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冰斯幻觉是什么?视觉欺骗眼睛(眼见不一定为实)
眼睛是沟通外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渠道,现实情况却告诉我们,眼睛有时候也会欺骗我们的大脑,比如说埃冰斯幻觉,就是由于眼睛对外界事物的区别不是无法做到细致入微的观察而产生的幻觉误差,埃冰斯幻觉告诉我们,对于外界的事物大小区分往往会因为其他事物的对比性而产生辨识上的误差,而埃冰斯幻觉只是众多人类视觉误差的一种,下面就详细的为大家介绍关于埃冰斯幻觉的相关以及其他一些方面的知识。
埃冰斯幻觉是什么?
埃冰斯幻觉是属于一种人类心理学的现象,在埃冰斯幻觉中,一个相同直径的圆被一圈大小不等的圆包围,通过人类的视觉去进行观察,人们会觉得里面的两个圆看起来大小不等,被较大图形包围的圆比被较小图形包围的圆看起来会更大,这也就是所谓的埃冰斯幻觉,而这个幻觉也告诉我们,人类的视觉往往真的会欺骗我们的眼睛。
埃冰斯幻觉的视觉欺骗
埃冰斯幻觉就是我们在科学上说的视觉欺骗,而视觉欺骗告诉我们,人在看某些特殊的图像景物时,出现的视幻觉。这种幻觉使人感受到的和现实中的景物不符,使人感到有一种被欺骗的感觉。视幻觉的原理很复杂,这里只能笼统的概括,不能详尽的解释。
一部分原因是人的左右脑分工不同,所导致的眼睛所见到的图像在左右脑中处理时产生了不同的应激反应。
右脑是属于本能性大脑,也是处理潜意识大脑,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能力。
1、图像化机能(企划力、创造力 、想像力)
2、与宇宙共振共鸣机能(第六感 、念力、透视力、直觉力、 灵感、梦境等)
3、超高速自动演算机能(心算、 数学)
4、超高速大量记忆(速读、记忆 力)
左脑也是意识大脑主要的作用是感知知性、知识、理解、思考、判断、推理、预言、抑制、五感 ( 视、听、嗅、触、 味觉)。
盘点其他的视觉欺骗类型
视觉欺骗的形成在心理学上是比较难解释的,而人们根据描述对象的不同,也提出了很多不同的视觉欺骗类型,这些类型的出现也说明了人类生理上的一些未知事件,下面就带大家来认识一下那些视觉欺骗。
左氏错觉
早在60年代中期就有人根据轮廓形成的神经生理学知识提出了神经抑制作用理论,从神经生理学的角度解释错觉作出了尝试,其中包括左氏错觉.。这种理论认为当两个轮廓彼此接近时,它们在视网膜上的投影也彼此接近。由于视网膜上的神经细胞兴奋产生视觉信息时存在侧抑制现象(即相邻的感受细胞间存在互相抑制的现象),由轮廓所刺激的视细胞的活动被改变,使神经兴奋的中心发生了相对的位移,进而引起几何图形形状和方向的错觉。
托兰斯肯弯曲幻觉
托兰斯肯弯曲幻觉是由三支曲率相同的弯曲曲线组成的对比图,这三个圆弧看起来弯曲度差别很大,但实际它们完全一样,只是下面两个比上面那个短一些。视觉神经末稍最开始只是按照短线段解释世界。当线段的相关位置在一个更大的空间范围延伸概括后,弯曲才被感知到。所以如果给定的是一条曲线的一小部分,你的视觉系统往往不能察觉它是曲线。
晃动的方格幻觉
这个幻觉的组成是由一些方方正正的正方形组成的,其实所有的正方形都是端正的,由于不规则的摆放方法,从视觉的角度来看,这些方格看起来是彼此倾斜的,这个幻觉是在1998年的时候由保罗·斯诺登和西门·沃特发现,这是一个定位对照幻觉的例子。两个方格邻边的定位差异,很可能被视觉系统的神经连接部分夸大了。神经连接部分有时候强化了感知的差异,这有助于我们察觉的微小事物。
对比性感知错觉
对比性感知错觉的错觉分析是如果一条直线以某个角度消失于一个实体表面后,随即又出现于该实体的另一侧那么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它会看上去有些“错位”,对比性感知错觉最好的例子莫过于内克尔立方体了。当我们从立方体的上面或从下面看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情形是不一样的,这就是对比性视错觉。当我们看到的东西模棱两可,不只有一个答案的时候,我们的大脑会两者都尝试。
对比性视错觉的研究已经超过200年,直到最近,研究才发现其他的感观也存在同样的现象。目前,一种对比性触感错觉也被研究人员发现了,这种错觉其实有点类似于视运动错觉。
内克尔立方体内克尔立方体是瑞士博物学家内克尔在1832年设计的,意在说明视觉对透明立方体的透视关系可以作不同的理解,画有斜线的面既可在最前面,也可在面。还有“音叉错视”的图形似乎是立体的,但却是不现实的。当我们注视音叉的右端时,它是个方框;而注视左端时,则成了三根圆柱。这些原理在现代平面设计中都得到应用和发展。
似动现象
人们把客观上静止的物体看成是运动的,或者把客观上不连续的位移看成是连续运动的现象。人们在电影银幕上看到的物体运动,是由影片上一系列略有区别的静止画面产生的,这种运动叫动景运动。1833年J.A.F.普拉托设计和制造了第一个动景器。在一个圆盘分成的各个扇形平面上,依次画上各不相同但又相互联系着的舞姿,当圆盘旋转时,人们即可看到连续运动是根据动景运动发生的原理提出和制作的。
德国心理学家M.韦特海默用实验方法研究了似动现象。他相继呈现一条垂直和一条水平的发亮线段,改变两条线段呈现的时距,并测量对它们的知觉经验。结果发现,当两条线段的呈现的时距短于30毫秒时,人们看到a、b出现;当时距长于200毫秒时,看到a、b先后出现;当时距约为60毫秒时,看到线段从a向b运动。韦特海默说,当视网膜受到两条线段的刺激后,会引起皮层相应区域的兴奋。在适当的时空条件下,这两个兴奋回路之间发生融合,形成短路,因而得到运动的印象。似动现象的研究表明了物体的运动等方面的的形成于人体视觉误差上的关系以及差距。
附钻石阴影错觉
附阴影钻石错觉为一种由于人眼的错觉造成的现象,俗称“疯狂的钻石”,指有许多纵向排列,有渐层,锐角为30至40度的菱形,乍看一下各菱形有不同的明暗,而其实各个菱形的颜色和明暗度都相同。成因是每个菱形上下两角都在30~40度之间,在瓷砖上运用了一点波淡法,人眼会将相邻的菱形的边界线部分的浓淡视为一个个视觉的焦点,由于只注视着其中一个部分,视觉上却映射出了整个的事物,上面的菱形和下面的菱形,就仿佛变成了别的颜色。简而言之,就是大脑下意识的计算错误。
其实很简单,就是用渐变的手法加菱形组合,做出一种像钻石一样的立体错觉。不妨用四个菱形组成一个大菱形就能看出钻石的感觉了。至于上述的把焦点注视在交界线是因为黑白强对比,影响人的视觉寻找的一个平衡点就是那个边。对于学艺术的同学视觉被锻炼过来说这其实不像是钻石,倒是像一片在月光下的森林。
彭罗斯三角形
彭罗斯三角形属于不可能图形中的一种,不可能图形是在现实世界中,不可能客观存在的事物,只会在二维世界存在的一种图形。它是由人类的视觉系统瞬间意识地对一个二维图形的三维投射而形成的光学错觉,在几何意义上它不可能存在,但研究它将会对人脑图像形成提供医学上的帮助。
彭罗斯三角形第一次是被瑞典艺术家Oscar Reutersv创造出来,而后在20世纪50年代被数学家罗杰·彭罗斯所推广。其特点被以不可能图形为灵感来创作的艺术家埃舍尔在其作品中很好地体现出来。类似的图形还有彭罗斯正方形、彭罗斯五边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