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拟建议上报取消公摊面积
近年来,关于商品房交易中的公摊面积问题一直备受关注。这一问题的根源在于当前商品房交易普遍以建筑面积(含公摊面积)为计价标准,然而公摊面积的划分专业性较强,购房者难以直观判断其合理性,不同项目间的公摊面积差异大,容易引发纠纷。甚至在某些地区,公摊面积占比超过了惊人的46%。在此背景下,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委员王凤华提出了一个引人注目的提案关于规范房屋“公摊面积”的提案。
王凤华的提案建议以套内面积作为计价依据,这一建议旨在防止公摊面积无序增加,减少购房矛盾,更好地保障消费者权益。这一提案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许多人对其表示了高度的认同和支持。
在官方层面,内蒙古住建厅对这一提案给予了积极的回应。他们于2022年8月明确将“取消公摊面积”列为亟需修订的立法项目建议,并上报至住建部。这是全国首个省级官方层面针对取消公摊面积的实质性推动,引起了行业内外的广泛关注。
内蒙古住建厅也随后澄清,相关文件仅为上报建议,尚未形成明确实施方案,部分媒体存在过度解读。他们也明确表示,政策落地需综合考虑现有法规衔接、交易系统调整等复杂问题。尽管有这样的声音,但公众对于取消公摊面积的呼声仍然持续高涨。
从潜在的角度来看,取消公摊面积,以套内面积作为计价依据,无疑会带来许多积极的影响。这将使交易更加透明化,避免开发商利用公摊面积的模糊性误导消费者,让购房者更清晰地了解到自己购买的实际使用面积。明确的计价标准也有助于降低因公摊差异引发的物业费、采暖费等后续争议,减少社会矛盾。
实施取消公摊面积的政策并非易事。长期以来,中国商品房交易一直以建筑面积为基准,涉及房产证、税费、物业收费等多环节调整,这需要较长的过渡周期。公摊面积制度与建筑规划、产权登记绑定,全面取消可能引发数据统计和权属认定的混乱。
截至2025年3月,内蒙古取消公摊面积的建议仍然处于立法项目上报阶段,尚未形成全国性政策。对于未来,我们仍需关注住建部的统筹评估和地方试点经验。相信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这一问题最终会得到妥善解决,更好地保障购房者的权益。