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学科(高考学科有哪些)
高考落幕,随之而来的是另一项被视为人生重大抉择的环节志愿填报。有人用“三分考,七分报”来形容其重要性,甚至有大厂瞄准这一商机,致力于提供专业的志愿填报指导。在面临如何选择学校、专业与未来就业的实用主义预判中,人们很容易忽视学生真正的兴趣和激情。
面对厚厚的“高考志愿填报手册”,学生往往只看到专业的罗列,而不了解每个专业具体的学习内容和方向。网络搜索往往得到的是泛泛的简介,学长们的经验分享则可能受到个人主观情绪的影响。很多人直到进入大学后才发现,自己真正喜欢的专业并非当初所选择的那一门。
现代知识被划分为一个个学科,但任何学科的成长都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以哲学为例,它经历了古希腊哲学、中世纪哲学、近代哲学和现代哲学四个阶段。每个阶段的重要人物、观点及其实践都推动了学科的发展,使得哲学成为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门学科,并衍生出多个专业方向。不了解这些历史背景,很难判断自己对某一学科是否真正感兴趣。
《通识学问的门类》这本书,由脑科学家茂木健一郎撰写,是一部关于学科发展和分类的“知识简史”。该书将哲学、历史学、心理学等36个具体学科分为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文化艺术四大类,并对每个学科的发展阶段和研究方向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同时辅以图文并茂的说明。
虽然学科看起来是独立的专业,但实际上许多学科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和交叉。茂木健一郎在前言中强调了“跨学科”学习的重要性,指出当代社会是一个不进行跨学科学习就没有未来的社会。他希望通过这本书让读者了解熟悉领域以外的其他学科,开启一场跨学科的知识之旅。
《通识学问的门类》的序言中,作者茂木健一郎详细阐述了学问的起源和发展。古希腊人在继承了古代东方文明的经验性知识的基础上,发展出了独立于自然的自律性的思考方式,确立了学科的基础。而在学问的本质时,我们会发现这其实是一个自我指称式的疑问,其起源正是始于古希腊的西方学科的发展史。
古代东方文明虽然在经验性知识的积累上有所超越,但古希腊之前,自然与人类的关系存在明显的断裂。而古希腊的哲学家们开始尝试世界的本源,他们将自然秩序从现实中独立出来,通过自发性的思考实现了自然秩序的自律化。这种思考方式的转变标志着人类对自然认识的深化和学问的独立发展。当我们面对志愿填报这一重要抉择时,不仅要考虑实用主义的因素,更要深入思考自己的兴趣和激情所在,了解各个学科的历史和发展背景,做出更加明智的选择。文化史学家杰克伯布克哈特在其巨著《希腊文化史》中深入了古希腊哲学的诞生背景。他提出,古希腊人的哲学思考源于他们使用的语言与具象事物的分离。与此相反,古埃及的语言则缺乏表达非具象性概念的能力。这种语言的变革为古希腊人创造了自律性思考的条件,使他们能够超越自然束缚,进行深层次的哲学。
柏拉图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释了自然与人类之间的关系,将思维世界视为永恒不变的“理念”。他认为,现实世界中的个体事物只是对理念的模仿或表象,唯有理念才是绝对真实的。这种“实在”与“观念”的二元论为西方学问乃至文明的飞跃式发展奠定了基础。
这种二元论也引发了诸多矛盾和问题。虽然它实现了事物与思维的分离,使得对自然的客观认识得以实现,但也助长了理性的绝对化,将人类置于征服自然的地位。对此,亚里士多德进一步细化和发展了学问,他强调事物是形式与质料的结合,并试图从事物的形成过程出发理解事物。这种研究方法既扩展了人们对自然的认识,也为自然世界的细分化和对象化提供了可能性。
近代学科的确立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在摆脱束缚后,通过语言的发展实现表象秩序与物质秩序分离的过程。古希腊的学科传统在经历多个时代后逐渐演化成了近代学科。在这个过程中,虽然数学和医学等学科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总体上各学科在古希腊之后的进展并不显著。随着罗马帝国的衰落和的兴起,学科发展曾一度陷入衰落。但在文艺复兴时期,随着语言作为表象的独立出来,表象的秩序和自然的秩序逐渐分离,各学科的近代性基础逐渐形成。可以说,近代学科的确立是对古希腊思考方式的一种回归。
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提出了“知识型”的概念,用以描述支撑世界观的根源性秩序。在文艺复兴后期至古典时代,语言的表象功能逐渐独立出来,使得客观物质得到了分类和秩序化。在这一背景下,博物学逐渐发展成了生物学,对财富的分析催生经济学,对言语的研究形成文献学等。这种转变标志着知识体系的成熟和学科的细分化。从继承古代东方文明到确立学科基础的古希腊时代的发展历程与近代学科的确立过程十分相似。实际上,近代学科的奠基人笛卡尔的思想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一脉相承。他的理性与感性的二元论为客观性物质世界的法则性研究提供了可能性,极大地推动了近代学科的发展。可以说,从古希腊至今的学科发展历程是一个不断适应时代需求、逐步成熟的过程。近代学科的发展,是一场由各个学科领域不断细分与专业化的壮丽征程。这一过程见证了学科研究对象的日益明确,以及研究方法的逐步确立。这一演变背后的推动力,源自以笛卡尔哲学为代表的思考方式,它将“物质世界”视为独立的存在。
每个学科的近代化进程都有其独特的时间轨迹。例如,物理学与化学的发展步伐相差一个世纪。化学学科的近代化标志,是在18世纪拉瓦锡的出现,他可与牛顿在物理学界的地位相提并论。如果把学科比作奔腾的大河,其流淌的态势时而交融、时而分化,不断催生出新的学科,或以新的面貌重现在世人眼前。这种态势的变化,源于某种观念的诞生或是构成学科的认识论上的秩序转变,也就是福柯所强调的“知识型”。
进入21世纪,以“人类”为中心的近代学科正面临全新的结构重塑。类似文艺复兴时期的知识型转变的断裂性,在18世纪末再次出现,标志着现代知识型的起点。福柯指出,古典时代的词与物的关系具有透明性,但到了18世纪末,这种关系开始变得不透明。语言不再仅仅反映物体,而是开始关注自身的特性,成为独立的研究对象。这一变化突出了作为欲望主体的“人类”。
我们可以通过对比古典时代的笛卡尔与18世纪末的康德来更好地理解这一点。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虽然将“我思”与“我在”区分开来,但仍然是透过“我思”这一透明性表象来推导“我在”这一现实世界的存在。康德认为“我在”这一现实世界存在于“我思”这一表象性世界之外。这是因为,“人类”作为欲望主体存在于“我在”的现实世界中,而这个“人类”并不属于“我思”的范畴。
真正值得关注的,并非18世纪末突然出现的作为欲望主体的“人类”,而是在此之前,事物可以通过语言直接再现的可能性逐渐消失。这是因为出现了语言难以解释的存在“人类”,它在词与物的关系中成为了一个中介。此后,近代学科开始围绕对“人类”这一有限性存在的分析展开。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许多学科在认识到人类的有限性和局限性后得以重建。
实际上,各种知识结构的出现,如脑的解剖、生产费用的结构、印欧语系的体系化等,都是从对“人类”的有限性的认识出发产生的需求。从黑格尔到马克思、萨特,哲学的中心课题始终是历史中的人类存在。其他学科如经济学、语言学、文化人类学等也通过对人类的研究迈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近代学科以“人类”为中心的发展,也导致了自然的过度支配。21世纪的学科发展要想在新的思想形态下谋求重建,必须跨越近代思想本身,以质疑的精神去追寻世界的认知、分类和秩序化。不应再将学科的发展理解为“理性的进步”,而应关注世界是如何随着时代的变化为人类所认知、分类和秩序化的。
未知的魅力,体验生活的多彩一篇文章带你领略生活的美好
在这个繁忙的世界里,我们时常被各种琐事淹没,忘记了生活的美好。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五彩斑斓的世界,感受生活的魅力。
一、未知的世界
人生就像一场冒险之旅,充满了未知和神秘。每一次尝试新事物,都是一次对未知的。这种带来的刺激和兴奋,让我们感受到生活的无限可能。无论是攀登高峰,还是潜游深海,都是对自我挑战的一种体现。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断成长,不断突破自我,成为更好的自己。
二、体验生活的多彩
生活是一幅丰富多彩的画卷,包含着各种各样的经历和情感。每一次经历,都是生活中的一笔财富。无论是快乐的时光,还是困难的时刻,都是我们成长的脚印。正是这些经历,让我们懂得珍惜当下,拥抱生活。
在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他们给我们带来了不同的启示和感受。他们的出现,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我们从中学习到,要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包容他人。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与他人相处,共同创造美好的未来。
三、保持积极的心态
在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只要我们保持积极的心态,勇往直前,就能克服一切困难。我们要相信,阳光总在风雨后。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努力奋斗,就一定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生活是一场旅行,我们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成长,不断体验。让我们珍惜每一个瞬间,感受生活的美好。让我们勇敢地去未知的世界,体验生活的多彩。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发现生活的魅力所在。让我们一起领略生活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