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历任校长「武汉大学历任校长李晓红」
随着新年钟声的敲响,我们又迎来了充满希望的壬寅虎年。在新年的起点上,人们纷纷寄托着对未来的美好愿景,怀揣梦想和祝福,渴望实现内心的愿望。对于武汉大学而言,其百廿载的历程亦是由无数愿望铸就的辉煌篇章。让我们追溯历史,揭开尘封的“愿望宝盒”,感受武大人的热血与执着。
一个美好的愿景,成就了大美风光。武汉大学的春天,樱花盛开,如诗如画,宛如人间四月天的诗意与浪漫。这一美景多次成为热搜焦点,央视等知名媒体亦频频聚焦于此。珞珈山下,东湖水畔,自然景色与人文气息相互交融,使得武汉大学被誉为“中国最美大学”。而这一绝美景色,源于百年前武大人的一个美好愿景。
1932年,武汉大学首任校长王世杰在珞珈山新校舍落成典礼上回顾道:“十二年前,我和李四光在回国途中曾设想在有山有水之地建设一所大学,如今这一愿望已实现。”回溯至1928年,南京国民以武昌中山大学为基础,组建了国立武汉大学。中科院院士李四光先生以科学家的严谨、教育家的眼光、艺术家的浪漫,选定了罗家山(今珞珈山)作为校址。从此,山水之间立起了一所名校,铸就了“山水之间,流风甚美”的珞珈美名。
值得纪念的1928年,不仅是学校定名、定址的重要一年,更是开始建设规划的一年。受李四光邀请,美国建筑师弗朗西斯开尔斯担任校舍建筑规划的总设计师。他感慨地说:“在这么美的地方建大学,是我梦寐以求的愿望。”以北京故宫为蓝本,开尔斯建造了古朴庄重、轩昂瑰丽的珞珈山早期建筑群。从1930年动工到1936年竣工,武汉大学早期建筑群共包括30项工程68栋建筑,占地面积广阔,建筑面积庞大,耗资巨大,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大学校园建筑的唯一完整规划。
不仅如此,1928年还汇聚了叶雅各等先贤的智慧与努力。作为林学家,叶雅各负责校园的园林规划建设,亲自采种育苗、栽植、绿化和维护。数十万株树种巧妙栽种于珞珈山,使得武大校园四季常青、生机蓬勃。
每一位先贤的愿望都是为了创造美好的教学、求学环境。如今,武大校园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是百年前武大先贤美好愿望的见证。当清风从古老的樱顶图书馆吹向现代化的教学楼,当草木的芬芳沁润着晨读学子的心田,百年前的愿望和努力在这一刻焕发出新的生机。
武大之美不仅在于自然景色,更在于其实力。在百廿年的发展中,武汉大学不仅获得了“中国最美大学”的盛誉,更成为国家“985工程”、“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以及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等硬核标签的拥有者。这些荣誉和标签见证了武汉大学的发展历程和实力。实力的提升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追溯至武汉大学建校之初,这里便孕育着创办一流大学的远大愿景。这一愿望,是由历任民国教育、宣传、外交部长的老校长王世杰所深切期盼的。他寄语武汉大学:“不办则已,要办就办一所具有崇高理想、一流水准的大学。”这一愿景亦得到著名化学家与哲学家王星拱以及法学泰斗周鲠生的深情共鸣。他们共同描绘的蓝图,是秉承学术独立的精神,将武汉大学打造为全国知识的中心,并使其成为影响社会的重要力量。
历经数代武大人的共同努力,这所昔日的小小学堂已蜕变为享誉海内外的知名学府。学校频频亮相于各类权威榜单,高居前列,充分展示了其作为百年名校的雄厚实力。
在各类世界大学排名中,武汉大学的表现亦令人瞩目。例如,在2022年的泰晤士世界大学排名中,武大位列全球第157位,中国高校第8位。而在QS世界大学排名中,武大亦位列中国高校第9位。其在亚洲及学科排名中也屡获佳绩。这些排名不仅体现了武汉大学的学术实力,亦反映了其在中国乃至全球的影响力。
不仅如此,武汉大学在科研领域亦取得显著成就。自2000年以来,学校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发明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等三大奖90余项。其科研成果如马协型、红莲型杂交稻,高频地波监测雷达等,不仅具有重大的科学理论价值,更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武汉大学还参与了三峡工程、南水北调等重大工程项目的科学研究和工程建设,并在南北极科学考察、重大传染性疾病防治等科技攻关中取得新的突破。
这一愿望的根基在于人才培养。正如原武大代理老校长刘树杞所言:“本校在学术上要养出适合于中国的建设人才;在精神上也要养出健全而高尚的人格。”大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担当时代使命的人才。武汉大学始终关注“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在这片土地上,每一代武大人都在为实现这一崇高理想而努力,不仅要打造知识的高峰,更要成为影响社会的重要力量,为国家培养出更多有担当、有情怀、有实力的杰出人才。武大人的精神传承:为国担当,为社会奉献
在湖北,有一个家族历经四代,培育出九位武大人,他们的事迹,是对武大精神的生动诠释。李汉俊,作为家族的第一代武大人,是创立时期的杰出政治家、思想家。他传播马克思主义,为革命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1927年,他在国民革命中英勇牺牲,其功绩被永久铭记。中央人民为他的家属颁发了崇高的纪念证书,见证他的革命精神和无私奉献。
乡村振兴是民族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武大社科人在此方面表现出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杨华博士跟随导师深入农村,进行调研工作,他们不仅关注农村的变迁,更致力于乡村治理的研究。对农村调研的热爱,是他们作为社会学学者的初心和使命。
武大以“自强、弘毅、求是、拓新”为校训,无数武大学子不仅追求个人成就,更肩负起社会责任。何善平同学从湘西的建档立卡家庭走出,到圆梦武大,他自强不息的精神和乐于助人的品质,展现了武大青年的风采。他不仅是学业上的佼佼者,更是志愿服务活动中的积极参与者,他的行动,诠释了武大青年的使命与担当。
在武大,还有更多像王琨、张圆通、张绍洋这样的青年才俊。他们有的在疫情期间为医务人员子女送去关爱,有的勇救落水母子,有的为患者垫付医药费……他们的善行义举,是武大精神的生动体现。
一代又一代的武大人,肩负起为国奉献的时代重任,他们的善行义举在武大这片土地上遍地开花。当问及这背后的原因时,张绍洋的话为我们提供了答案:“我们想要成为面对重大挑战时站出来的那一批人。”这就是他们的愿望,也是众多武大青年学子的共同心愿。
百余年过去,许多武大人的愿望已经实现,还有一些正在路上,更多的正在萌芽。新的一年,我们祝福每一位武大人,愿你们的愿望得以实现,愿你们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前行,见证武大的下一个百年辉煌。
若你有愿望,愿你在新的一年秉持最坚定的决心,做出最大程度的努力,迈向理想的彼岸。让我们一起期待更多的武大青年才俊为国奉献、为社会奉献的故事。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头条号武汉大学招生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