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西南联大
在风雨飘摇的年代,我们的教育烽火并未熄灭。回溯至一九三七年,随着抗战的全面爆发,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为了保存教育火种,毅然南迁。首站长沙,他们组建起“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如燃烧的星星之火,照亮前行的道路。随着战火蔓延至长沙,他们又不得不继续西迁,最终在昆明安家落户,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这段跌宕起伏的历程,是教育在战火中的坚韧与坚韧。
提及蒙自,那段特殊的历史便跃然纸上。蒙自分校虽短暂,却承载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在这里,蒙自人民为联大的师生提供了法国领事署、法国医院等场所作为校舍,象征性的租金如每年的一元越币,体现了中法教育的友好合作。这些场所见证了学者们如闻一多、朱自清等人的辛勤耕耘,南湖诗社便是他们智慧的结晶。蒙自分校不仅是知识的殿堂,更是抗战思想的传播地。师生们在此通过采风、创作等方式,传递抗战精神与民族情怀。
联大在抗战时期肩负了双重使命抗日与育人。师生们不仅在教学研究中坚持学术追求,更是通过发表文章、演讲等方式呼吁青年担负救亡责任。闻一多先生将民间歌谣与抗战精神结合,创作出鼓舞人心的作品,激发民族斗志。在战火硝烟中,联大师生坚持学术研究,培养出众多杰出人才如杨振宁和李政道等。他们的故事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传奇与骄傲。《我们的西南联大》原著剧本书为我们详细梳理了这段历史与人物故事。而广播剧《诗意联大》则从亲历者的视角讲述了联校的迁移历程和师生们的坚守与付出。这些作品成为了历史的见证与传承的桥梁。西南联大虽只有短短八年时光,却在战火中创造了教育奇迹。其精神与成就不仅照亮了那个特殊时期的文化星空,更是激励着我们这一代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如今,《我们的西南联大》电视剧通过青年视角再现这段历史传奇,拉近了年轻观众与时代的距离,让更多的人感受到那段历史的震撼与感动。西南联大的精神影响深远,“刚毅坚卓”的校训和“文化抗战”的理念至今仍在激励后人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