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恶性黑色素瘤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生活常识 2025-02-24 11:33生活常识www.baidianfengw.cn

黑瘤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一、病因

黑瘤的形成原因尚未完全明确,但众多研究数据提示,其发生与以下因素息息相关:

1. 痣细胞痣恶变:过去曾认为皮肤MM(黑色素瘤)源自痣细胞痣,特别是交界痣的恶变。近年来的研究指出,虽然皮肤MM与痣细胞痣有关,但并不完全如此。MM细胞更可能来源于皮内真皮内的痣细胞,而非交界痣细胞。据统计,发生在躯干或四肢(排除手掌和跖骨)的MM,约35%~50%与原发性皮内真皮内痣细胞有关。面部和头皮等暴露部位更易出现MM,但这并非痣细胞痣的好发部位,意味着大多数MM与痣细胞痣无关。当痣细胞痣出现突然增长加速、色素变化、瘙痒、刺痛等症状时,应考虑恶性变化的可能性。

2. 紫外线辐射:长时间接受290~320nm波长的紫外线照射,不仅会增加黑素细胞的数量,还会导致质量变化。阳光照射与MM的发病率密切相关。例如,挪威南部地区的发病率较北部几乎是翻倍的。农业工人和海岸地区居民的发病率也较高。

3. 种族差异:白种人较有色人种更易患MM。例如,在美国,白种人的发病率远高于黑种人。

4. 遗传因素:家族中有易患本病的患者,发病年龄可能更早。某些遗传性皮肤病如着色性干性皮肤病患者患MM的风险也较高。

5. 外伤与刺激:头皮、手掌、脚底等摩擦部位更易出现MM,许多患者都有外伤史,包括压伤、刺伤等。

6. 病毒感染:研究发现可能与病毒感染有关。

7. 免疫反应:老年患者的发病率更高,且存在自我消退的现象,暗示免疫反应可能与疾病的发生有关。

二、发病机制

黑瘤的发病机制涉及组织病理和细胞变化:

1. 组织病理:典型的黑瘤在显微镜下可见黑素细胞的异常增生,这些细胞在表皮内或表皮真皮界处形成大小不等的细胞巢。这些巢内的黑素细胞大小、形状以及核的形状存在不同程度的变异。核仁通常呈嗜酸性。在侵袭性黑瘤中,可在真皮或皮下组织内看到黑瘤细胞。

(1)雀斑痣型肿瘤:此类型的肿瘤中,黑素细胞的形状在病变的棕色、褐色和黑色区域发生显著变化。在棕色区域,黑素细胞数量增加,形态各异;而在黑色区域,不同形式的黑素细胞沿表皮真皮界面形成带状。伴随广泛的非典型黑素细胞增生和明显的色素沉着、角化表皮萎缩等现象。

(2)表面扩散性黑瘤:此类型的肿瘤中,成群的黑素细胞呈现恶性特征。与雀斑像痣类型的黑色肿瘤不同,黑色肿瘤细胞呈现多种形态。肿瘤体内有轻微肿胀和色素部分。在显微镜下,可以看到表皮中的大黑色素细胞分布突出。这些大的黑素细胞可单独出现或形成巢状。入侵区域也可看到这些富含细小色素颗粒的细胞。偶尔,表面扩散的黑色肿瘤中的肿瘤细胞会呈现纺锤状形态。典型的结节性黑色肿瘤与肢端雀斑样痣型黑瘤是皮肤癌中的两种重要类型。它们的肿瘤细胞起源特殊,特别是在与表皮和真皮交界的地方,这些细胞甚至可以分别侵入上下表皮和真皮,特别是在真皮部分。对于非典型的黑素细胞瘤细胞,它们可能表现出上皮样细胞或梭形细胞的形态。

当我们深入探讨其病理分级时,可以按照侵袭深度和垂直厚度来进行分类。Clark(1969)在研究黑瘤侵袭深度与预后的关联后,将其分为五个等级。这五个等级根据肿瘤细胞侵袭的深度而定,等级越高,预后情况越差。从Ⅰ级到Ⅴ级,肿瘤细胞的侵袭能力逐渐增强,从仅限于基底膜以上的表皮到穿透真皮网状层,甚至侵入皮下脂肪层。

Breslow(1970)则通过目镜测微器测量黑瘤最厚部分,根据黑瘤垂直厚度与预后的关系将其分为五级。这五级分类的根据是肿瘤从颗粒层到最深处的厚度,范围从0.75MM以下到超过4.50MM。肿瘤的厚度越大,预后情况越差。这种显微分级法由于其预测预后的准确性,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这两种病理分级方法为我们理解和预测黑色肿瘤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依据。通过对黑瘤的侵袭深度和垂直厚度的分析,医生可以更好地评估病人的病情,从而制定出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案。这对于黑色肿瘤患者的治疗和康复具有重要的价值,同时也为未来的医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Copyright@2015-2025 白癜风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