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异常心理和行为问题分析

生活常识 2023-09-15 18:40生活常识www.baidianfengw.cn

       一、青少年学生的异常心理和行为问题
对于青少年期的划分,从国内外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历史看,存在着诸如生物学的、认知的、情感的、教育的以及法律的等多种青少年期的界定标准。尽管各种界定标准不同,但青少年期的起止时间也比较接近。我国发展心理学界一般把青少年期界定为十一二岁至十七八岁这个年龄段,大致属于未成年期,界于小学高年级至中学教育阶段。
青少年期是人一生中身体、心理、智力和人格发育和发展的黄金时期,是人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期;同时,也是一个人生理、心理、思维、智力、行为变化极大,面临多种危机的时期。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由于受生理、心理、家庭、社会、教育等多方面不良因素影响,往往导致出现一些超出常规,偏离或违背社会道德、纪律规范和法律规范的心理和行为,这就属于青少年异常心理和行为问题。
这些异常心理和行为从程度来分,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心理和行为习惯不良程度较弱而无明显恶劣影响的,例如: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定、基础知识薄弱、学习方法不当、学习习惯不良、文化成绩较差、自信缺乏、敏感多疑、人际交往障碍、考试焦虑、冲动易怒、粗口骂人等。在中小学生中出现这第一类异常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学生通常占问题学生的大多数。
第二类是心理和行为不良程度更重,影响恶劣的,例如:上网成瘾、叛逆对抗、逃学弃学、自卑抑郁、自闭恐惧、有自杀倾向、早恋或早期性行为、嗜烟酗酒、冷漠亲情、打架斗殴、欺凌弱小、懒惰散漫、撒谎耍赖、考试作弊、攀比炫耀、自控力差、结友不良、夜不归宿、偷窃、赌博、吸食毒品、身陷不良团伙不能自拔等。出现这第二类比较严重异常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学生虽然所占比例不多,但对其本人、家庭以及社会的伤害和危害则是十分严重的。
少量青少年出现上述这些异常的心理和行为问题,致使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受到较严重的障碍和挫折。当前,出现这些异常心理和行为问题的人员和性质呈愈趋严重的态势,成为教育工作必须加紧研究解决的紧迫的重要问题。
二、青少年异常心理和行为问题与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殊性密切相关
发展心理学和青少年心理学研究揭示了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相关特点及其规律,可以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和认识青少年异常心理和行为问题。
青少年期是人整个生命发展变化进程中的一个环节,是人从幼稚顽童向成熟个体的过渡时期,是儿童走向成年的必经之路。在生理方面,青少年正处在身体生长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虽然与出生后第一年中的第一个生长高峰相比,在身高、体重上的增长率要低,但这时青少年的整体变化却给人以更强烈的印象。在心理方面,此时青少年的心理发展渐次成熟,将由一个依赖于成人抚养教育、主要按照成人和社会所制定的规范生活的孩子,逐渐转变为能够独立生活、自主从事各种活动的成年人。其暂时表现出来的骄横、反抗和对成人的疏远等都是在追求独立、追求成长中进行尝试的反映。青少年的认识水平、情感体验和自我调控能力在这一时期会有飞速的发展,理想、信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会慢慢地形成和定型,为其走向社会、步入人生定下基调。
青少年随着生理发展尤其是性的成熟,青春期悄然而至。心理学家贺林渥斯曾形象地将青春期称为“心理上的‘断乳期'”,即所谓心理上的摆脱父母的监护、成为独立人的过程。这使得青少年获得完全的解放,从而能够适应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如同第一次生理上的“断乳”对儿童而言是一次危机一样,青少年心理上的“断乳”也是一种危机,这会给他们带来心理的不适和不安,使之经历情绪上的骚动与混乱。
(一)有关研究表明,青少年在心理发展上存在着如下特点。
1.情感丰富、强烈,但欠成熟稳定,容易冲动失衡。
进入青少年期的青少年情感逐步变得丰富、活跃,富有感染力,很容易动感情,但情感活动常表现出不稳定,欠成熟,容易冲动失衡。一些人遇到生活中的矛盾,感到不满和委屈时,容易激动发怒,呈现出激情爆发状态,甚至一气之下酿成严重的后果。
2.兴趣广泛,爱玩好动,广交朋友,但容易受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
青少年期的学生,思维活跃,精力充沛,兴趣广泛,爱玩好动,喜欢参加自己所喜爱的文体活动,热心参加一种或多种适合自己兴趣的课余活动。大多数青少年都有自己的一定交友范围,但容易讲“哥们义气”、“姐妹交情”。由于缺乏社会经验,鉴别、判断、选择能力较差,受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包括黄赌毒、暴力、沉迷网络游戏等的影响,少数学生容易不顾社会利益,法制观念淡薄,搞结帮团伙活动,结果走向歧途。
3.意志逐步确立,但还处于不很完善、不很稳定的状态。
大多数学生的意志逐步发展确立,但意志发展还不很完善,不很稳定。容易想得浅近,不够深刻长远;决心大于行动,计划难以持久;内部调节能力不强,行动上具有盲目性和冲动性。
4.智力发展日趋成熟,但认识事物还缺乏全面性,不够稳定成熟。
青少年注意力达到一定的水平,对周围客观事物有一定独立见解,喜欢与人争论,爱发表议论,爱提意见和建议,遇事容易追根求源;但容易固执已见。求知欲强,思维有了更高的抽象概括性;但认识事物还缺乏全面性,不够稳定成熟。富于理想和幻想,有些脱离实际。
(二)在人格发展方面,作为一个特殊的群落和一个特定的发展阶段,青少年的人格有如下一些独特而鲜明的特点。
1.狂飙激进,行为偏激。
自青春期始,青少年的身体虽已发育成熟,然而在智慧、认识、情绪调控、社会经验等诸方面,仍延续儿童不成熟的水准,其在心理能力方面的发展(如记忆、判断、推理及学业成绩),与身体的发展不相平衡。青少年注意容易分散,常呈一种不安静的状态。在知识储备、文化素养、功课内容及深度等方面没有很大的变化。对事物的评判不够合乎逻辑,对各种抽象的原则,常作不成熟的批判。容易耽于幻想,心比天高,但不能脚踏实地。对家长或老师的监督、教育和批评,常有抵触情绪,甚或反对和敌视。情绪体验显得紊乱,面对各种难以应对的新刺激常有各种不适当的情绪反应,产生一种莫名的烦恼,行动的自我调控不足。在社会行为方面,喜欢加入一些小团体,如果择友不慎,就会招致危险和麻烦。多数青少年对异性开始发生兴趣,有的会因年幼无知而早尝苦果。
2.变幻躁动,爱走极端。
青少年期是一个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对己、对人、对事的认识、评价和感悟,不深刻、不全面、不透彻,往往我行我素、飘忽不定、以偏概全。青少年自我调控能力欠缺,情绪具有冲动性、爆发性和两极性,变化不定,好走极端。心理倾向特点主要是否定,表现为不愉快、烦躁不安、反抗、执拗、粗暴、见异思迁、懒惰等。青少年在这一时期,感受性显著提高,常常容易兴奋,兴趣较易转移,意志易动摇,对什么都怀疑,他们内在的不满情绪使他们对周围的人总想反抗,唱反调,总有一种胡闹的欲望。所以,这一时期又称否定期,或者反抗期。
3.闭锁文饰,“神秘莫测”。
青少年期心理的一个显著特征是“闭锁性”。青少年的情感不太外露,开始带有文饰的、内隐的、曲折的性质。内心世界要复杂一些,不大乐意吐露真情,即使对自己最亲近的人也是一样。心里话或悄悄话有时会对知心朋友说,但不愿和父母或老师讲。青少年产生了“成人感”和独立意识,一方面更加自觉地希望参加成人的活动,另一方面也希望别人把自己当成年人对待,让自己享有与成人同样的权利。如果家长或老师仍把他们当作小孩子对待,他们会产生强烈的不满情绪,认为这是家长和老师故意看不起自己,是在对自己加以束缚和监视。他们有了强烈的自尊心,要求别人尊重自己、认可自己。他们希望得到同伴的认同和悦纳,获得家长和老师的赏识和表扬。如果家长或老师采取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比如不适当地进行责罚、讽刺、挖苦、嘲弄、打击甚至体罚,都会损害他们的自尊心,使他们丧失上进心和勇气,有时还会产生对立情绪,甚至自暴自弃,走向绝路。
(三)辩证看待,积极引导,适时教育。
人们应该用发展的、辩证的眼光去看待和对待青少年在心理和人格发展上存在的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与缺憾。青少年毕竟处于成长的年龄、发展的时期,那些幼稚偏狭、举止过激、缺乏自制的心理和行为,实属成长和发展中的正常现象。对青少年中常有的一些不良的、异常的心理和行为问题,需要引起家长和学校、社会的高度重视,不能听之任之、放任自流,应该防微杜渐,积极引导,必要时还得严厉惩处。要对成长中的青少年适时进行教育,加强管理和监督,帮助他们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尽快跨越这一危机期、困难期,走向成功和成才之路。
懂得青少年的这些特点,作为父母或师长,应对青少年多一份爱心、多一份尊重、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宽容、多一份支持、多一份体贴。要用正确、诚恳的态度,争取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体谅、相互支持。家长要主动接近孩子,老师要真心放下架子,走进他们的心灵,加强沟通,增进交流。要善于赏识,多发现他们的优点和长处,多宽容体谅,不要抓住他们的一点小过失或小毛病紧紧不放、横加指责。要尊重他们的意见和选择,当他们的看法的确有问题时,也不要大惊小怪,而应心平气和地说服教育。要珍视青少年的独立意识和独到见解,尊重他们的人格和应有的权利,不能高高在上、指手画脚、强制压服。
三、广西青少年学生异常心理和行为问题的现状及缘因
最近这两年,我参加了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委托重点课题《在基础教育中针对青少年异常行为开展特别规范教育的实验与研究》课题研究工作,课题组根据课题研究计划,编制了测量量表《青少年异常心理问题调查问卷》,组织开展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得到广西青少年学生异常心理和行为问题情况如下:
(一)青少年学生存在异常心理和行为问题的情况。
调查结果表明,43.6%的学生认为身边的青少年存在异常心理或行为问题。
困扰青少年学生的首要问题是“学习问题”,40.2%的学生觉得“学习压力大”,13.2%的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53.6%的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或“感觉前途迷茫”。
其次存在的问题在“自我适应”、“人际关系”及“情感意志”方面,42.8%的学生自我适应能力差,68.4%的学生不懂得或不善于正确处理人际关系,17.5%的学生情感意志较薄弱。
不良心理问题较多表现为:22.5%的学生“情绪不稳定”,11.3%的学生“敏感多疑”,10.3%的学生存在“自卑心理”。
不良行为问题较多表现为:8.5%的学生“懒惰散漫”,6.4%的学生“粗口骂人”,5.5%的学生“撒谎耍赖”。
(二)导致青少年异常心理和行为问题的缘因。
导致青少年异常心理和行为问题的缘因有多方面,内因首先是青少年生理、心理发展的因素,重要外因则包括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及社会因素等。
1.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因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如上所说,在心理发展上,青少年情感丰富、强烈,但欠成熟稳定,容易冲动失衡。思维活跃,爱玩好动,广交朋友,但容易受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意志逐步发展确立,但还不完善,不稳定,行动上具有盲目性和冲动性。智力发展日趋成熟,但认识事物还缺乏全面性,不够稳定成熟。
在人格发展上,青少年的人格表现出狂飙激进、行为偏激,变幻躁动、爱走极端,闭锁文饰、“神秘莫测”的特点。幼稚偏狭、行为过激、缺乏自制,成为青少年成长和发展中的常态现象。
2.在家庭因素方面,有的家长不懂教育方法,与子女沟通不良;有的家庭存在家庭暴力和体罚责骂现象;有的家长亲情淡漠,对子女漠不关心;一些学生从未感受到来自家庭的温暖。
3.在学校因素方面,有的教师教学方法陈旧低效,师生关系僵化,致成学生学习压力大,无心向学,甚至厌学、逃学。
4.在社会因素方面,“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包括黄赌毒、暴力、沉迷网络游戏等”是影响青少年出现异常心理和行为问题的重要原因。
根据以上青少年学生存在异常心理和行为问题的情况和原因分析,结合上述发展心理学和青少年心理学研究有关青少年心理和人格发展的特点及其规律,可以为基础教育、家庭教育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认真抓好预防和矫治青少年异常心理和行为问题提供科学的依据,指引正确的工作方向。
四、在基础教育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策略
(一)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和管理。
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一个方面。积极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培训,列入当地和学校师资培训计划以及在职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系列,为教师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提供必要的条件。根据本地和学校教育教学实际,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时间。统筹安排中小学专职心理辅导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到对学校的督导评估之中,加强对教师和心理咨询人员的管理,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
(二)学校要全面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建立相关工作体制和工作机制。
1.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逐步建立在校长领导下,以班主任和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专职心理辅导教师的编制可从学校总编制中统筹解决。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可聘请一定数量的兼职教师或心理咨询人员。
根据学校教育教学实际,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时间,课时可在地方课程或学校课程时间中安排。
学校在校本教研制度建设中,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教研活动和课题研究,强调集体备课,统一做好安排。要以学生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需要为主线,通过教研和科研活动,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难点,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科研先行,通过带课题培训与合作研究等方式,推广优秀科研成果。建设一支自身心理健康、懂得心理学专业知识、掌握心理辅导技能和心理训练方法的教师队伍。
2.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之中。
要创设符合心理健康教育所要求的物质环境、人际环境、心理环境。寻找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机,注重发挥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人格魅力和为人师表的作用,建立起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班级、团队活动和班主任工作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要具备爱心、尊重、指导、研究、成功等必备教学素养,在教育教学中,要用科学知识调整自己心态,使自己始终处于积极乐观、平和稳定、身心健康的状态,以旺盛的精力、丰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绪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每一位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要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以较强的心理调节能力、先进的教学观和学生观来对学生进行正确指导,用健康的人格、美好的心灵去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灵。要改革和优化教育教学方法,融洽师生关系,对学生尤其是出现异常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学生要多一点呵护、多一点宽容、多一份热情,在一视同仁的基础上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创设一个使学生心情愉快的学习生活环境。
3.采用多种途径和方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1)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多种多样。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在小学可以以游戏和活动为主,营造乐学、合群的良好氛围;初中以活动和体验为主,在做好心理品质教育的同时,要突出品格修养的教育;高中以体验和调适为主,并提倡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服务的紧密配合。
(2)开设心理健康选修课、活动课或专题讲座。包括心理训练、问题辨析、情境设计、角色扮演、游戏辅导、心理知识讲座等,旨在普及心理健康科学常识,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注意防止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化的倾向。
(3)进行个别咨询与辅导。开设心理咨询室(或心理辅导室)、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和热线信箱,还有网上咨询等,建立心理辅导系统。教师和学生通过一对一的沟通方式进行个别辅导,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给予直接的指导,排解心理困扰,并对有关的心理行为问题进行诊断、矫治。建立健全学生心理档案,促进学生管理的科学化。对于极个别有严重心理疾病的学生,能够及时识别并转介到医学心理诊治部门。
五、改进家庭教育方法,优化家庭教育环境
1.积极开通学校与家庭同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学校要综合利用各种有利因素,如通过家长会、家长座谈会、家长学校、举办家庭教育讲座等方式,指导家长转变教子观念,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注重自身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营造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以家长的理想、追求、品格和行为影响孩子。
2.改善和优化家庭教育,家长要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教育子女的方式和方法。
(1)沟通亲情,感受温暖。
家长要充分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尽可能抽时间多和孩子作接触、玩耍、谈心或交流,悉心关心孩子的思想、身体、学习、交际和生活,多方面进行亲情沟通,让孩子切身体会到父母的关爱,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2)尊重赏识,平等交流。
家长要认真尊重孩子的人格,成为孩子的朋友,善于与孩子进行民主平等的交流,认真倾听孩子的说话,珍视孩子的独立意识和独到见解,充分赏识孩子的每一个优点和进步。好孩子往往是夸出来的。注重尊重赏识,可以培养孩子的自信心、上进心;实行平等交流,可以开拓孩子的思维,完善孩子的人格,促进孩子主动积极,自立自强。
(3)艰苦磨练,学会感恩。
家长要有意识地通过多方面实践活动,让孩子经风雨,见世面,适当经受艰苦生活的磨练,培养不怕艰苦、勤俭朴素的优良品质,使孩子知道父母的艰辛、创业的艰苦、生活的不易,逐步懂得感恩,懂得责任,自觉经受艰苦,培养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同时在活动中学习互助合作,学会共处,珍惜友谊。
(4)宽容体谅,循循善诱。
对于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必然会出现的缺点、缺陷、不足,甚至错误,乃至逆反等,家长要冷静应对,做到宽容和体谅。要设身处地地与孩子分析出现问题或错误的原因,对症施教,循循善诱,让孩子在纠错的过程中培养抗挫能力,成长得更快更好。
(5)克服打骂责罚,摈弃家庭暴力。
在家庭教育中,切忌家长暴怒失态,盲目冲动地打骂责罚孩子,滥施家庭暴力。要坚决克服打骂责罚行为,摈弃实施家庭暴力。打骂责罚、家庭暴力往往会给孩子的心灵造成严重创伤,恶化彼此的关系,甚至造成难以挽回的恶劣后果。这是最无效的失败的教育方法。
(6)言传身教,熏陶影响。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要以自身优良的品德、热情的为人、积极的行为、乐观向上的心态言传身教,给予孩子良好的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影响。
3.此外,社会、学校和教师对“留守少儿”、“离异家庭”、“隔代教育”、“孤儿、弃儿”等“问题家庭”的学生更要予以特别关注、关心,采取有效举措,帮助他们克服和矫正因家庭的不良影响而引起的心理和行为问题。
六、实行传媒过滤,推进社会环境综合治理。
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特别是青少年喜爱的电影、影视和网络游戏。有关部门有责任对大众传媒进行必要的过滤,选择一些适合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影视作品,依法取缔一些非法的网吧,严厉打击暴力、色情、毒品和赌博等,实行社会环境综合治理。
通过以上各个层面的工作,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全社会全面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通力合作,不懈努力,就可以极大地预防和矫正青少年学生的异常心理和行为,促使广大青少年学生全面提高心理素质,达到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际关系适应的心理健康标准,健康成长,成功成才。

Copyright@2015-2025 白癜风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