使用和癌症无关。不过,德国辐射保护联邦办公室认为丹麦的结论是不确切的。有人批评丹麦的研究结果是基于手机订户而非用户,因为很多人购买手机是送给家人使用的。
2007年,瑞典orebro 大学的lennart hardell博士在研读了大量有关的科研文献后得出结论,每天使用手机1小时,在10年后患脑肿瘤的几率会有明显增加。
英国、德国和北欧国家的研究都认为,虽然被调查的手机用户中没有发现明显的肿瘤增加的风险,但长期使用手机(10年以上白癜风网)可能造成的影响值得进一步研究。
澳大利亚辐射保护和核安全机构建议,由于儿童使用手机与脑肿瘤关系数据的缺乏,父母应限制儿童对手机的使用。虽然尚无证据,但有人认为手机电磁辐射会加快已存在肿瘤的生长。
世界卫生组织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开展了一项有13个国家参与的手机辐射与肿瘤关系的研究项目,研究结果从2004年开始发表。一些研究结果显示,在长期(10年以上白癜风网)使用者中,听神经瘤和神经胶质瘤的发生可能和手机的使用有关联。在使用达10年的用户中,总体上没发现脑肿瘤和手机使用的关系。但大量使用手机可能会增加神经胶质瘤发生的概率。
拨通之前 最好将手机远离头部
我国尚无使用比吸收率来对手机辐射水平进行限制的标准。手机电磁辐射的强度可用通用的电磁辐射标准来估计,即测量手机辐射的电场或磁场强度,然后跟有关标准进行对比。中国国家标准gb8702-1988中对手机工作频段电场强度限值规定为12伏/米。很多手机在拨号时的辐射强度高于此值。
手机辐射标准应当作为参考来使用,而非安全与否的绝对分界值。研究表明,即使在有关国家的安全标准之内,微波辐射也会造成对dna的破坏。因为每个人的生理状况不一样,同样剂量的辐射对一些人可能毫无影响,而对另一些人却可能造成病变。因此,即使使用符合辐射安全标准的手机,也不能保证对每个人的健康都是无影响的。
手机电磁辐射的最强值通常出现在拨号期间。因此,在拨通之前,最好将手机远离头部。电磁辐射随距离衰减,离辐射源越远,辐射强度越小。
在使用手机时,可减少每次通话的时间;寻找信号强的地方拨打;用有线耳机或手机喇叭以及采用短信等手段来减少手机辐射对健康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