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进性肾小球肾炎治疗前的注意事项
治疗之道:肾病的新希望
肾病,一种急性的生命威胁者,以其急速的发病、迅猛的病程和惊人的死亡率高而令人闻风丧胆。治疗此病,关键在于迅速诊断、全面治疗与有针对性的联合治疗。对于急性肾小球损伤和慢性肾小球损伤,其治疗方法各有不同。当大量新月体形成,纤维素样坏死时,表明病变正处于活跃期,应积极治疗。而当纤维新月体和肾间质纤维化出现时,病变已进入慢性期,此时需着重保护肾功能,同时以环磷酰胺和甲泼尼龙(甲基强松龙)等药物迅速控制症状。
对于急性期治疗,关键中的关键在于尽快诊断,及时采取强化措施抑制免疫反应和炎症过程,以期有效控制疾病进展,降低死亡率。冲击疗法是其中的一种有效方法。在类固醇激素和细胞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使用甲泼尼龙冲击治疗,结合环磷酰胺的大剂量冲击疗法,可以显著提高疗效,改善肾功能,减少尿蛋白和细胞数量。血浆置换疗法也是一项重要的治疗手段。通过离心分离或大孔径纤维膜超滤,去除循环中的抗原、抗体、免疫复合物和炎症介质,从而改善身体环境稳定性,有利于疾病的恢复。四联疗法(糖皮质激素、细胞、抗凝剂和抑制血小板聚集的药物)也在肾病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被誉为鸡尾酒疗法。
对于本病的复发加重治疗,临床缓解后常有可能复发,但这并不意味着绝望。复发后重复上述治疗仍有可能再次缓解。而病情加重往往与感染有关,因此应积极消除感染灶、控制感染。而在慢性期治疗方面,虽然病变的活动期可以得到控制,但无法阻止其向慢性病变(如肾小球硬化、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发展。对于慢性肾病患者而言,保护肾功能、延缓病情进展是至关重要的。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肾移植是治疗肾病的一种有效手段,但移植后的复发问题(尤其是Ⅰ型)需要高度重视。肾移植应在病情稳定后半年进行,并需密切监测血抗GBM抗体滴度或ANCA水平来决定停药和移植的时间。希望所有肾病患者都能找到合适的治疗方式,早日摆脱病痛的折磨。对于慢性疾病的判断,除了病程的长短,还需考虑临床上的具体表现,特别是是否存在尿液变化和肾衰竭的情况。有些病患可能在短短几周内就迅速发展到肾衰竭阶段,而他们的临床表现与病理变化之间并不完全同步。是否进入慢性病程,关键在于慢性病变在病理变化中所占据的主导地位。
对于慢性治疗,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方法:
(1)停止免疫性炎症的抑制和治疗:长期大量使用免疫抑制药物可能会带来严重的副作用,特别是对于慢性患者。我们应该注重降低肾小球滤过压,尽力保护残余的肾功能。在某些慢性病变的情况下,继续强化治疗仍可能带来显著的治疗效果。
(2)血液透析:当病情急性期血肌酐超过530μmol/L(≥6mg/dl)时,应立即进行血液透析,并结合免疫抑制治疗。血液透析不仅能够为免疫抑制治疗提供保障,还能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创造有利条件。如果病情进展到慢性期,肾功能无法恢复,那么患者将需要长期依赖血液透析进行治疗。
(3)肾移植:对于长期依赖血液透析治疗的慢性患者,肾移植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选项。肾移植手术应在病情稳定半年后进行。值得注意的是,肾移植后疾病容易复发,特别是Ⅰ型的复发率高达10%~30%。对于Ⅰ型患者,需要密切监测血抗GBM抗体滴度,并在抗体降至正常后继续用药数月,以降低复发率。对于Ⅲ型患者,则需要监测ANCA水平以决定停药和移植的时机。
预后方面,这种疾病的预后通常不良。影响预后的因素包括:病理变化的严重程度和广泛性,疾病类型,以及特定的生物学标记如组织相容抗原HLADR2和B7的同时出现,还有免疫病理染色肾小管IgG的感染情况。肾病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病程可能相对缓慢,但预后依然不良。
对于慢性疾病的治疗与判断,我们需要综合考虑病程、临床表现、病理变化以及疾病类型等多方面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期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