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大学翻译「礼记大学翻译手写」

生活常识 2025-04-15 21:56生活常识www.baidianfengw.cn

《大学》原为《礼记》中的一篇,被宋朝的程颢、程颐兄弟独立成篇,后朱熹将其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其中《大学》居首,成为儒家经典中的核心篇章。

《大学》提出了“三纲领”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以及“八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揭示了个人道德修养与治国平天下的内在一致性。自宋代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教科书和科举考试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原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革除陈旧的习气,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明白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有所收获。万事万物都有本末始终,明白这点才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

古代欲弘扬品德于天下的人,先治理国家;欲治理国家,先齐整家庭;欲齐整家庭,先修养品性;欲修养品性,先端正心思;欲端正心思,先使意念真诚;欲使意念真诚,先获得知识。知识源于对万事万物的认识和研究,只有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知识充足了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

【原文】《康诰》、《太甲》、《帝典》等都强调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商汤刻在浴盆上的箴言告诫人们要日日更新、自我革新。所以品德高尚的人无处不追求自我完善。

《诗经》说“京城及其周围都是老百姓向往的地方”,连黄鸟都知道它该栖息在什么地方,难道人还不如一只鸟吗?做国君的要仁义,做臣子的要恭敬,做子女的要孝顺,做父亲的要慈爱,与人交往要讲信用。

《诗经》也描述了文质彬彬的君子,他们研究学问像加工骨器一样不断切磋,修炼自己像打磨美玉一样反复琢磨。这些君子以盛德至善为行止准则,他们的品德高尚令人难以忘怀。

《诗经》中提到“前代的君王真使人难忘”,这是因为他们能够以贤人为榜样,尊重亲族,给百姓带来安乐与利益,赢得了人民的敬仰。这样的君王,虽已离世,但他们的恩泽与功绩永远被人民铭记。

孔子曾说:“听诉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他致力于消除诉讼,强调领导者要让百姓从思想上敬服,对于无凭无据的诉讼人,要使他们无法狡辩。这体现了根本的道理,即领导者必须谨慎行事,以赢得民众的信任。

修养品性的过程,如同曾子所言:“许多双眼睛看着,许多手指着。”我们必须时刻保持谨慎,尤其是在独处时。我们的内心必须真诚,就像厌恶腐臭的气味、喜爱美丽的事物一样发自肺腑。财富可以装饰房屋,而品德却能滋养身心,使我们心胸宽广、身体康健。

修身的关键在于端正心思。心有愤怒、恐惧、喜好、忧虑时,心思就不够端正,会影响我们对事物的判断。我们必须修身在正其心。管理好家庭和家族要先修养自身,因为人们对于自己亲近的人可能会有偏见。要真正教育人民,领导者自己必须先做好榜样。

治理国家必先修身齐家,原因在于无法管好家庭而能治理好国家的人是不存在的。一个有修养的人在家中就受到了治理国家的启蒙。他们的孝心可应用于侍奉君主,恭敬可应用于侍奉官长,慈爱可应用于统治民众。《康诰》中曾言:“保护人民就如同爱护初生的婴儿。”真心实意地去追求,即使目标遥远,也不会差得太远。要知道,没有人是先学会养孩子再出嫁的。家庭的仁爱、礼让将会影响整个国家的风气,而贪婪暴戾则会引发社会的动荡。其间的联系紧密无间,一个人的言行足以影响整个国家。尧、舜以仁爱治理天下,百姓便跟随其仁爱;桀、纣以凶暴统治天下,百姓便跟随其凶暴。统治者的言行举止与实际行动背道而驰,百姓是不会服从的。品德高尚的人总是以身作则,推己及人。他们通过实践来引导他人,而不是单纯地要求他人遵循自己的意愿。这就必须先从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开始。

《诗经》中的诗句“桃花鲜美,树叶茂密,姑娘出嫁,全家和睦”,描绘了家庭的和谐之美,而这正是国家和谐的基石。又如《诗经》所言,“兄弟和睦”,只有当家庭中的兄弟和睦相处,才能进一步实现社会的和谐。《诗经》还提到“容貌举止庄重严肃,成为四方国家的表率”,只有当我们作为家庭角色时都能成为他人的榜样,老百姓才会真正效法我们。

所谓的治国必先治家之道,其实就是以身作则的矩之道。如果厌恶上司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下属;如果厌恶下属的某种行为,也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上司。这就是矩之道的核心以同样的心态和行为去处理与上下级之间的关系。

《诗经》再次强调:“使人心悦诚服的国君啊,是老百姓的父母。”这样的国君能够深得民心,因为他们的喜好与民众一致。《诗经》中的“仪监于殷,峻命不易”提醒我们,得到民心就能得到国家,失去民心就会失去国家。君子必须先谨慎修养德行。德行是根本,财富是枝末。如果本末倒置,就会与民争利。君王应该懂得财聚财散之道,懂得民心的重要性。

《康诰》告诉我们:“天道命是不会始终如一的。”行善道便会得到天命,不行善便会失去天命。而《楚书》和舅犯的话也强调,真正的宝藏是善和仁爱。

《秦誓》有言:“若有一位大臣,虽无卓越技能,但其心诚笃,胸怀宽广,能容纳百川。对于他人的才华与技艺,他如己出,欣赏且倾心;对于德才兼备的人,他更是赞不绝口,由衷地钦佩。这样的人,足以保护我们的子孙百姓,为我们带来福祉。”相反,有些人却以他人的才能为忌,压制有才德的人,不能容忍。有仁德的人会远离这种人,不让他们融入国家。这揭示了有德之人的分明爱憎。

当我们遇见贤才,应当积极举荐,给予他们应有的位置。若错过举荐或不能及时重用,便是失职。同样,若发现品行不端的人,我们应果断除去,并确保他们远离权力中心。违背人性、忽视众人的好恶,只会招致灾祸。君子应遵循大道,以忠信获取人心,骄奢则会失去一切。

财富之道在于:生产财富者众多,消耗财富者寡;创造繁荣者勤奋,消费繁荣者节俭。如此,财富便如泉水源源不断。仁爱的人用财富修养德行,不仁的人则为财所累,甚至不惜以生命为代价去追逐金钱。上位之人若好仁,则下属必好义;真正的好义者总能善始善终;国家的财富亦被视为己出,倍加珍惜。

孟献子曾言:“养有四马的大夫家无需养鸡猪;祭祀用冰的卿大夫家无需养牛羊;诸侯之家更无需收留搜刮民财的家臣。比起搜刮民财的家臣,宁可选择有小偷小摸行为的家臣。”此语道出国家之利非在于财货,而在于仁义。若一国之君只知聚敛财货,必有奸佞诱导。若误信奸佞、祸及贤能,即便有贤才亦难挽国家之颓势。国家之利在于仁义而非财货。

以上所述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旨在为读者提供有益的启示和思考。流产网愿为大家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和帮助。

上一篇:早泄的症状,自己心里要清楚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2015-2025 白癜风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