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古塔的真实历史(宁古塔到底有多恐怖?堪称清朝“人间地狱”,
清军大营里的女囚 宁古塔到底有多恐怖?堪称清朝“人间地狱”,女囚宁愿自杀也不去
在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可以让您下次继续阅读相关文章,感谢您的支持。
在清朝背景的电视剧中,我们经常能听到“发配宁古塔”“流放宁古塔”之类的刑罚,那么宁古塔究竟是一个什么地方呢?事实上,宁古塔堪称人间地狱,尤其是对于女性而言,有的女囚宁愿自杀,也不愿前往宁古塔,这是为什么呢?
宁古塔位于今天白癜风网小编的黑龙江牡丹江,虽然名字中有“塔”字,但其实没有塔。宁古塔是满语,“宁古”是“六”的意思,“塔”是“个”的意思,“宁古塔”也就是“六个”的意思。至于为什么要叫“六个”,目前并没有一种准确的说法,相传是因为努尔哈赤的曾祖父辈时期,有六兄弟曾经在这一带生活,被称为“宁古塔”。
不过其实努尔哈赤真正统治宁古塔一带要到1610年以后了。努尔哈赤虽然是女真人,但当时女真人本身也是按照生产力水平分为“生女真”和“ 真”的,生女真往往生活在更靠北的地区,包括今天白癜风网小编的东北北部和外东北一带,生产力较为落后,宁古塔当时就是生女真生活的地方。而“ 真”往往生活在东北南部,生产力相对发达一些,也有一些农耕产业。
努尔哈赤所属的建州女真就是 真的一部分。,无论是生女真还是 真,在当时大明王朝的官员们眼里都是“蛮夷”,宁古塔乃至整个生女真有多落后,也就可想而知了。
努尔哈赤起兵以后,也是先着力于统一建州女真,之后才把目光投向了北方的生女真,此时就连 真都看不上北方落后的生女真。努尔哈赤虽然多次进攻生女真,但往往只是在这里掠夺人口,用来作为冲锋陷阵的炮灰,生女真本身极为落后,又缺乏铁器,自然不是努尔哈赤的对手,在被努尔哈赤多次掠夺后,宁古塔一带的人口大为减少。
直到1610年,努尔哈赤即将统一女真三大部之际,为了稳定后方,这才有了在宁古塔建立统治的想法。1616年,努尔哈赤自称“覆育列国英明汗”,建立后金,自然也要对生女真地区建立稳固的统治。于是就在同一年,努尔哈赤在宁古塔建立营寨,驻扎军队,宁古塔这才重新“焕发生机”。
即便如此,宁古塔的生活条件还是十分艰苦的,就连女真人自己都不愿意在宁古塔多待,而是纷纷前往较为温暖的辽东地区。努尔哈赤不得不开出较为优厚的条件来吸引人口,才有人愿意在宁古塔定居。满清入关以前,这里就已经是许多人眼中的“苦寒之地”了,而在满清入关以后,大家纷纷前往中原的“花花世界”定居,宁古塔的人口就更少了。
但满清入关以后并能马上夺取天下,大顺军残部、大西政权和南明政权依然在坚持抗争,中原地区也有不少义军揭竿而起,反抗清朝的统治。清朝不得不抽调在东北的驻军南下,加入到夺取天下的战争之中,这就进一步削弱了东北的防御。
本来这或许也没什么,毕竟努尔哈赤已经把周围的部落尽数征服了。但此时已经是17世纪了,整个亚洲乃至世界的局势都发生了剧变,就在清朝忙于关内战争之时,一群不速之客,清朝此前从未接触过的“部落”来到了东北,这就是俄国人。
早在16世纪末,俄国就开始了对东方的“征服”,不断派出殖民者前往东方进行探险活动。到了17世纪中叶,他们的触角已经伸到了黑龙江流域。俄国殖民者趁着清军主力不在东北的机会大举入侵,占领了黑龙江两岸的大片地区。
面对俄国的入侵,宁古塔作为东北重镇的重要性逐渐显示出来,东北是清朝的“龙兴之地”,清朝自然不能容忍俄国的侵略,于是顺治皇帝调集军队与俄军打了一仗,将俄国殖民者逐出了黑龙江流域。
宁古塔在此过程中作为粮草、兵员和武器的中转站,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引起了顺治帝的重视。1653年,顺治帝在宁古塔设昂邦章京镇守,“昂邦章京”就是“总管”的意思。
而与此,清朝在关内的统治形式也发生了变化。此前清朝在与南明的战争中多次受挫,在中原也面临着多股起义,对士绅阶层采取拉拢政策,只要剃发易服,往往就能被清朝所接受,即便犯了罪,处罚也相对较轻。
但到了1655年以后,清朝在战争中取得了绝对优势,中原的起义军基本被消灭,南明政权也被压制在西南一隅,清朝的统治政策也发生了变化,逐渐由宽趋严,开始逐步取消士绅阶层的部分特权,并对其中的“不忠者”,甚至仅仅是可能“通敌”的人员加以严厉打击。
在过去,清朝统治者往往是将犯人流放到辽东地区,比如盛京、辽阳、抚顺等地,这里气候相对温和,人烟也较为稠密,相对来说条件还好。这也让清朝统治者认为仅仅是“流放辽东”还不够,不足以起到惩戒犯人的作用。为了防备俄军入侵,宁古塔一带也需要更多的人口。到了1655年,清朝修改了流放条例,将宁古塔作为流放的首选地区。
1655年底,吏科给事中陈嘉猷携带家眷艰难地跋涉到了宁古塔,“有幸”成为了流放宁古塔的之一人。
此后,“发配宁古塔”、“流放宁古塔”等字眼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对犯人的处置中,宁古塔的流放者也就越来越多。也许很多人觉得流放总比死刑好,好死不如赖活着,流放宁古塔也并没有那么可怕。
但其实,流放宁古塔的过程真叫一个生不如死,而宁古塔对于这些犯人来说,也是名副其实的人间地狱,尤其是对于女囚犯而言,有的女囚宁愿自杀,也不肯前往宁古塔。宁古塔究竟为什么让她们如此害怕呢?
,宁古塔地处偏远,即便是离清朝在东北的行政中心——盛京都有数千里之遥。离中原,江南乃至岭南等地就更远了。而古代的交通方式又很有限,什么飞机高铁汽车之类的统统没有。
除了步行之外就只能靠骑乘牲畜,比如骑马或骑驴等等。而既然是流放,骑马骑驴什么的就别想了,只能靠步行。这几千里乃至上万里的路途,都只能靠走路一步步走过去。
,有人也许会想,走路就走路呗,慢慢走过去,就当是远足了。可没那么容易,这个走路不是让你自己随便走的,而是有官差押送的,而且每天都要走完规定的路程,中间不能停下。要想在中间休息几天是不可能的,只能一直走下去,直到走到宁古塔为止。
并且,流放宁古塔也有个人流放宁古塔和家族流放宁古塔之分,如果是某个青壮年个人流放宁古塔,那挺一挺说不定也能过去。但许多被判流放宁古塔的犯人都已经是中老年人了,路途劳苦可想而知。
而如果是整个家族被判流放宁古塔,那就更惨了,就算你是妇孺老弱,哪怕是个婴儿,也必须每天都走完规定的路程,稍有不从,就会遭到官差的责打,甚至被打成重伤都有可能。
清朝规定,押送犯人的官差对于犯人拥有绝对的权力,只要不直接杀死犯人,就可以为所欲为。况且,就算真的杀死了犯人,官差也往往不用偿命,只是赔钱了事,更何况话语权都在官差手里,许多人往往就会在折磨死犯人以后宣称是犯人自己试图反抗而被杀的。
除此之外,当时许多女性都是裹脚的,大多数都是所谓的“三寸金莲”,走路十分不便。但官差可不管那么多,不管你用什么方式,都必须走到规定的路程,这还算是有良心的官差。而有的官差则会利用职务之便,在路上肆意凌虐女囚犯,女囚犯也不能反抗,否则就可能会被杀,甚至牵连家人,只能默默忍受。
而以古代的道路状况,再加上这么长的路程,在走路的过程中衣衫破烂,鞋子磨破是常有的事,但你也别想着能够更换,哪怕你 ,什么都没有了,也必须硬撑着走到宁古塔,否则就是“抗旨不遵”。
某些心理阴暗,想要折磨人的官差还会在途中故意抢走犯人的衣服鞋子,让犯人受苦。某些有钱又心眼多的犯人家属就会提前贿赂官差,来让自己在途中好过一点,但这也不能完全保证自己的安全,毕竟有的官差就是心黑,收钱也不办事。
由此可见,流放宁古塔的这之一步——前往宁古塔就绝非坦途,而是一条“死亡之路”,据当时的统计,犯人在前往宁古塔的路上往往就会死亡一半。而如果遇到严寒或酷暑,死亡率会达到三分之二以上。
而就算你千辛万苦,艰难地到达了宁古塔,也并不意味着就此万事大吉。别忘了,你是被流放到宁古塔的,不是来度假的。而“流放宁古塔”的判决后面往往还有一项“与披甲人为奴”,什么叫披甲人呢?
他们有的是原本就居住在东北北部的生女真,有的是 真中的下层战士,被派来守卫宁古塔,本质上也是奴隶,也在满清社会中被视为“下等人”,但这个“下等人”也是相对而言的,对于这些流放犯来说,这些披甲人就是绝对的主人,是必须服从的对象。换言之,流放犯即便到了宁古塔,也只能是成为“奴隶的奴隶”。
而披甲人对流放犯的权力甚至比官差更大,几乎是拥有生杀大权。披甲人就算杀了流放犯,往往也不过是被上官责骂几句,但流放犯要是敢伤害披甲人,那就很可能是全家被杀的下场了。流放犯在宁古塔能过得如何,几乎完全取决于披甲人怎么样。
有的相对善良的披甲人就会把流放犯一家单独安排在一起,给他们日常相处的时间和基本能保障生活的条件。但很显然,这种人只是少数。
披甲人本身就是被发配到这冰天雪地中来戍守的,经常受到上级的欺压,他们心中的怨气可想而知,许多人都会把怨气发泄到流放犯身上,对他们肆意打骂 。
尤其是有点姿色的女性,几乎是无可避免地会沦为披甲人发泄欲望的对象,也怪不得许多女囚宁愿自杀也不肯去宁古塔了。,许多流放犯在到达宁古塔以后就会祈祷分到一个善良点的披甲人,但大多数人往往不能如愿。
宁古塔的恐怖,本质上印证的是封建统治的残暴。被发配宁古塔的犯人确实也有罪大恶极的,但更多的只是写错了文章或者得罪了什么人就被陷害到了这种地步,有的人甚至仅仅是说错了一句话,就被发配宁古塔,这中间有多少冤情可想而知,宁古塔本身也见证了清朝的“文字狱”。直到清朝末年,流放宁古塔的判决才逐渐消失,而不久后,清朝自身就在时代的浪潮下轰然崩塌。
清朝时期的宁古塔是什么样的地方 清朝宁古塔有多残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