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家底”首次摸清
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在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进行的中医基本情况全面调查——2009年全国中医基本现状调查,9月14日在京公布结果。据悉,本次调查历时2年,组织方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调查涵盖医院、门诊部、诊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乡镇(街道)卫生院、卫生所、医务室、村卫生室、妇幼保健院、疗养院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首次获得了全国中医发展基本现状的第一手信息。
资源总量
44万个医疗机构涉“中”
其中超八成在农村
调查报告显示,在本次调查涉及的共计73.96万个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中,能够提供中医医疗服务的机构有44.07万个,占被调查机构总数的59.6%。这些可提供中医医疗服务的机构,除中医类别的医院、门诊部、诊所,还包括77.7%的综合医院、75.6%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6.5%的乡镇卫生院以及超过一半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
调查证实,中医药的主要提供范围是在农村,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占可提供中医医疗服务机构总数的82.6%。此外,在此次调查的中医类别医院和综合医院、专科医院的310.08万张床位中,中医床位占52.06万张,占总床位数的16.8%;中医类别执业医师有40.86万人,占医师总数的20.8%。
服务能力
中医医院已达3100所
年门急诊量首破3亿人次
据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院长陈珞珈介绍,较之于2001年他主持开展的“十省市中医医疗需求与服务调查”时的情况,此次调查的数据表明,全国中医药服务能力有了极大增强。“医疗服务量、医院数量、床位数、固定资产等都创下历史新高。”
2001年,我国2682所中医医院的门急诊人次为1.901亿(含中西医结合医院和民族医医院)。“在此前后的长达10年间,卫生部统计年报显示这一数据始终在2亿左右徘徊。这次调查显示,中医类别医院已达到3100所,年门急诊量一举达到3.2亿人次。”陈珞珈说。
特色发挥
中医院处方仅两成为汤药
西化趋势初显
调查数据显示,在全国的中医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民族医院中,最能体现中医因人施治、辨证施治特点的汤药并不是“当家菜”。这些医院中药饮片处方数占总处方数的比例分别为24.2%、19.1%、20.8%,即在这些医院就诊的患者中,只有两成左右能喝到汤药。
另一方面,在设置中药制剂室的各类医院中,中医医院平均有中药制剂21.83种,不但少于中西医结合医院的28.90种和民族医医院的63.06种,甚至低于综合医院的35.92种,这提示,在中医医院,患者接受更多的是非中医治疗。
“近年来,由于中医药服务价廉、政府财政补偿不到位,在生存困难的情况下,有的中医医院确实增加了西医的治疗方法和现代检测手段。”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于文明称,随着管理深入,中医院西化趋势将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扭转。
人才需求
村卫生室中医人员明显不足
平均7个卫生室有1位中医师
调查发现的另一个现象是,在中医药服务机构最多、需求最大的广大农村地区,中医药人员水平普遍较低,人员缺口巨大。
调查数据显示,能够提供中医诊疗服务的村卫生室总数有33.94万个,每月开出中药饮片处方3500万张。而在这些卫生室中,具有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人员仅为4.76万人,相当于每7个卫生室中只有1位有资质的中医师。
调查组测算,未来5年,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对中医药专业技术人才的意向需求为51.76万人,其中村卫生室需求最大,占37%。
管理体系
市县级无中医专管机构
越往下越没“腿”
调查还发现,虽然全国31个省(区、市)在省一级均设有专门的中医药行政管理机构,但省以下并无健全、系统的中医专管机构和人员。超过82%的地(市)未设中医药管理局,30%以上白癜风网的地(市)卫生局未设中医处(科),仅21.6%的县(市、区)设有中医科并有中医药管理专职人员。
“现在的情况是基层有中医药服务体系、有中医药人员队伍,没有管理体系,越往下越没‘腿’。”于文明称,中医医疗体系和管理系统的不匹配,不利于对中医药服务的规范、管理。
据悉,此次调查旨在全面摸清我国中医“家底”,侧重于掌握中医药诊疗特色在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中的发挥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